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听力主要障碍分析与教师的教学对策
上海市田林三中 陈 丹
听说读写是英语语言技能的四个方面,其中听是十分重要但又是难以掌握的一种技能,只有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有语言的输出,可见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提高学生的听力已不仅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各级各类的外语考试中听力测试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听的能力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听就理解,而有的人听几遍也不明白,有时对于同一段话语,两人听后所吸收的信息存在误差,这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口语本身的特点便构成了听力理解困难的客观因素。
1. 组块或意群。在书面语中句子往往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而在口语中由于人的短时记忆的量较为有限,常常把话语切分成一系列小的组块或语群。从句是常见的组成单位,而短语更易保持和理解。教师在训练听力时,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话语中的一个词,要帮助学生抓住组块或意群,有时还要学会理解和保持整句或几个句子的意思。
2. 冗余、缩略和随意性 。口头语言冗长,除了正式的讲演、报告、讲座外,口语常带有很多冗词赘句和冗余信息,经常反复解释同一内容,有时伴随停顿、犹豫,如I mean , you know , that is , in other words等,他们有时能帮助听者理解意义。但是听话者需要明白不是每一句子都包含新的信息。相对于口语的冗余现象,缩略形式是语言的另一方面,包含词形、句法和语用等方面。对于习惯于学完整形式的学生来说会有困难,另外口头语言的随意性很强,停顿、犹豫、游离话题、自我纠正是常见的现象。说话者的话语有时不符合语法规则。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时要教会他们善于剔除多余信息,抓住主要内容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内容上,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这是真正意义的听。
3. 语速。在挺立理解过程中,语言材料输入的速度是由说话者控制的,讲话者中间停顿的次数和时间长短是理解的关键。听 不同于读,它没有“回视”的机会,学习者必须学会适应以正常语速播放的语言材料。
4. 重音、语调和节奏。说话人在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时总是带着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手势表情等就如同给自己的内容加进了注释。由于每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异,使用的语音语调也就不同。
5. 人际交往。除了报告、广播、讲座以外,人际交往在听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真实生活中的对话最能反映出交往的规则:协商、说明、角色转换以及话题的引出、维持和结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训练听力技能时,应该注意这种听力活动的双向性,要明白好的听话者在讲话的同时也能对对方说的话作出反应。他们应该懂得如何协商、给予反馈、要求解释说明,保持话题等。这样理解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听便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交际行为。
由此可见,听者无法控制输入内容的难度、速度、语调和节奏。这些特点构成了挺立理解困难的客观因素,从这一角度看,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似乎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实际上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思维能力的人。他回调动一切知识、经验,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参与听的过程,帮助理解双方的话语。它们是从积极的一面来影响听力理解的。另外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焦虑等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也很大。
概括起来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观因素有:
1.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听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它还是听力理解的前提。
2.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对话中人物场景、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它的作用就在于为听者提供判断、推理、猜测等依据,背景知识需要学习者的平时积累,除了多听、多读外还需要教师的介绍以及学习者相互间的交流。
3. 认知策略 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运用的认知策略,一般有预测、猜测、判断、推理等,它是对语言信息的积极思维和再加工,使听者不在停留在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上,运用任知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具体的语境、听者对题材、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行文的语法逻辑关系。其中语境主要是由人物场景主体构成的,听者不仅仅可以根据说话人的年龄、身份及相互间的关系,预测讲话内容,也可根据内容场合等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进而推断他的观点和态度。如果听者对主题非常熟悉,他也就不难理解发言者的意图或“言外之意”,有时认知策略的运用还有赖于表示比较、假设、因果、转折、并列或先后关系的话语标志,如:for example, if, however等
4. 情感因素 动机、自信心、焦虑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理解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听者必须有强烈的动机和意愿,这样他就回积极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他不能带着紧张焦急的心理去听。人在焦虑水平的情况下,其心理语言活动过程回处与抑制状态,思维也变得迟钝,这样他就越听越听不懂,越听越不想听,注意力分散,严重干扰了听的过程,进而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反之如果听者充满信心,轻松愉快的听,其思维比较活跃,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听力水平,进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语言输入中所谓的情感过滤问题。在听的过程中尤其如此。
听作为口头交际的一种手段,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有输入才有输出,有听才有说。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从学习英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听,通过听来理解英语的声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听辨语句成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听和理解语篇以及“真实”(authentic)语言材料的能力。听力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里规定的阶段目标要求,认真选择听力内容,训练听力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听力练习和相关的活动,使听力教学有序、有效,彻底改变很多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聋哑现象”。我们应好好地利用听力的教学要领。
1.合理选择听力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交际性听的能力,教师选择听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和多样性。真实性是指语言的真实、自然、地道,符合英美国家语言的习惯,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为现代语言教学所提倡,它是指语言材料在难度上以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又不拘泥于目前水平,稍稍高于现有能力的语言输入。多样性是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语言以及它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英语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特点,但是为了增强学生听的机会,扩充语言的输入量,教师还可寻找适合的辅助材料,以帮助他们巩固和提高听的能力。
2.训练听的技能技巧 从听力的心理过程来看,听是一个由生理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它既有对语言组成部分的辨认,又有对语言内容的信息处理。听是有不同层次的,我们可理解为表层和身层 的听力理解,听的技能也覆盖了语言的不同层次,它实际上是由不同的“微技能”{microskill}组成的。
{1}听辨语言的组成部分,识别语法特征。语言是由一系列音、词、句等构成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听辨这些组成部分的能力,这是挺立理解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要区分不同的音,识别词的缩略形式和词尾变化特征,听辨核心词以及词类单复数、时态等语法特征,分离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判断句法特征。
{2}听辨重音、节奏、语调、节奏、语调等往往能反映出不用人的说话特征,也赋予了不同人的情感特征。听者常常能从讲话人的重音、节奏、语调上识别出他的态度、观点和情绪状态
{3}适应口语的不同语速、停顿、解释,游离主题等现象。不同的人讲话的速度快慢不一,学生应该在学英语的初级阶段就听以正常语速播出语篇材料,对于某些难点教师可以放慢速度重复,以便让学生听请,而停顿、解释等是非正式场合口语中常出现的现象,学生要善于抓主要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
{4}识别功能词和话语标记,根据一些话语标记,如:for example, however, if等,判断上下文的湖羊关系,理清说话人的思路线索。
(5)辨认话语的交际功能。学习者根据谈话的情景、参与者和谈话者的目的来识别话语的交际功能
{6}猜测。听者根据他的语言知识和运用知识从上下文中猜测生词或听不懂部分的意义。
{7}预测、推断能力。根据发生的事件和逻辑关系,预测结果,推测因果关系,找出论点、论据、归纳、例证等要点,在交际中说话人的遣词造句、重音语调、表情动作等都能反映出他的真实意图和态度倾向,这些线索都能帮助听者解释话语。
英语听力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