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解码古人智慧 触摸千年匠心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25-04-01

3月28日,上海博物馆与田林三中携手,一场以文物为纽带的文明传承之旅就此启程。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石维尘、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等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上博更向学校捐赠博物馆教育丛书,为学子播下文化探索的种子。本次活动以专题讲座、沉浸式图文展、非遗工作坊三大块,让文物“活”在课堂,让历史“走”进掌心。

上海博物馆马婷萱老师以《文物里的中国智慧》专题讲座,为七年级学子开启时空之门。“术的突破”聚焦古代技术革新,从原始瓷演变为成熟瓷器,到青铜铸造中分铸法、失蜡法的精妙运用,见证古人突破造物极限;“工的巧思”通过青铜器声韵装置、玉石瑕疵化景等案例,揭示器物功能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技的巅峰”以透光镜的光学智慧、蛋壳陶的极致工艺、缂丝寸金寸丝的绝技,彰显古代技艺的登峰造极;“修的境界”则以上海博物馆非遗修复技艺为例,展现现代匠人守护文明血脉的坚守。

讲座中,同学们积极互动,从分享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到解析青铜合金成分,再到揭秘透光镜原理,现场思维碰撞不断。观看文物修复纪录片时,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让文物活起来”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如果说讲座是智慧的启蒙,那么图文展则是历史的对话。当上海博物馆携文物复制品与展板走进田林三中,一场“可触摸的历史之旅”就此展开。活动以三大互动体验为核心:“文物拼接”区,学生们化身“小小修复师”,屏息凝神将陶瓷碎片逐片归位,在指尖与陶片的碰撞中,感受修复工作的严谨与历史碎片的重量;“青铜艺术”区,商周纹饰复制品纤毫毕现,凤鸟的灵动、兽面的威严,让学生惊叹于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鬼斧神工,文物之美从展柜跃入掌心;“文化印记”区,特制文物印章与集章本相映成趣,青铜牺尊、瓷器鸭熏化作方寸之间的符号,随着“咔嗒”敲印声,文明记忆被郑重收藏。

这场展览以手为媒,让文物从遥望的展品变为可参与的对话——拼接培养专注,雕刻唤醒审美,敲章铭刻传承。当三千年前的纹样在学生手中重现光泽,文化血脉便在触摸与创造中悄然延续。

文化传承不止于观看,更在于创造。非遗版画课堂上,三木老师以商周“牺尊”为引为七年级学子揭开古代祭祀礼器的神秘面纱——从兽形尊的酒器功能,到纹饰中蕴含的天地沟通之寓意,让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鲜活起来。课堂还串联起凸版画的艺术简史:从唐代佛经插图到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版画始终承载着东方审美与时代精神。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以雪弗板为“画布”,用铅笔勾勒牺尊轮廓,以粗细变化的线条雕刻出凹凸肌理。随着专业教师的指导,滚轮沾取油墨均匀碾过板面,再覆纸拓印——刹那间,青铜兽面纹、盘龙纹跃然纸上。同学们的作品虽构图各异,却皆以刀痕复刻出青铜的狞厉与古朴:回旋的龙蛇纹如暗流涌动,对称的兽面纹凝刻千年威仪,墨色浓淡间尽显金石之美。

这不仅是技艺的初探,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美学对话。 当古老纹样通过现代版画重生,传统匠心的温度在新一代手中延续。

从夏商到明清,一件件文物跨越千年时光,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辉煌。无论是青铜器的庄重、还是瓷器的温润,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上的完美融合。

——七9奚祺玥

这些文物,是一代代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这代人会传承先人的传统技艺与记忆中蕴藏的宝藏,发扬中华文化,延续创新精神与钻研精神,续写中华文明的华章。

——七8李嘉晟

“见日之光”透光镜借光反射投影花纹令我惊叹不已,缂丝技艺融合合花线与长短戗技法,丝画之美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七1李昕恬

当老师讲解到青釉瓷器时,釉面流转的天青色仿佛会呼吸,我忽然想起语文课学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原来这就是传承千年的中国色!

——七3王允晞

在亲手制作版画时,我亲手感受到手间的圆珠笔与铅笔勾勒的线条所拓印的质感,兽目流转的刹那,我感受到让文物"活"在了泡沫板上那份惊喜。

——七5顾兮眻

当揭开纸张的瞬间,栩栩如生的兽面纹就像活了!虽然描线时手抖得像写字帖,但看到自己复刻的千年纹样,感觉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七5周悦辰

当博物馆的厚重遇见校园的鲜活,当古老纹样在少年掌心重生,这场文化对话早已超越时空。文物不再是玻璃后的静默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传承的生命体。田林三中将持续以教育为舟,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星河,驶向未来更辽阔的文化海洋。


版权所有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田林校区: 上海市钦州路600号    电话: 64367906转各组室
漕东校区:上海市漕东支路101号  电话:54015329转各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