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理健康
根据当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我们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初中生,应该:
1.行为符合常规,不出格,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能理解别人,别人也能理解他。在生活中有朋友和友谊,不感到孤单,在集体中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人们愿意接近他。
3.具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对外界的反应适中,既不过分强烈,也不麻木不仁。
4.日常行为符合初中生的身份,对人、对事、对物均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且其行为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心理咨询的要点:
倾听:
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
3.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
4.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
5.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
6.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共感:不以外界客观的或个人主观的参照标准,而是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参照标准去体会其内心感受,领悟其思想、观念、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对来访者境况的准确的理解。
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一、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原因分析: 学习压力主要可能来自家庭、老师、社会、同学以及自身。家庭因素有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期望、父母之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老师期望;社会竞争与班级同学间学习竞争;自身主要自我学习期望以及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上非常努力没有成效。
二、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现在特别是普通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上课睡觉、讲话、看小说、不做作业。这些学生都存在较强烈的厌学情绪。
原因分析:从自身分析,除了意志力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没有获得过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有的学生则是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而他们在学习上获得过多的是否定自我的负面评价,因此他们会越来越想逃避这种评价,越来越厌倦。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细小的进步,获得成功感,从而其增强自我效能感、自信心。
三、偏科现象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学习问题。
原因分析:每个人在每天不同时间段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水平都不一样,因而每天都有自己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时间段。在高效率时间段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成绩稳中有升;而在低效率时间段做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直线下降。
4.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原因分析:主要是考前学习准备和复习情况以及应试技巧和心态、学习压力导致。
解决办法:首先从学习动机解决学生是“我要学、要我学”问题,在学习动机组成当中有三个组成部分:推力、拉力、压力。
(1)、推力是发自个体内心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它可以通过我们对学习的必要的认识、对学习的求知欲、对未来的理想等产生。推力又由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求知为目标)、自我提高内驱力(由自己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辈如老师、父母的赞许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拉力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如奖品、成绩、重点高中、圆大学梦等等。
(3)、压力指客观现实对学习者的要求,迫使其从事学习活动。如考试、家长与学校的要求、社会现实等等。压力往往难以独立、持久作用,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发挥其动力作用。因此,促使我们学习的直接作用只有两个:推力、拉力。
在学习上,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尽力学,其次如果尽力了没有成效就需要考虑学习方法的问题。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涉及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提高。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围绕学习的五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安排好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偏科问题,首先要对我们所学科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刻认识;其次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把头疼的劣势科目放到高效率时间段学习,把优势科目放到低效率时间段进行学习。这也是木桶原理。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与老师、同学、父母关系三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原因分析: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和大学生基本上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原因分析: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中学生本身体现出来的身心不成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如何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如何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缺乏很容易导致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或是交友不慎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学业发展。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原因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解决办法:
首先不管是学生
其次,在师生具体交往过程还需要注意把握分寸、保持适当距离,老师毕竟还是老师。在与学生交谈一些内容也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以及场合。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亦师亦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但是主要成分还是友谊。所以,作为老师在课堂课外,在校内校外彼此身份角色也在随着发生转换。但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彼此尊重是人际关系的首要原则。
第三,在处理与父母人际关系,学会倾听,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加强亲子沟通,同时学会合理开支;另一方面需要学会反思,一分为二看待父母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注意不要影响我们自身的发展。如父母感情不合离异,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以及父母个人品质作风存在问题等等,而有的学生则抱着破罐子破摔混日子过。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激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原因分析:爱恨、善恶、生死有时候都是一念之间。所以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到核心作用。通常所说“冲动是魔鬼”。而在青春期当中,学生生理急剧快速增长,情绪的稳定性、控制性与其自身的意志力、个人道德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原因分析:在青春期中,学生经历从青春初期疏远异性的否定期(小学)——向往成年异性的牛犊恋期(初中)——青春中期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高中)——青春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时期。出于初中、高中的男孩女孩对异性非常敏感,特别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男孩女孩非常愿意接近异性,但是不懂得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异性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因此而困惑,容易导致两个极端:有的因为不懂异性交往的技巧,而害怕接近异性,逃避接近异性;有的和异性交往过于频繁,把握不好尺度,甚至对对方和自己造成伤害。
解决办法:
第一、在青春期当中他们会有这样那样一些的困惑、问题很正常,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对于他们的一些想法不要随意嘲笑、责备他们,而是要和他们商量讨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我们在课堂上也劝告同学们自己打算做什么,如果自己拿不定主意不如
第二、对于情绪稳定性和调控性,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合理健康的发泄方式,如体育运动,向父母、老师、朋友倾诉、听歌、写日记等等。否则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如打架、自残、轻身等。在各种自我调节方式当中耐力型的体育运动,如长慢跑对于调节自我情绪效果比较明显。
第三、如何应对早恋问题。
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健康的爱情心理。
早恋的危害:1、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磨灭理想;2、对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为不利;3、草率地对待恋爱,酿成苦果;4、出现过火行为,引发犯罪。(可以请学生自己来想)
其次,学会委婉拒绝别人:谢谢你对我的欣赏和喜欢,但是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而且现在是以学习为主的时候,不宜谈感情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做朋友。(需要注意时间、地点、尺度;个别情况需要果断处理)
再者,对于已经陷入早恋中的学生,我们一般采用“冰冻法”,也可以同uoxieyi相互约定的方式进行约束规范,相互激励学习。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
一 、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意识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意识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既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原因分析: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构建自我”“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都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过程甚至一生都在思索这些问题。因而容易出现迷茫或是完美主义倾向。当“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真实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时,经常用理想的我来贬低现实的我、真实的我,结果导致自己无法接纳现实的我而厌恶自己。
二 、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可以将他人的评价,包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原因分析: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肯定、尊重。一旦被他人否定了,对于自己的肯定也出现问题,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
解决办法:第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去评价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同时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肯定每一个人的优点与价值。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行为问题: 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例如:单纯帮助学生解决他的上网问题。于是这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贴上标签,他被认定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但是上网的背后的核心的原因,学生的自我价值,成就感,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样的治疗只能使他的上网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这个案例其实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它在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家庭情况?成长历程如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其查找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从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