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新课标视角下的一节物理课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7-06-13

新课标视角下的一节物理课

­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三中学   张美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研究问题,克服习惯性思维模式。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有了很多收获。特别是今年开设的一节关于《机械运动》的公开课,获得较大成功。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一、       重视课题导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引入课题时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上《机械运动》这节课时,正赶上神舟六号的发射和回收,为了使本节课更有时代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最终选用了神舟六号作为本节课的线索,而引言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最近几天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是什么?(生: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是的。神舟六号是继神舟五号之后的又一架载人飞船,它在太空中飞行了五天五夜后,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已成功的安全落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画面,就是神舟六号离开地面,飞向太空的一个壮观情景。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关物体运动的。

课题引入的同时我使用了神州六号发射电影文件,因为是用热点话题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用多媒体再现神舟六号发射的壮观场面,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多媒体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又采用了三幅关于神六发射的图片,引出“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使得本节课每一环节都紧紧相扣,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

一、         灵活使用教材,因人施教,教师要有自主处理教材的理念。

新课程就是要教师能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并能重新整合教材,要因人施教,灵活运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对教材的一个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教材上是利用了两幅黄浦江上的轮船行走的图片来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授课时发现学生一点都不感兴趣,加上图片又不是很清楚,效果不好。经过思考,我换用了有关神舟六号发射的动画,但又不能说清楚相对位置的改变。仔细揣摩教材后最终采用了神舟六号发射过程中的三幅图片并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幅图片,你能根据这几幅图片判断搭载神舟六号的火箭是在运动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后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强调“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位置的改变”,为下面引出“参照物”作了铺垫。

本节课为了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在活动卡上有一个实验,学生阅读后根本没有作标记更不懂得做标记的作用,而对实验中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在此,我把实验过程进一步细化。首先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阅读活动卡:

1、如何在纸条和桌面上作好木块的标记?

2、第23两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然后请学生回答。并把活动卡上的问题用填空的形式具体化:

1、缓慢地拉动纸条,木块相对纸条的位置       (填“变化”或“不变”),所以说它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木块相对于桌面的位置       ,所以说它是       的。

2、较快地抽动长纸条,木块相对于纸条是      ,相对于桌面是       (填“运动的”或“静止的”)。木块相对于纸条      运动,相对于桌面向      运动。(填“向前”或“向后”)

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对比等方式就弄清了实验目的及要求。本节课中最大的改变是对练习的调整。按教材的安排,学生训练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找出一些情景中的运动物体和参照物。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特色,我就把这个练习拿到了教学过程当中,放在“参照物”的概念之后。,并让学生来模仿情景,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对书上的练习也进行了一下调整,变为现在这样:

思考与练习

情景

运动物体

参照物

太阳钻进了厚厚的云层

 

 

乌云渐渐遮住了太阳

 

 

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

 

 

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

 

 

 

 

 

 

 

 

 

请同学们们找出以上情景中的运动物体和参照物,也可在空白处自己填写情景,并请各小组派出几名同学,挑选一个情景模拟一下。

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非常踊跃,以自己的身体模拟机械运动实验,大家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新鲜,原来不仅木块可以用来研究机械运动,自己的身体也可以作为物体研究机械运动。大家领会了以后,跃跃欲试,纷纷要求到讲台前表演。而同学间的合作也非常默契,特别是有一个小组竟然把“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模仿的惟妙惟肖。我觉得这样修改后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又巩固了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重要一份子。

在学习完“参照物”的概念后,原本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答,后来又觉得不能充分体现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就改成让学生提问并互相解答,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是课堂上的真正主人的感觉,效果非常好,教师只起到帮助学生归纳的作用。

本节课我还多处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所看到的运动画面和方式,目的在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和中考中的开放或半开放性试题接轨,从中学生即得到了能力训练也提高了考试成绩。

二、         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拟定,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本节课我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修改,最后根据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制定出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得简单、合理、适切,没有空话、套话。教学过程也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把它确立为:

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3)通过各小组对情景的模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在学生作了“做做想想”实验后,问学生:

用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木块完成这个实验呢?

学生回答可用铅笔盒、钢笔、橡皮……,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实验并不神秘,身边许多物体都能用来进行实验。如此,学生就会愿意实验、乐于做实验,甚至想做实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实验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也确切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培养学生情感上本节课中还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在研究参照物时我用了一段两架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动画,此画面非常漂亮,学生也很喜欢。分析画面时,我用了这样一句话:多么漂亮的画面啊!蓝天、白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上海这样的天也越来越多了。

2、学生模拟情景表演时,有一组男同学表演的情景是:手枪中的子弹射中了靶子。一个同学当手枪,一个当子弹,一个当靶子。表演的非常形象,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此,我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了点评:

他们表演的非常精彩,但大家要注意,生活中可不以随便使用枪的。

……

虽然一节课中没有大块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但这点滴的话语会渗透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接受、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情感的教育,并且是在一种自然、适当的环境中受到了教育,而没有感觉到一种说教,更不会感觉是一种负担,也进一步落实了我们的三维目标。

本节课虽然是一节知识型课,但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变动,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而学生才是热烈、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  刘齐煌,中学物理课堂家学改革的新气象,物理教学,2006

2、  杨永培,物理教师的造诣,物理教学,2006\2

3、  陈伟飘,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探究兴趣,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