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Z376次列车驶离上海站。
车窗边,田林三中的学生们正在手机上查阅列车行驶的站点:上海、苏州、常州……宝鸡、天水、兰州,从上海到兰州,全程13个站点,跨越18个经度——这趟“舍快求慢”的旅程,是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课:在慢行的列车中触摸时代的脉搏。
田林三中地理老师杭雨欣把沉浸式的课堂搬进了火车车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移动”的地理课。
旅程伊始,杭老师将中国地形气候图分发给同学们,让大家标注沿途的站点和地形。随着列车穿越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车窗外的地理画卷徐徐展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沃野千里,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中国东西部显著的地貌差异成为最生动的教材。杭老师适时启发同学们:“南京与徐州的农作物有何不同?”“黄土高原的边缘有哪些特征?”“上海与兰州的植被类型差异何在?”杭老师还结合铁路修建的情景,引导同学们讨论在黄土高原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自然挑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将知识学习提升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层面。
“这趟旅程让地理知识从课本上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化作车窗外流动的风景、脚下真实的土地。”杭雨欣老师总结道,“同学们通过亲身经历,对中国东西部差异有了深刻理解,提升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核心素养。”
除了地理课外,学生们还化身“小记者”,穿梭于各车厢开展社会调查。
有的小组以“绿皮车的‘反焦虑实验’”为主题,调研绿皮车对于人们情绪放松的作用,不少乘客反映,他们在绿皮车上可以看风景、发呆,让生活节奏慢下来,选择绿皮车出行的乘客大多不赶时间;有的小组以火车上受欢迎的美食以及乘客对售货车的反馈为调查主题,他们发现火车上最受欢迎的食物是方便面和水果,部分乘客认为售货车的食物价格、口味还有优化空间;还有的小组调研了乘客对绿皮车上手机信号和传统设施的看法,虽然乘客们觉得信号不如高铁,但是获得了更多与同伴或是陌生人交流的时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餐车、座椅、车窗是火车上最受欢迎的设施。同学们还为接受访问的乘客准备了小礼物——田林三中的藏书票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明信片,在车厢里认识了五湖四海、不同年龄段的新朋友。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学会了设计问卷、与人沟通,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观察不同乘客的需求和反馈,增强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经历让孩子们跳出课本,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社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联结,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飞驰的列车上,同学们还观看了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通过影像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报效、奠基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历程。纪录片中,“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赤子情怀,以及他在艰苦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场景,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纪录片内容和自身感悟,创作短视频作品。有的团队聚焦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还原他毅然回国的历史瞬间;有的小组在了解钱老事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青少年如何传承航天精神”;还有的同学聚焦钱学森的航天成就剪辑出了激昂的短片。
当“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掠过山河,绿皮车依然以它独有的节奏,丈量着大地的温度。车厢里、微信群里,闪动着田三少年的思考。绿皮车虽慢,但慢得足以让少年静下心来沉淀思考:每一寸铁轨的延伸,都曾承载着一个民族科技发展的梦想。“24小时的车程像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位同学感慨道,“我们从绿皮车的‘慢’,更懂得了高铁的‘快’有多么不易。钱老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摇晃里奠基了今天的中国速度!”望着窗外掠过的光影,少年们的眼神愈发坚定:这条从绿皮车厢延伸出的科技长路,将由他们继续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