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见习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担当。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帮助见习教师快速完成角色转变,进一步明确定位、规划发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田林三中基地校为12位见习教师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
没有扎实的学识,难以担当师之大任,“教学环节”是教师需要扎实掌握的基本功。本学期,田林三中作为规培基地校共为见习教师开设教学专题讲座6场,分别为卢沉老师的《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向滢老师的《如何编制一份好的试卷》、翁峥一老师的《如何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周冬妮老师的《传统板书与数字化时代课堂板书的融合与创新》、陈宇老师的《如何观课评课》、沈婧子老师的《如何写教学反思》。
3月4日,卢沉老师以《探有效作业设计,促教学成效》为题,介绍了作业设计的方法策略。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在设计上,核心在于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卢老师通过具体介绍各个学科的作业类型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直观地展示了作业的层次性与趣味性,为学员教师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月25日,向滢老师从AI快速编试卷讲起,引发见习教师思考试卷命题的意义。她提到,试题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更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体现。命题需遵循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前沿热点和学生生活,注重思维深度。她建议年轻教师要多看、多改、多做,积累经验。同时,在命题时需制作双向细目表,精准考核知识点,体现教学重难点。出卷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质量。
4月1日,翁峥一老师向学员们讲述试卷分析、讲评的方法,作为年轻教师,应深入挖掘试卷数据,而并非只关注班级平均分。她鼓励学员们通过“析”,精准定位问题;通过“讲”,针对典型错误进行讲评,鼓励学生分享思路;通过“疗”,以复习巩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翁老师提到,讲评课应注重及时性、参与性和激励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一道题拓展到一类题,打破思维局限,提高解题能力。
4月15日,周冬妮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板书的发展,强调了板书在教学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地位。传统板书以其逻辑性和直观性成为教学基石,数字化板书凭借丰富资源和互动功能更新了课堂体验。周老师建议学员们应结合二者优势,采用“1+1”模式,在核心内容上保留传统板书,数字化内容用于补充。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反馈灵活调整,注重动静结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板书的高效融合与创新,提升教学效率。
4月22日,陈宇老师以观课、评课为主题,详细讲述了观课评课的意义与提升方法。观课评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不仅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也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观课时需关注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流程、方法、基本功及效果等方面,评课则要实事求是、坦诚交流,聚焦学生表现。陈老师强调,观课不仅是“看”,更是“思”,需要通过观察他人课堂与自己的异同,反思自身教学,实现教学进步。
5月20日,青年教师沈婧子老师通过分享自己从教以来的经验与感悟,向见习教师们指出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通过思得、思失、思改三个方向,教师可深入剖析教学成功之处与不足,优化教学设计。沈老师建议见习教师们养成日常反思习惯,鼓励从多角度记录一系列教学细节。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理想。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学生成长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启智润心”需要教师具备大智慧。本学期,田林三中作为规培基地校共为见习教师开设班务管理专题讲座5场,分别为陈宇老师的《真实育人,撰写精彩,分享我的育人故事》、薛蓓老师的《如何做一名好导师 情在左 爱在右》、吴亦斐老师的《以爱相伴 做有温度的班主任》、刘静老师的《如何开好一节家长会》、王维瑛老师的《中途接班的“思”与“行”》。
2月18日,陈宇老师分享了写教育案例的心得。教育案例是教师记录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点评,教师能够梳理教学生涯中的闪光点,反思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艺术。陈老师提到,写好教育案例的关键在于选择有针对性的情境和材料,育人故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要学会记录教学生活,将一次次有价值的瞬间定格,从而深入内心世界。
3月11日,薛蓓老师引用冰心的话,以“情在左,爱在右”为主题,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导师。教师应像三月的雨滋润万物般,用真诚与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通过介绍具体案例,强调了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薛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见习教师们阐述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和生活情况的方法,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目标的依据。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月8日,吴亦斐老师分享了她20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她认为,班主任要用爱温暖学生,以爱相伴,通过细致的常规管理和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营造包容的班级环境。吴老师注重走进学生内心,关心每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用简单问候拉近距离。作为班主任老师,有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孩子的想法。在与家长沟通时,她建议精心准备,保持专业气场,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实现家校共育。
4月29日,刘静老师向学员教师们介绍召开家长会的策略。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家校联系的重要途经。开家长会的宗旨是:“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教师需明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总结本段时间内班级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要与家长共情,换位思考。刘老师通过分享细节与会前准备工作,正反介绍了家长会的形式,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案例。
5月13日,任教初三的王维瑛老师针对中途接班班主任如何顺利开展工作、平稳过渡与见习教师们进行了分享交流。王老师提到,作为中途接班的班主任,要利用开学前的家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联系。新班主任需要多观察了解班级动态,在第一个月的磨合期内与学生相互适应,与家长建立信任感。多思考、多反思、及时调整心态和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有效的育人工作。
教育是“以心育心”的传承,无论是教学还是班务管理,都需紧紧围绕着学生,用知识播种希望,用爱心守护成长。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虽然落下帷幕,但学员们的教学生涯才刚刚扬帆起航。
接过教育的接力棒,以青春之名,在新时代下书写新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