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与学生谈心说起
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个这样的男生:他上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甚至对同学骂粗话;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他的种种不是。
于是我决定找他聊聊,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小学里的班主任老师。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在同学面前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 他停顿了半天后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既然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 “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哦!”“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长进。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以后,我发现他为班级拖地是班级中最卖力的,下课时也与同学打成一片,有说有笑。上课时也能看到那专注的模样和高举的小手了,作业也不再潦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在后一次周测中,他的名次一下子到了班级第10名。为了鼓励他,我奖给他两枝笔,这也让他欣喜万分。我也为他高兴。
对于这件事,我思考了很多。从前,他在小学中养成的对自己行为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与他的小学老师动不动就数落他,甚至在很多人面前伤害他的自尊心的不良批评(其实就是消极暗示)有关。由于他的年龄关系,缺乏辨别老师批评的出发点的能力,就势必给他造成心理定势,会真的相信自己就永远象老师批评的那个样了,容易使他自暴自弃,对学习和生活得过且过,因此他将这样的习惯也带到了初中。长此以往,他在别人的心目中很差劲,做事的成功率也会非常低。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象“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会更好的”、“没关系我们从头再来”等等这些鼓励性话语会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某种满足,让他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当他在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的一种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从而获得进步。尝到成功的甜头,通过老师的表扬,他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成熟。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而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
当然,鼓励、表扬孩子应该用于当孩子缺乏自信,不敢做正确的事情时,或当孩子被误解时,而绝不等于对错误的包癖和纵容。适当的鼓励应该让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我们班的这位学生情况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但他的心理比较单纯,为人还是不错的。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向品学兼优的学生靠拢,真正从心灵上改造一个人,我想也就达到教育的实质目的了吧。
田林三中
宋 立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