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用评价激发兴趣
——预备年级语文教学评价的两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评价是一个极其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评价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际中,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来激发预备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让语文教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进行评价,才能有效地激发这些刚刚步入初中语文殿堂孩子们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做法是可行的。
一、注重编制形成性测试试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于学生先前的学习水平和他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进而会彻底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预备年级是孩子们步入初中语文殿堂的起始年级,减少高年级厌学学生,从低年级起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在预备年级,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达到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掌握应有水平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和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思想下,编制形成性测试试卷就很重要了。其具体操作步骤是:1、在学生学习开始前,制定本阶段学习内容与目标明细表。2、编制两份测试卷。3、分别实施两次测试。4、在每次测试后,进行分析。
我们不妨以六年级第九单元测试为例,来解析形成性试卷的编制过程。首先,在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应该明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如本单元《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一课的学习内容为两大块,第一块阅读能力的提升。包括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文言知识积累具体到每则故事要掌握哪几个词的意思,哪个句子的特点及文学常识。归纳和概括能力主要包括从每则故事的阅读中找到归纳寓意的方法、并对寓意进行概括。第二块是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即正确地朗读课文、讲寓言故事、改写、扩写故事的训练。在授课前,制订并印发学习内容。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计划的内容越是详细,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接下来,编制两份测试试卷。第一份测试卷时间为30-40分钟,测试答案的正确率应到60%以上。第一次测试完成后,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照教学内容和课堂笔记等资料,互相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小组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教师指导解答。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第二次测试一般在第一次测试三天后进行,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应有的掌握水平,因此,测试答案的正确率应达到85%以上。测试完成后,同样以第一次测试的分析方法进行纠错,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将在第二次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入集错本里,以备在总复习使用。两次测试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或以两次成绩中分数高一次,或以进步率的多少来计为测试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测试不仅消灭了不及格现象,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确认了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而且,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能及时地汲取经验和教训,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积极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在教学中,新教材的语文活动丰富多彩,因此,语文评价也就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目前学习记录袋的广泛使用,这样以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评价就很有必要了。
在预备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收集表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变化资料的语文学习记录袋内容主要有:平时测试最佳试卷,最佳写字作业、诗文摘抄、小报,一学期中参与语文竞赛、学科活动的成绩,综合学习记载,本学期的朗读卡、口试成绩,一学期的写作作品集,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等等一切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资料。很显然,这么多的学习内容,仅靠老师的评价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和家长参与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个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一次语文学习记录袋,学生在整理后写一份语文学习的收获,这份学习收获的内容应包括对自己本月语文学习的自评,同时,家长应对学生本月中就课外阅读书目、朗读卡、综合活动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评价除用传统的等第形式外,还增加“进步”这一等第。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学生将语文学习记录袋拿到学校用专门的时间进行自评和互评。同学们根据语文学习记录袋收集材料的全面和本人所写的学习收获、家长评价情况给出不同的等第,而这一等第直接进入学生语文综合学习和拓展课的评价,并以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和同学话的形式出现在学生手册上。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评价全面而真实地展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评价的途径由学校拓展到家庭,从课内迁移到了校外,学生成为了自觉的学习评价者,家长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自觉的促进者,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也就自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想要强调的是,在预备年级进行语文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人为地去给学生分等级,去给学生定位,造成教师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而是为了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评价是激励学生更好学习的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正是让教师不断改进评价方法,摸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途径的动力所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对于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改“及时评价”为“延时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 ,创造各种机会,允许宽限时间或向他人求助,使之逐步获得成功。从而燃起他们学语文的热情,促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取,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在预备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能否坚守在“主阵地”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评价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评价机制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我相信,随着众多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将更精彩。
田林三中 向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