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渺小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钱学森先生铿锵有力的宣言,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学子心中激起阵阵回响。2025年4月23日,值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田林三中师生走进佘山上海天文博物馆与天马望远镜观测基地,开展了一场以“逐梦星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以科学精神为引领,将科学教育寓于德、智、体、美、劳融合实践之中,鼓励孩子们以脚步丈量星河,用实践书写青春。
同学们首站抵达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原址,拥有“百年大望远镜展厅”“百年天文台展厅”“佘山印象多媒体展项”“子午仪观测室”等多个展厅。在这里,同学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史上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还了解了徐光启、蔡尚志等一批“追星星”的人,并跟随他们的脚步了解了上海乃至中国天文史的发展历程。上海天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透过这台望远镜,同学们回溯了许多历史上的珍贵瞬间:1901年,最早用光学望远镜在中国拍摄月球照片;190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望远镜拍摄日食;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哈雷彗星,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彗星。
随后,同学们来到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技园。天马望远镜总工程师刘庆会带来的“深空探索”主题讲座瞬间点燃少年们的热情。通过讲座,孩子们认识到深空探测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而地月空间正是人类拓展活动空间的下一个疆域,是宇宙“蓝海”和资源“富矿”。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就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地外长期驻留、跨行星活动等问题与工程师们展开讨论,并由此开启逐梦星河的美好想象。
在科幻巨作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领略这样的景象:在静谧的环境中,一座高耸的射电望远镜赫然屹立,不畏艰难地传递着探索宇宙的讯号。
在天马星空村,这一幕复现在孩子们眼前。亚洲最大、国际先进的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天马望远镜就像一个超级“宇宙耳朵”,将孩子们带进“离宇宙最近的课堂”。
在科学实践区,孩子们分成小组,共同搭建望远镜,他们在观测实践中收获了满满的科学知识。
在志愿劳动区,有的孩子在打扫观测站,清理草坪碎石,用自己的双手为科研环境出一份力,有的孩子忙着采访科研人员,记录下科研人员的故事和他们所面对的挑战。
在协同共创区,孩子们挥舞画笔,共同绘制星空长卷,抒写征服宇宙的梦想。
在活力运动区,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正在上演,孩子们用汗水和协作感悟团结拼搏的科学精神。
在艺术展演区,孩子们以星空为主题,用乐器、舞蹈、歌声、朗诵等节目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为这场科学与艺术的盛宴画上浪漫句点。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很多学校共同面对的课题。“逐梦星河”综合实践课程就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打开方式。
“对学生而言,‘体验’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之所以将科学教育的课堂搬进博物馆,搬进科技园,搬到射电望远镜脚下,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零距离、沉浸式’地感受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从而激发孩子们科学学习的动力、兴趣与热情。”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表示,“我们也希望将科学教育寓于五育实践之中,以科学领航促五育融合,不断增强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搭建科学教育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科学教育生态圈,田林三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并聘请专家担任学校的科学副校长、科学指导专家,不断引进优质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们开展科学教育实践。
夜幕降临,天马望远镜仍在静谧中捕捉宇宙心跳。本次综合实践课程不仅让学子们触摸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脉搏,更诠释了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深层内涵——科学教育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亦需脚踏实地的品格。希望学生们能够以这次课程为起点,将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协作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审美的眼光,化作逐梦星空的火焰,托举起属于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