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又名金城,九曲黄河穿城而过,南北两山耸峙而立,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座具有独特地形地貌和丰富地域文化的丝路之城,正以大地原色迎接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少年。田三学子“重走学森路”的第二站,在母亲河——黄河的臂弯里正式启航。
中山铁桥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同学们仰望着这座横跨黄河的钢铁巨龙——铆接的钢架在阳光下泛着蓝光。“这座由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兰州人参与建设,1909年建成时,被称为‘黄河第一桥’。”讲解员介绍道,“建桥所需的材料设备,大至蒸汽机、水泥钢筋,小到螺帽、铁钉,全部从德国进口。”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中山桥已走过了110个春秋,它经历洪水冲刷、地震摇撼、车船碰撞以及战争的洗礼。虽然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但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像一部史诗,既载刻了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科技制造能力的提升。
“当年,连螺丝钉都要漂洋过海,现在呢?”
——“河对岸,兰州深安黄河大桥的蝶形拱桥设计惊艳黄河。”
——“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技术更为震撼!”
少年们的回应在风中回荡,百年铁桥的倒影在浊浪里微微摇晃。
白塔山下,黄河母亲雕塑沐光而立。黄河母亲雕塑的选材是用普通的花岗岩,花岗岩能更好地表现出黄河的颜色,表现出炎黄子孙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雕塑线条洗练:母亲仰卧河畔,婴儿蜷伏怀中,象征黄河母亲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同学们细细观察,发现黄河母亲雕塑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这些都源自甘肃古老的彩陶,体现了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午,同学们走进位于甘肃兰州的读者博物馆和读者插图艺术馆,通过专家的深度讲解,在《读者》杂志发源地感受出版行业的严谨匠心,同时领略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创新变革。
在 “同心创业 薪火相传”展厅,1980 年代的编辑部工作台复原场景展现了老一辈出版人艰苦奋斗的岁月记忆。泛黄的《读者》创刊号原始审校稿上布满红蓝双色修改标记、校对符号和多达十余次的修改批注。“出版行业‘三审三校’制度十分严谨严格,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以三万余篇文章作为基础,校对次数不少于13次,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五以下。”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陆晓红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出版的流程,徐东老师启发同学们思考出版的价值。
同学们参观后感触良多:
“编辑们对出版物的严格严谨也体现了一种文字匠心。”
“出版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传播,出版物是链接个体与社会、本土与世界、过去与现在最重要的载体。”
新技术对出版行业的赋能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读者”除了建立新媒体矩阵外,还建设了“读者·新语文”融媒体平台,开发融媒体出版物,实现了“读者”品牌优质内容资源的价值转换。
活动尾声,同学们在作家墙前驻足许久。这面镌刻着莫言、余华等数百位作家签名的墙壁,见证了新时代“读者人”对文字敬畏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行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出版的价值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筛选值得传承的思想;技术的意义不仅是创新,更是让更多人触摸文明之光。
夜幕低垂,少年们登上黄河游轮。两岸霓虹如星河倾泻,白塔山光影倒映水中。
船行浪起,田林三中课程教学部周冬妮老师的思政课混着涛声徐徐展开。周老师以地理印记、文明摇篮、精神象征为主线,带领同学们了解黄河这条从高原到海洋的文明纽带。“黄河的‘九曲回肠’象征了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古代的铁犁革新、文字创造,到近现代的抗战精神、航天精神,黄河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孵化器’,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崛起,于创新中传承的生存智慧。”思政课在《保卫黄河》的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游轮上,少年们凭栏肃立。浪花拍打船舷,仿佛历史的鼓点敲在心上。
此刻,他们心中思绪万千:或许联想到贾让、王景、潘季驯、栗毓美等一代代治水人平波安澜、利国利民的决心;或许激荡着黄河保卫战中军民共御外敌、保卫祖国壮丽山河的时代强音;或许重温钱学森历经磨难归国时,“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上满载的爱国之情……正如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上疾书的那样:“原来思政课不该只在教室里上,黄河的浪花,比课本更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