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教材 改进教学观
——新教材试行的几点感想
初中物理新教材试行几年来,我校学生一直在使用。因为肩负着试行的责任,所以在使用期间,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领会新教材的精神,同时仔细地与老教材作比较,体会其中的差异。几年下来,也颇有收获。下面是我使用新教材以来的一点感悟,希望能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一、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新颖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在结构和内容安排上,新教材精简了文字叙述,增加了一些插图,改进了版式版面;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增强了直观性;用了大量的彩色照片、科技图片,富有时代感,可读性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恰到好处的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以图代文,寓教于乐。新教材的开篇就用了“去物理之海中浪”和“有用的物理学”这样新颖的课题,其中还穿插了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彩色头像和一些有关机械的彩色图片,使得学生看到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而在每一章节后除了配备“STS”这样的阅读内容外,还有“你知道吗?”这样的版块,象“声音”这章中就介绍了有关“黑匣子”、“如何避免耳朵受伤害”、“怎样挑选西瓜”等内容,使得学生感到物理现象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2、更深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培养的是能力,而非单一传授知识。时代赋予了物理教育的新内涵,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基础上,建筑起探索自然的能力,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新教材正是以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发现秘密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我们在学完“重力和力的平衡”后,有一个“STS”的内容是“物体的稳定性”,虽然这不是中考内容,但考虑到生活中很常见,就上了一节拓展课,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家查找资料,寻找稳度的条件,课上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也增强了信心,还觉得学习也可以有很多途径。在上“机械运动”这一节时,因内容比较简单,除了学生实验外,还让同学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翁。
3、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知识面有所拓宽。
新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从原子到星系”和“热机”,光学知识也更完善、更贴近生活,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一二十年前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较轻,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自己的活动。做玩具、做模型、钓鱼,甚至上房爬树,在游戏中了解了许多物理过程和现象,获得了宝贵的感性体验,使得他们在物理学习中受益非浅。今天的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生活经验减少。而新教材正是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景,让他们扑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在“欧姆定律”这一节中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常见的家用电器的电流和电压,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很快就记住了。而“电能的获得和输送”中图8-4-9关于高压输电过程更是一目了然。
4、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新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而一些传统的机械训练性的习题却减少了。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像活动卡中“测量的技巧”里的人的手指甲宽、一柞长、一步长,“声音的传播”中的土电话,用拨动塑料尺来辨别音调的高低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到物理实验并不神秘,进一步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二、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知识方面的要求。
物理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物理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当前物理教师的知识素质应符合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趋于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形式,应满足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的需要。因而,作为现代的物理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科技和相关学科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2、 能力方面的要求。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而新教材对教师有更多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交往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等。物理学科是科学的基础,许多思维过程、处理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自然科学。当前的课程改革把教师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没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势必被时代所淘汰。
3、 情感方面的要求。
教师的情感应该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除了要关爱学生、尽职敬业外,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生活,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物理教师,他对待生活的客观、科学、探索、寻求真理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升学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学生课业负担不断的加重,许多学生有了厌学的情绪,作为和学生接触并交流最多的我们,自己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学生用庄严、崇高的美来感受生活。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怎么会培养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学生呢?
三、鉴于新教材的这些改变,我在教学中也想了很多办法和措施。
1、 由于学生实验的增多,在实验室里上的课随之也多,而学生进了实验室后,很难集中精力听课。还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没能好好听课,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有些学生无法理解的透彻并掌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我觉得: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实验只是一节课的一部分,一进实验室就不听课,那么很多知识将无法学好。还要从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老师同意才能碰物理器材。可以将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步骤轮换着重点讲解,其他的步骤可适当简单而过,轮完之后再让学生系统性地在一节课里全面经历各个步骤,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到两方面都兼顾。而有些演示实验,我也尽量让学生来做。像“力的作用效果”中的大号玻璃墨水瓶的形变、条形磁铁吸引铁球等演示实验,我就让学生亲自做,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学生高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本着新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精神,我在教学中打破自己出题练习、考试的惯例,让学生分期、分批试着出题,并挑选优秀的试题给学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能力并使他们体验到了做老师的辛苦,还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
而在“机械运动”这节课中,我把课后练习放在“参照物”的概念之后。对书上的练习也进行了一下调整,请学生找出一些情景中的运动物体和参照物,也可在空白处自己填写情景,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答案,并请各小组派出几名同学,挑选一个情景模拟一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而同学间的合作也非常默契,特别是有一个小组竟然把“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模仿的惟妙惟肖,我觉得这样修改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3、新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学生阅读部分设计了多种特色栏目,加强了与化学、历史、音乐、社会、地理等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知识,将物理知识迁移到学科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和生活常识性知识联系也很多。针对这些,我就尽量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比方说学到“声音”时,如果仅仅从理论上讲“响度”、“音调”和“音色”,即枯燥学生又不易理解。为此,上课之前,我找了几个会弹琴的学生,又找了两个唱歌好的男生和女生,边讲知识点边让他们做示范,并不时让其他学生给他们一些鼓励的掌声。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觉得充分的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下课后,学生还回味无穷。当讲到电流和电功率的知识时,就把现代家庭中常用的微波炉、打印机、饮水机等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查找他们的工作原理并说明他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感觉到物理就在生活中。当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节时,正赶上“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我就利用这个热点话题引入课题,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把一节简单的机械运动上得有声有色。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因为对新教材的深刻理解,又加之对老教材精华部分的补充,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就拿我校今年初三学生的物理竞赛来说,在没有经过专门辅导的情况下,我校有八名学生取得名次,并获得了团体一等奖,这和我们体会、贯彻新教材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有与学生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树立教育的威信,使得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