甘肃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见证了千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如今,它更跃动为“一带一路”西向开拓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前沿。7月3日,田林三中学子“重走学森路”社会实践开启第三站的旅程——走进科研殿堂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探寻丝路生态治理的科技密码;步入文物宝库甘肃省博物馆,触摸跨越时空的丝路文明脉搏,在古今辉映中,感受这条传奇通道的永恒魅力与时代新生。
行程首站,同学们走进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咱们国家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瞄准冰冻圈科学的前沿难题,攻克冻土工程的核心技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富国强边乃至极地安全等重大需求,是我们这个实验室肩负的战略使命。”
步入狭长的走廊,两侧墙壁铺满了科技“画卷”,一张张展板无声地诉说着累累硕果:可燃冰的探索、黄河源区大气-冻土-生态水文的精密观测、为冬奥会量身打造赛事用雪、穿透冰封世界的遥感技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工程。这项“地球第三极”上的铁路奇迹,正是冻土工程核心技术的璀璨结晶。它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背后深深凝结着一代代科研人用智慧浇灌、汗水筑就的心血。
同学们还近距离参观了冻融过程试验室、颗粒分析试验室、微观结构分析试验室等多个科学实验室。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这里与钱老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年5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礼堂举行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钱学森先生基于自己多年在西北工作的经验,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构想——“沙产业”:在广袤的“不毛之地”上,开辟崭新的农业生产天地。钱老还提出了指引方向的十二字技术方针——“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旨在最大限度地“捕捉”并转化丰沛的太阳能,在干旱、半干旱的广袤土地上发展新型农业,为人类拓展宝贵的生存空间。
“如今,钱老当年的设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研究人员向同学们介绍,“近几年,西北地区已经成为国家大型太阳能光伏基地的主战场,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建起了成千上万的现代设施农业。同学们,你们江浙沪地区的餐桌上,有不少蔬菜就来自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沙漠。”
一架巨大的风沙环境风洞陈列在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里。这架风洞建成于1967年,由动力段、整流段、实验段和扩散段四部分组成。“包兰铁路建成后,经常受到风沙的影响,建立这个风洞就是用物理的方式模拟风沙环境,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高级工程师李芳还补充道,“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容易被风沙掩埋,在国际上也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国建立了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该站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以草方格为主的各类机械沙障,建立了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保障了包兰铁路60余年的畅通无阻。”
不少同学对木质风洞的结构和沙漠化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围绕在李芳工程师身边,意犹未尽地讨论:“木质风洞如何保证它的密封性?”“哪种形状的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沙漠里太阳毒辣,蔬菜到底是怎么种活的?”这些问题,不仅闪烁着同学们的求知欲,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粒粒生机勃勃的科学种子。
带着这些好奇,同学们移步寒区旱区植物标本室。这里陈列着防沙治沙战场上的“绿色功臣”——柠条、梭梭树、沙柳、花棒、山杏等植物标本。“哇!原来这就是咱们在‘蚂蚁森林’里天天浇水的‘云树苗’啊!今天终于见到它们的‘真身’了,太神奇了!”同学们兴奋地指认着。
行程最后,大家来到西北研究院的科技创新馆。馆内精心设计的展板、逼真的沙盘、精巧的模型以及复原场景,生动地再现了西北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奔走于冰川、冻土、沙漠、盐湖等地的忙碌身影和科研故事。一位同学驻足凝视,深有感触:“在展厅中,我发现西北研究院有许多科学家来自我的家乡上海,他们投身西部、扎根西部、开发建设西部的科研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午后,甘肃省博物馆厚重的历史大门,向田三的学子徐徐敞开。学生们循着千年丝路的足迹,在这座文化殿堂里开启了又一段沉浸式的历史研学之旅。
青铜杰作铜奔马以“蹄踏飞燕”的经典姿态惊艳全场。“这匹铜奔马不仅体现了汉代工匠的艺术造诣,更象征着丝绸之路上的速度与激情。”讲解员介绍道。
驿使图壁画砖吸引了另一批学生驻足。讲解员现场解析古代邮驿制度与丝绸之路信息传递的密切关联。“原来这就是古代的‘快递小哥’!”一位学生幽默的比喻让凝固的历史瞬间在互动中变得鲜活。
镇馆之宝元代玻璃莲花托盏以其清透的普蓝色光泽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看!盏身是七瓣莲花,托盘是八瓣莲花,真是栩栩如生。”
除了听讲解外,田林三中物理老师康元丰也邀请他的组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博物馆中的自然科学课。小组成员结合展馆里魏晋“驿使图”壁画砖、青铜器等文物,围绕“从古至今,人们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青铜器的颜色真的是青色吗?”等问题,讲解了蕴藏在文物中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从实验室到博物馆,从冻土工程到沙漠化防治,从青铜奔马到古代邮驿制度……这一日,科研前沿与历史纵深在学子眼前交汇贯通。丝路不仅是商贸古道,更是生态与文明交织的生命走廊。田林三中的少年们,在风沙与冻土的课堂上读懂守护的意义,在铜奔马的嘶鸣中听见历史的嘱托。他们将以史为鉴,以科学为器,成为新时代绿色丝路的守护者和丝路文化的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