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书法——三希帖 (1-19)
教 学 目 标: 1. 1. 提高学生对中国书画的艺术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书法名家的历史文化
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 过 程:
一、中国的文房四宝 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图片展示)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
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
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
二、一起来写毛笔字
1、请同学用毛笔尝试书写不同的字体,并尝试解说它们的特点
2、教师展示不同字体的作品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
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
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
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
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清
朝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发现
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
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 “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
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
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目前发现
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籀文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
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
祖。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现十个石鼓共存可辨认的字为300多个。”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
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每个字之间不相联接。汉末,
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
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
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
楷书那样端正。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三、在中国历代书法大家中,有几位人物恐怕是大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那就是王
羲之、王献之、王询。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这三位所写的“三希帖”
欣赏三帖,请同学辩认,三帖的作者
故宫西北面的养心殿,是皇帝生活起居之地,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屋子的
墙上挂着一幅匾额,结结实实些着三个大字“三希堂”,这是乾隆皇帝写的,在他收藏
的历代书法作品中,有三件是他喜欢的不思茶饭的宝贝。一件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
雪时晴帖》,第二件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是他的侄子王询写的《伯
远帖》,自从乾隆得到三个宝贝后,他爱不释手特此在养心殿内格了一个小间来供奉这
三件宝贝,并取名为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只有二十八个字,王羲之是晋朝最有名的书法家,
他就其一生探究书法艺术,他的行书楷书成就之大,影响之深几乎到了让人膜拜的程度,
在这封信中,王羲之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行笔自如流畅。这随性而写的字让后人为之
倾倒,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就达七十多次。但是,这幅作品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遗
憾地说王羲之的真迹没有一幅保留到今天。一千多年前的纸如果没有特殊保护是无法保
留到今天的。古人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把真迹复制了下来,这幅就是临摹复制的,由于
是直接在真迹尚临摹复制,又是年代距王羲之最近的,又是唯一的一张,所以后人就一
直把它当作真迹看待。
1933年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轰击,它与故宫的其他文物开始了转移,后来又被国
民党带到了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外两帖的命运呢?我们不得不在提到一个我们之前讲过的人物,光绪帝的瑾妃,
就是翠玉白菜的主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国民政府成立推翻了清朝政府,
溥仪被囚禁于宫中,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便偷偷将紫禁城的宝贝拿出去卖,而瑾
妃就盯上了三帖,但是《快雪时晴帖》名声太大恐怕一下子全偷出去引起别人的怀疑,
所以就偷了两帖卖了。
《中秋帖》王献之的那幅据考证也不是真迹,但是却是宋朝有名的书法家米芾临
摹,而《伯远帖》据考证是王珣的真迹,三希当中,这幅却是最好的。自从袁世凯的帐
有多大就有多大。时间一年年过去,1932年,有一天郭宝昌请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吃
饭,酒后炫耀拿出了宝贝。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紫禁城里的大量宝贝早已被偷
盗变卖不见踪影,马院长很想买下这两帖,却没有办法。
后来,两帖去了哪里?台湾?它们也被人带到了台湾,郭宝昌的后代找到台北故宫
博物院想把两帖卖给它们。当时,《快雪时晴帖》已经来到了台湾,这是一个三帖重新
团聚的时候,可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经费有限无法买下这两帖。急于用钱的郭家于
是把这两件国宝抵押给了英国银行却无力赎回。眼看这两幅宝帖要被拍卖了,郭家的世
交好友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在紧张的参政预算中挤出了一部分基金确保
要收回国宝,终于两件国宝被买了下来。
《伯远帖》和《中秋帖》又回到了北京故宫,但我们很遗憾《快雪时晴帖》却与之
相隔海峡,三希帖依然没有能够相聚。
课 后 记: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字今所留存于世的大多为小字,大字的仅有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多景楼诗》、东京国立艺术馆的《虹县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山铭》。
米芾还爱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爰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