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学生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5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学生
                             徐东恩
  我班的小A,成绩一向较好,是一个很懂事的女生。但在开学不久的一次月考中成绩一落千丈。让我意外之余也倍感焦急。找她谈话,什么都不说,只是掉眼泪。我只能把找出问题的方向转向她在上海的监护人她叔叔那里。我向她叔叔反映了这个孩子的近况,希望他能协助我找出问题所在。没想到第二天收到她一张纸条:“老师我恨你、更恨叔叔。是你们使我不再有秘密;是你使得叔叔撬开了我抽屉,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喜欢写日记,我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都写在日记里,这是我的秘密。你们不尊重我,侵犯了我的隐私。”
  当时我很生气,也很郁闷:怎么我一片好心竟然换来声声恨意?我哪里错了?仔细想来,可能面对她的退步,我过于急躁了,如果我能再多点耐心,说不定她在气完之后会告诉我,我又何必那么急的去找她叔叔呢?我告诉自己要冷静,以免一错再错。至于已经造成的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和她再一次坦诚沟通。
  放学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当时她还很生气)。我对她说到:“首先,你是一个借读生在上海只能考高中、读大学,所以老师一见你成绩下降,难免为你着急。我和你叔叔联系,也无非是想找出你学习下降的原因,别无他意。至于叔叔偷看你的日记,的确方式不太妥当,对你的隐私权不够尊重。但我也希望你站在叔叔的立场去想一想:叔叔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你父母不在身边,他作为你的监护人,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你不和他说心里话,而只是天天埋头写日记,还给自己的抽屉上锁,你说他会是什么心情?”她抬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于是我“乘胜追击”:“何况,你现在成绩大幅度下降,他会有什么感受,怎么会不对此感到疑惑和担心呢?他疑惑自己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更担心甚至怀疑你是不是学坏了?会不会出事情?”她还是没有吭声,但似有所思,看她的态度发生了一点转变,我继续说:“假使你叔叔不撬抽屉,不看你的日记,难道他心中就没有疑虑了吗?如果你肯说心里话,这件事情还会发生吗?”说到此处时她哭了起来,看到她心理上的变化,我抓住机会,说到:“我想,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你应该经常和叔叔说说心里话,在上海,他就是你的父母,不恰当的行为背后是他对的关心,所以,给叔叔多一点了解你、理解你的机会,坦诚的交流还能使他意识到你正在长大。我虽然很年轻,不能做你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做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希望你回家后好好想想。”当说完这番话时,她已泣不成声,我想:我的谈话已触摸到她心灵的深处。
  当天晚上,我也跟她叔叔通了电话,交流今天的事情,说明孩子大了,心中自然会有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尽管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但毕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也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应予以尊重,千万不能走极端,我们应该注重平时交流,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
  第三天,她又写了一张纸条说:“老师,我明白了,请你相信我。”,之后,她的成绩开始慢慢地回升。
  
  处于花季的十四、五岁少男少女,为什么那么反感长辈偷看他们的日记?其实日记中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或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加上一把锁?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划上一条分界线?以至于家长往往因疑惑而担心。为此我求助于一些有关青春期心理的书籍资料。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他们的内心敏感起来,感情细腻起来,敞开的心扉渐渐关闭起来。他们有了自己的隐私,有了和长辈不一致的观点。于是,与长辈的心理沟通明显减少,转而向“心爱的日记本”大量倾诉内心的“秘密”。因此,半大不小的他们,往往会把日记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划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独立的标志,是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信号;对家长和教师而言,应该要了解,这是少男少女成长的前奏曲,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常的成长历程。然而,有的长辈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这种“爱心”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伤害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往往成为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问题发生的关键,在于孩子、家长、老师都没有认识并把握好随着成长而带来的一些新情况,因此双方必须共同做出努力,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耐心些、谨慎些,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些,更注重于关心学生的心灵,感情上走近学生,被学生所接受;否则,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就容易把矛盾激化。这样,最终受害的将不只是学生。
  我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成龙成凤、出类拔萃,但作为看着他们成长的老师,应该从点滴细节上去关注他们,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去呵护他们,使每个学生都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不丧失自尊心,不受到肉体与心灵的伤害。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