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7-06-13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对《盐碱湖中的化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朱丽珍

 

新课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大力推进优化学习方式和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和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接受与体验、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在中小学自然科学教学领域,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方法改革。笔者身处中学化学教学一线,切实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对促进教学发展所产生的动力,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试以《盐碱湖中的化学》这堂复习课为个案,对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期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教学认识,进而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对自主探究性教学的探索

《盐碱湖中的化学》是笔者在帮助学生复习“碳酸盐、盐酸盐的化学性质”时设计的一堂公开课。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按照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指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笔者选择了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借助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析证据、形成假设、验证结论、交流报告、评价反思等环节,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看,这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四个特点。

1、在教学设计中搭建探究学习平台

设计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准课题,为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空间和平台。所选课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可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充分论证,没有把复习内容“碳酸盐、盐酸盐的化学性质”作为课题,而是引入“我国西部的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生产活动等鲜活素材,并将“盐碱湖中的化学”确定为探究课题。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2、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温故而知新”

有的观点认为,探究式教学只适用于新授课,其实这是一种偏颇。不同类型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因学生对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可以在探究学习的侧重点上作相应调整。这堂复习课上没有拘泥于“知识点再现归纳练习(测试)”的常规做法,而是选择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运用知识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实现感兴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从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内化。综观整堂课,学生凭借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方案、推理求证等,很多结论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结果。同时,学生通过探究“盐碱湖中的化学(成分)”,论证“NaClNa2CO3的化学性质”,进而拓展和推导出了“碳酸盐、盐酸盐的化学性质”。实践证明,让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探究活动,既是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不在于什么课型,而在于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观念。

3、在实验探索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学进度安排紧、组织实验繁琐、容易发生意外等因素,以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实验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连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中存在动手能力弱、实验意识不强、缺乏科学探索精神等问题比较严重。这堂课安排了“夏天晒的盐和冬天捞的碱是否纯净”的模拟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结论假设,并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设;接着,通过小组交流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明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讨论评选最佳方案,总结、归纳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原则。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堂课重点突出了三个德育主题:一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我国盐碱湖的分布、北方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生产活动等情况的介绍,深化了学生对基本国情和劳动人民智慧的认识;二是培育尊重科学的意识。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但有利于他们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品质;三是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互助、协作,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对探究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理念、策略、方法、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对照新课标关于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一些环节上,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1、制定教学目标应注重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并非单一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不要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这为探究性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因此,探究性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较高的要求。在新课标下,学科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识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性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思本节课,有的教学目标的探究潜质不够深。比如,知识目标“了解盐碱湖水的主要成分”的探究余地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什么是盐碱湖”、“夏天晒的盐和冬天捞的碱是什么”开始探究,先了解“盐碱湖的主要成分”,再认识“NaClNa2CO3的化学性质”,最后掌握“碳酸盐、盐酸盐的化学性质”,完成了知识综合、运用和建构的过程。这节课若把“了解碳酸盐、盐酸盐的化学性质” 确定为的知识目标,明显更具探究价值。

2、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针对性

情景创设是学生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建构主义认为,情景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能力、经验,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笔者在本节课中采用情景引入的方式,投影“我国西部盐碱湖”和“北方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等图片,拟借助大自然的神奇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创设教学情景,进而引出湖水中的主要成分NaClNa2CO3的鉴别和分离。原以为,直观的图片再加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定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主动的建构者。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部分学生对盐碱湖、晒盐、捞碱等知之甚少,情景效果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因此,在设计情景教学时,应首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摸底,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思维品质、生活经验等情况,确保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能用已有的知识读懂所提供的信息,再让信息激活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有经验。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才有信心和兴趣进行探究。反思这节课的情景创设,若在课前提醒学生注意收集和了解有关盐碱地、盐碱湖等方面的资料,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3、开展探究活动应坚持有序性

在这节课教学中,笔者或多或少存有疑惑,担心讲解过多会干扰学生的自主探究,影响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反思,现在看来,这种顾虑完全可以打消。有关研究提出,探究性教学课分为两种类型:定向式探究和自由式探究。定向式探究就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的大量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自由式探究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较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地探究。定向式探究是探究的初级阶段,自由式探究是探究的高级阶段;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定向式探究是自由式探究的基础,自由式探究是定向式探究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经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4、组织教学研讨应尊重个体性

新课标凸现对学生发展的人文主义关怀,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把学生发展的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探究式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可能会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产生一些难以预见的新问题,而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致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收到阻滞。比如,笔者在组织交流“NaCl中是否含有Na2CO3实验设计方案时,有学生提出除了加CaCl2溶液,还可以加FeCl3FeCl2ZnCl2BaCl2等溶液加以鉴别。显然,这是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契机,只要追问“为什么用这些溶液都可鉴别?”并引导学生自己进一步做实验去体验,就可以得出这些盐的共性。但是,笔者过于顾及完成教学任务,担心在学生“刨根问底”花太多时间,仅用“原理与CaCl2一样”轻易带过,放弃了一次促进自主探究的宝贵机会,课后感到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