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 民族精神教育之四大名著
(修改稿)
黄旭萍
整体构思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和“两纲”教育文件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人文内涵;张扬生命个性价值,提升人文素养。四大名著作为传统文化经典,一直受到国人的尊崇与赏读。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读四大名著文化经典,本拓展课以《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为蓝本,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能认识到古代文化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文化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第一二课时 《三国演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初步了解曹操屯田制的现实意义,对曹操这一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
4、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5、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
2、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
二、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艺术思想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4、人物形象的得失
能否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决定历史演义小说成就高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同样也有较大的差距。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书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将近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这些人物形象,既以历史上的同名人物为原型,又比原来的历史人物更丰满,更生动,更具概括意义。比如,历史人物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家,不仅在当时极被敬重,而且在后世深受推许。不过,客观地说,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是相当有限的,就历史功绩、历史地位而言,数千年中国史上超过诸葛亮的政治家、军事家至少可以举出几十个;然而,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通俗文艺的基础上的成功塑造,诸葛亮艺术形象已经大大高于其历史原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诸葛亮、关羽、曹操等艺术典型,没有那几十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还会有什么看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才使得《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地立足于世界名著之林。
5、曹操屯田制
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从时间来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军屯始于建安之末,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民屯。
民屯组织
曹操时代,屯田事物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雍正年间的军机处与之颇为相似。若遇有重要事项,如屯田地点的选择及处理农民逃亡等,则由屯田官直接向操请示办理。此外,曹操领导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对屯田官起领导作用。
征税办法
曹魏统治者向屯田民征收租税的办法,是枣祗倡导的“分田之术”,即官府提供土地,收获的谷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对分。这样的剥削办法达到了积粮供军的效果,百姓虽然吃亏,但能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屯田的作用:
首先,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建安屯田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汉魏之际,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而屯田制则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从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产资源。再者,建安屯田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军阀混战,归根到底打的是粮草。曹操军团积极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
建安时期之后,民屯多有演变,到了曹魏末年,这项制度对统治者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司马炎于魏咸熙元年(265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实际上就是下令废止屯田制。
*对曹操的全面了解:
曹操知人善任,王粲感怀之言深刻地说明,衡量一个领导人是否高明,不仅看他招揽聚集了多少人,更要看他如何用人。聚才是为了用才,用好才能更好地聚才。人才再多而不善用,不是造成怨声载道,就是反使内耗丛生。这样,人才越多,反作用越大,不仅不能成事,反而坏了大事。现代领导者当诫。
对一般人来说,谁也不愿意用那些诋毁、辱骂过自己的人。而曹操则超凡脱俗。陈琳,写战表很出名。在官渡之战前夕,他替攻打曹操的祖宗三辈骂了个遍,曹操知道后十分恼怒,发誓抓到陈琳后要把他剁成肉泥。可后来陈琳真的被曹操抓住后,曹操为了自己的霸业,不仅没有杀他,反而亲自为他松绑。曹操含笑问他:”你跟我有冤有仇,骂也应该,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骂俺的老祖宗呀,他们又没得罪你?”陈琳笑笑说:”我当时写到那里,就如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是文思喷发所致呀!”曹操听罢哈哈大笑,并把陈琳留在军中,视为好朋友。
按常规,品德方面有问题的人,是不会得到使用的。曹操则不然。丁文侯在曹营任典军之职时,因自己家的牛瘦弱,就利用职务之便调抽象了一头官牛,被人告发,受到免官下狱的处罚。曹操后来见到他,故意问:”文侯,你的印绶到哪里去了?”丁文侯知道曹操是在开自己玩笑,于是回答:”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听了,哈哈大笑。于是,又恢复了丁文侯的职务,像原来一样重用他。”笑”对别人的缺点与过失,充分体现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的用人理念。
曹操,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他的优长之中,掺杂着明显的劣短;在外人看来格格不入的东西,在曹操身上却能浑然一体。然而,人们都明白,没有争议的人物,往往也是最平庸的人物。不论古人、今人如何去评价曹操,但他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6、“拥刘反曹”的局限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死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居望”。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鲜明的对比。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他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他的善于知人,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给人印象也很深,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去投奔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户到白帝托孤,始终敬爱信任,则更为人所共知。
和刘备相对立的奸雄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也正是鲜明的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军中缺粮,先命令粮官王垕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怒。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馀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其他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脩而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为防范行刺而“梦中杀人”,都给读者极为深刻的恶劣印象。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
书中许田射猎、董承奉诏、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中流露了相当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
刘备和曹操,谁是正统,历来看法就不一致。如西晋继魏,陈寿著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迄中国北部被“五胡”先后占据,东晋偏安于江左,处境与蜀汉相同,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就改蜀汉为正统,以魏为逆。北宋政权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与曹操略同,所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尊魏为正统;但到金人铁骑南下,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跟习凿齿一样为推祟汉族政权的地位,仍尊蜀汉为正统。罗贯中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上述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是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当然,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是和习凿齿、朱熹所标榜的正统思想有本质的差别的,后者是为维护东晋和南宋政权的统治,前者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7、诸葛亮成为第一主角的历史背景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能明显感到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拥刘贬曹”,那按说刘备顺理成章应该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却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正式名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说把历史故事化,通俗化。因此这部小说的题目就决定了它既要表现三国斗争的全貌,又必须按照小说的要求有很强的故事性,要突出一批重点人物。人们听评书要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看小说也一样,必须尽快吸引住读者,主要人物(或其中之一)尽快出场是重要因素。小说要求故事情节精彩,尤其是要有一个立即能够吸引读者、听众的动人开头,这样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既然是尊刘,自然刘备及其最主要的朋友与助手要首先亮相,于是就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但光是开头突出蜀汉的刘关张和整个作品中占的比重过半还不能完全解决结构重心的问题,还要求主要人物的改变。一部长篇小说必须要有一个最主要的人物,而且这个主要人物在整个作品中还要具有相当的贯穿性作用。那么在尊刘贬曹的前提下,蜀汉方面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这个人物必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地位特别重要,应当是皇帝、主帅、宰相这样的地位;二是通过他的一生活动能够反映出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刘备是蜀汉皇帝,按说最有条件,但他死得太早(223),离263 年蜀汉灭亡差40 年,离280年西晋灭吴更相差57年,不利于表现整个三国的历史面貌。而关羽(219)、张飞(221)、黄忠(220)和马超(222)死得更早,再说关羽、张飞、赵云(229)、黄忠、马超的地位也不大合适。只有地位仅次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具备这两个条件。但是诸葛亮(181—234)比较年青,188 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他还是个孩子。因此在他之前必须为他的出场作铺垫。诸葛亮死后的16回看起来似乎与他没有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重要,没有诸葛亮的蜀汉很快就走向衰落。很明显,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打35回刘备
8、历史地位及影响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成就与艺术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作为历史小说,达到象《三国演义》这样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也还不能与之相比。当我国出现了象《三国演义》这样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辉煌巨著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品。我国的小说遗产是很丰富的,但保留下来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也就只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么几部,这说明它们是通过了人民与历史的检验的。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象《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着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它一直为我们整个民族所宝爱。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第三、四课时 《西游记》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西游记》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并通过阅读,培养运用具体材料做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感受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取经)不懈奋斗精神,从而对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做简单探究和初步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并引导学生演唱央视电视剧《西游记》插曲,师生评析歌词。
(二)介绍《西游记》的情况。
1、介绍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西游记》过程。
《西游记》是我国杰出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它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成书于明代中叶。它的故事从唐代开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无数的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2、介绍《西游记》情节结构:
讲授:《西游记》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一7回,是全书最精彩部分,讲述了猴王出世、拜师、闹地府及大闹天宫等精彩故事,实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第二部分为8一12回,是全书的过渡部分,叙写唐僧出身及取经缘由,承上启下,导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全书主体部分、叙写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由约42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组成,表现了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的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
3、《西游记》的人物特征:
《西游记》在人物描写上比较集中,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斗争的精神,鞭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诫人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对敌人要狠,要除恶务尽。《西游记》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以其瑰丽奇幻的想象力和浓郁的浪漫色彩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我就不想再老生常谈了,我想说的是它对现代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在人物描写上体现和折射出了深刻的内涵:
3.1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孙悟空:
——本领高强,肩负重任。持如意金棒,能腾云驾雾,会七十二变,曾大闹天宫,是四人中最有本事的,也是唐僧的大徒弟,坐第二把交椅。在去西天取经过程中降妖除怪,功劳最大。
——爱赠分明,机敏灵活。对师傅师弟爱惜保护,对妖魔鬼怪深恶痛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聪敏机警。
——狂妄自大,蔑视权贵。自恃本领高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就连玉皇大帝也竟直呼其为老儿,其他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
——性格玩劣,不守约束。活泼好动,雕蛮顽皮,撒泼耍赖,好大喜功,不服从领导,不遵守纪律。
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但只能被别人领导。如果让他做领导,那就会乱套,比他强的他不服气,不如他的他看不上,不善于团结和带领大家一起共事。
先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吧!当年大闹天宫时何等的不可一世,那时的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那一天。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你有齐天大圣那样的身手,做人最好还是不要太嚣张。同时,别妄想有绝对的自由,做人做事还是要以法律为准绳,约束自己,不然头上那个“紧箍咒”迟早会让你得到应有的惩罚。
孙悟空“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的品格。和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突出了他黑白分明、嫉恶如仇、机智勇猛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被唐僧放出,去西天取经。从此以后,孙悟空再也不是一个只会闯祸的猴子,而是一个头戴紧箍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孙悟空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红孩儿捏紧拳头,口吐“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努力克服。小雷音群神被擒,孙悟空却孤军深入,仍旧与恶魔相斗。他又善于变化,以假乱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他经常变成蟭蟟虫、小蝇子钻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为妖精的母亲、丈夫去欺骗它们。他好几次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比如狮魔张口来吞,他便在它肚子里“拳打脚踢,疼得狮魔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乘机要咬,便机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他跟妖精纠缠得越久,经验也越丰富,斗志也越旺。比起八戒、沙僧来,孙悟空是唐僧最得力的弟子。
孙悟空虽然抗魔英勇顽强,但是他却对神佛不恭敬。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让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差错,那就要让他吃苦头。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武!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终于答应他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娇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的旧名。
孙悟空的性格当然也可以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克服人间一切困难的精神。当然孙悟空身上也有缺点,好名、好吹、好听奉承,又是对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习气的温和批评。
3.2坚守信仰慈悲为怀的唐僧:
——目标明确,矢志不渝。不惧妖魔鬼怪,不怕爬山涉水,去西天获取真经的远大理想与目标始终不易。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洁身自好,慈悲为怀。严格要求自己与三位徒弟,身先士卒,悲天悯人,真诚善良,立场坚定,不受女色金钱所诱惑。
——相貌堂堂,以德服人。唐僧仪表出众,是个大帅哥,虽然三个徒弟相貌丑陋,但有唐僧作为这个团队的形象代言人足以弥补其他人的缺陷,同时他还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取得徒弟的尊重。
——才能平平,咒语制人。既手无缚鸡之力,又头脑不清。但却有紧箍咒这个尚方宝剑,只要制服了孙悟空这个能人,就足以咒猴给猪看。
唐僧这个人,坚守信仰,以慈悲为怀,但是又不免愚笨的可笑。如果没有大徒弟孙悟空的保护,有及时条命也早就葬送了。所以做人呢,善良一些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理性的头脑,千万不要让别人特别是你的对手把它当成你的弱点而加以利用,除非你有一个可以为你誓死效忠的“齐天大圣”。 综合唐僧的特点,他虽然能力一般,但形象佳,德行好,心地善良,是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他作为领导最为恰当,能团结和带领一班人达到预期的目的。无庸置疑,在用人上唐僧绝对是个高手。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3憨态可掬不拘小节的猪八戒:
——憨态可掬,不拘小节。大大列列,满不在乎,脸皮特后,不怕批评。
——性格直爽,喜欢告状。口无遮拦,心直性耿,怕担责任,喜欢告状。
——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心宽体胖,永远吃不饱睡不够。贪婪财物,尤喜女色。
猪八戒的形象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在猪八戒身上“更多地概括着人类下层社会、 普通劳动者圈子中所孕育的入世尘俗”。“既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美德,又可以看到世俗社会一般人常见的毛病”,“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都可以在猪八戒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__尽管本事不怎么样,还爱贪小便宜,长得丑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他却也不乏可爱之处。虽然他面对取经懦弱和懒惰,但是他绝对是最真实的。他象一剂润滑剂一样协调着这个团队的人马,他的憨厚贪玩和天真烂漫让每一个在漫长取经途中都能不断地感受到快乐。这一点,是慈悲的唐僧、本领高强的孙悟空、脚踏实地的沙僧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呢,做人何必过分追求完美?有些缺点,如果无伤大雅,就让它存在着又有何妨?如果你不能生活在真空的世界里,那么就请接受空气中的尘埃和阳光下的阴影吧,你总有可爱之处,谁也无法取代。
3.4忠诚老实表里如一的沙僧:
——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忠厚可靠,寡言少语,对师傅衷心耿耿,言听计从,对师兄唯唯诺诺,一片真诚。没有花言巧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思想保守,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积极进去意识。
在唐僧的三个徒弟中,沙僧无疑是最质朴、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一个。所以最重的体力活永远是留给他的。但最终呢?修成正果了却也无非就是一个“罗汉”。为什么?_________工作中,如果你没有唐僧的才华和修为,又没有孙悟空的高强本领,甚至也没有又丑又笨的猪八戒的那点圆滑和可爱,那就不要抱怨为什么升职的机会总是没有自己。有时间的话,最好扪心自问:你的脚踏实地到底有多大用处呢?即使当个罗汉,那恐怕也只是因为那点“苦劳”罢。
过去把沙僧看做是一个苍白模糊、可有可无的形象而“冷落”他,其实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具体表现在:一、“循规蹈矩、一本正经”。二、“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三、“小心谨慎、明哲保身”。四、“关键时刻不失义骨侠肠”。沙僧“性格内向”、“安分守己”,“更接近社会现实的人”
3.5《西游记》上的妖大抵分两类,妖精和妖怪。
妖精,美丽、浪漫、柔媚、敢爱敢恨,只羡鸳鸯不羡仙;妖怪,美丽与奢华的外表下却是丑恶的行为表现,有情有义、不自私,过着水泊梁山一样的生活,有酒同喝,有唐僧肉同吃。
唐僧师徒四人能够取经成功,功德圆满,众妖也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存在,又该拿什么去考验他们的能力和诚意呢?所以不要抱怨苦难、挫折和失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人们反倒应该感谢它们。是它们奠定了每一步的成长,是它们证明了自己的伟岸和刚强!不过说到众妖,这里有一个相当微妙之处值得我们去思考:同样是异类,同样是不怀好意地想吃唐僧肉,想窃取技术成果,为什么结局却截然不同呢?有的妖怪死的好生凄惨,而有的妖怪却被被它们的主人仅为原形带回它最初生活过的地方……
对于众仙和佛主的所作所为,小的时候看《西游记》,我实在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是长大以后,对于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情节却感触颇深。那就是“阿难”开始故意给了师徒四人无字经,直到唐僧把唐太宗御赐给他的紫金钵盂献给阿难后,他们才取到了真经。这一情节,小时候觉得阿难很不可理解,都修成正果了,该有的也都有了,怎么还那么贪心,为啥非要人家的紫金钵盂不可啊 ?如今才渐渐明白,佛是在教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会白白得到,成大事者,一定要有舍得的胸怀。
在小说中,孙悟空代表着灵活多变的劳动阶级,而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则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是劳动人民的抵抗对象!当然了,这些是上学时学到的和体悟到的,如今我们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了。
玉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象征,唐僧是官僚的象征,孙悟空、猪八戒等是劳动人民的象征,最终劳动人民仍是向统治阶级妥协了。“紧箍咒”就是统治阶级给劳动人民带上的枷锁,老百姓本领再高,也挣不脱这枷锁。
4. 《西游记》的现实特征:
吴承恩生活的时期,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时期: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开始出现,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思想意识开始活跃起来。吴承恩敏锐地感受到与封建专制制度相矛盾的新的时代气息。这些也就成了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思想基础。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小说揭露了天宫神权统治的腐朽,玉皇大帝的昏庸无能、凶残暴戾,是人间封建统治阶级的投影。取经路上妖魔鬼怪的凶狠、阴险、淫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受到人民喜爱的跟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大无畏的英雄。
只要社会存在,就必然存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御斗争;只要人还存在,就必然存在人性与兽性的斗争。只要这些斗争永不消弥, 《西游记》就永远具有现实意义。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体现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故事,通过与九九八十一难的抗争,充分反映了社会民众反抗封建统治,反对强权的斗争精神。
从表面上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一般的读者都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在博君一笑而已,其实作者的动机和目的绝对不是这样的。有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阐述佛学的宗教小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讽刺小说,我们应该从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这本书真正的题意以及它的文学价值。
《西游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过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一曲富有哲理意味的理想之歌, 《西游记》确实是一部人人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读它的时候获得不同的感受和启迪。每个读者在看完百回本《西游记》后,都会惊奇发现:书中科学幻想的广大“神通”,在如今二十一世纪初,不是大多已实现或正在实现吗?因此说《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神魔小说,其中幻想既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疑惑,又是人类美好愿望的体现。《西游记》中丰富的幻想已经或正被现代科技所正明。《西游记》站在艺术的高度看生活,搔到了生活中永远的痒处,概括了生活中的现实。在中国文字史上立起了一座木朽的艺术丰碑。
(三)、探究学习、欣赏作品阶段
教师提供探究题目,供学生选择、分组探究。
可供选择探究题目一览表:
① 你认为哪些故事情节和作品中哪些具体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句子段落最能体现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② 猪八戒的幽默性格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 你认为唐僧是一个合格的取经领导者吗?
④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如地府、天堂、火焰山等充满神奇的想像和精彩画面,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分析吗?
⑤ 《西游记》原作中有很多歇后语、谚语、俗语,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妙语与《西游记》有关,你能搜集一些并加以研究吗?
⑥ 《西游记》中关于妖魔鬼怪的描写色彩纷呈,你能就其来历、目的、结果或其中某一方面做探究吗?
⑦ 关于《西游记》主题思想有哪些不同观点,你能收集整理出一些来吗?
说明:以上题目可供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再选择一个题目做具体探究。但探究结果应形成“小论文”形式,要求每个小组(4一6人)合写1一2份即可。
教师指导探究方法:
(1)材料、资料来源:学生已做过的读书笔记卡、图书馆、阅览厅中有关书籍、网上有关评论文章。
(2)探究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只选一个题目,要做好探究过程记录,由组长负责形成书面材料并准备汇报。
(3)探究结果一一“小论文”撰写形式不限,字数在400字以上,每小组只写1一2篇。
4、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时间在1一2周之间。
第五课时 《水浒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
2、了解我国古典名著的辉煌成就,激发阅读的兴趣、热情。
3、介绍《读破水浒》,让学生能全面了解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水浒》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讲述小说概述,教师补充:
水浒传即描写未朝徽宗时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府腐败、贪官污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被逼落草为寇,一零八条好汉聚义梁山泊上打着 “替天行道 ”之旗号,不随意伤害客商不随意骚扰民众,只对付贪赃枉法 ,无恶不作之官僚、土豪大户 。 一零八条梁山英雄好汉,分属天罡星三十六人、地煞星七十二人的上应天命之人,有帝子臣孙、富豪将吏、猎户渔人,雇工小吏,甚至绿林大盗及骗、抢、偷、盗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而其上山聚义有的是官府逼迫的,畏罪上山避难的,亦有慕名义义而来的,或交战失败归降及设计诱请入山的 。 一零八人个怀神技,有文有武,能马上使箭、潜水行走、腾跳自如、腾云驾雾、日行八百里等各有所长。而“宋江”的忠义双全、“ 吴用 ”的奇谋妙用、“林冲 ”的艺高胆大雪夜上梁山,“李逵 ”的卤莽急躁,还有“鲁智深 ”大闹桃花村,“武松”景阳冈打虎等均 是出自水浒传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使人看了印象鲜明,舒坦痛快。故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宋哲宗时,东京有一个浮浪魄落子弟名叫高俅,他踢得一脚好球,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成了端王的亲信。后来端王当了皇帝,这就是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为殿帅府太尉。高俅上任的第一天,就整治因病未到的教头王进,逼得王进带着母亲逃离东京。王进来到华阴史家村,被史进收留,拜为师父。后因高俅追捕得紧,王进只好告别史进投奔延安府。王进去后,史进与少华山的头领结交为友,华阴知县知道此事后,诬陷史进私通草寇,史进为此烧了史家庄。 史进只得离开华阴,去寻王进。途经渭州,结识了渭州经略府提辖鲁达并遇到史进的师傅李忠,三人来到酒楼饮酒。饮酒正酣,忽然隔壁传来啼哭声。鲁达生性鲁莽而又素好行侠仗义,叫酒保将啼哭之人带来。金氏父女被带到,女儿哭着说:因到渭州投亲无着,状元桥肉铺的郑屠乘人之危,要强娶小女为妾,今被赶出,那郑屠反要我父女给他银钱。鲁达听后大怒,决心惩治郑屠。次日早上,鲁达送走金氏父女,来到状元桥肉铺,先叫郑屠亲自操刀切肉,戏弄这恶棍一番之后,三拳结果了他的性命。随即离了渭州。半月后由赵员外出面,把鲁达送往五台山当了和尚,法名智深。 后鲁智深离了五台山,在东京大相国寺管理菜园。一日,鲁智深在菜园习武,当众连根拔起垂杨树,后给众泼皮使器械,被陪同夫人到岳庙进香的林冲瞧见,两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正在高兴之际,丫环来报,说有人调戏夫人。林冲赶往岳庙,见是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只好忍气将他放了,告别鲁智深回家。
高衙内见林冲妻子美丽,一心要谋占林冲妻子。爪牙富安向高俅献计,骗林冲带宝刀入白虎堂,林冲被捉,以行刺罪发配沧州。高俅又派人买通公人,要他们在野猪林杀死林冲。幸有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才得以幸免。到了沧州,高俅又派爪牙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忍无可忍的林冲,杀死了爪牙,当夜投奔梁山泊。 山寨首领王伦嫉妒林冲,要他下山打劫。林冲下山等了三天,才见有一人经地。此人乃青面兽杨志,林冲同他拼杀多时,未见胜负。王伦劝住二人,邀杨志上山。林冲入伙坐了第四把交椅,杨志不愿入伙,下山去了东京。 杨志在东京投靠无门,只好卖祖传宝刀,凑一点盘缠。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欲夺宝刀,被杨志杀死。杨志充军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书看中了杨志的武艺,要杨志护送价值10万贯钱的生辰纲到东京为蔡京祝寿。此事被赤发鬼刘唐打听到后,劝晁盖劫下这批不义之财,晁盖请智多星吴用想办法。吴用请来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公孙胜等7人,决定在黄泥岗劫取这批生辰纲。 杨志一行人来到黄泥岗,晁盖等扮作贩枣商人,趁杨志手下买酒喝的当口,投下了蒙汗药,将他们药昏,劫走了生辰纲。杨志醒来,发现生辰纲被劫,知道大祸临头,便去青州龙山做了强盗。 梁中书告知蔡京生辰纲被劫,蔡京下令济州府捉拿贼人。济州府尹派何涛负责此案,经查知是晁盖等人所为,何涛带人到郓城县捉拿晁盖。
县中押司宋江是晁盖好友,闻讯后立即给晁盖报信。晁盖烧了自己的庄园。大败何涛,率领众人投奔梁山泊。 王伦存心刁难,不肯收留。林冲大怒,杀了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泊首领。晁盖在挫败官军,稳住梁山泊之后,派刘唐带上书信、金银去答谢宋江。宋江退了金银,藏了书信。返回住处中途被阎婆拦住,将宋江强拉至家中,欲将女儿许配给宋江,以答谢他多年接济之恩。宋江不重女色,勉强在她家中留宿一夜,谁知书信被阎婆惜发现,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要报官。宋江苦苦哀求无效,一气之下,杀了阎婆惜,逃回宋家村。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他们却有意将宋江放走,让宋江躲进了柴进庄上。宋江在那遇见了逃难到此的武松,二人拜为兄弟。 武松病愈,告别宋江去寻找哥哥武大郎。武松路过景阳岗时打死了猛虎,被阳谷知县任命为步兵都头。一日,武松在阳谷县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兴,将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莲见武松相貌魁梧,顿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 不久,武松为知县押运财物去了东京。武松走后,潘金莲同开生药铺的本地一霸西门庆勾搭成奸,用药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回县得知此事,向知县告状不准,盛怒之下,去酒楼杀了西门庆,又杀了潘金莲,被判罪发配孟州。孟州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求武松帮助夺回被蒋门神抢占去的快活林的店铺。武松酒醉后痛打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这蒋门神通过张团练买通张都监,诬陷武松偷盗宝物,判武松充军。武松被押上路,在飞云浦折断枷锁,杀死了想害他的4个公人,折回孟州城,杀死了正在设宴庆贺除掉武松的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监,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孙二娘将他扮为行者,让他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 武松又在白虎山孙家庄遇见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荣的,二人结伴而行,在瑞龙镇分手,宋江去往清风寨。清风寨有两个知寨,正知寨刘高是个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荣。
宋江一到就被刘高捉住,说宋江私通清风山草寇,花荣也因此受牵连。清风山头领燕顺、王英等人闻讯后下山救了宋江、花荣,大家决定去投奔晁盖。快到梁山泊,石勇捎来宋江父亲假托病故要他回家的家书,宋江赶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顾。但因酒醉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儿子蔡九判处死刑。正准备行刑时,梁山泊英雄前来劫走了宋江。事后,29位英雄在江州白龙庙聚会,浩浩荡荡返回梁山泊,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来老父,李逵也回家接母亲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后,才知此人名叫李鬼,说他有90岁老母无人奉养,李逵送他10两银子,劝他改恶从善。后来李逵发觉上当,杀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却溜掉了。回到家中,母亲已双目失明,李逵哄母亲说: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着母亲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岭,李逵为母取水,回来后发现母亲被虎吃掉。李逵大怒,连杀了4只老虎,被猎户迎进曹太公庄上。这时,逃来此处的李鬼妻子认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准备暗算李逵,幸亏梁山泊派来朱贵等人帮助,李逵才脱险回了山寨。 前来投梁山泊的杨雄、石秀、时迁被祝家庄酒店欺侮,双方打了起来,时迁被捉。为救时迁,晁盖、宋江发兵3次攻打祝家庄,荡平了祝家庄,附近与祝家庄结盟的李家庄、扈家庄都投降了梁山泊。梁山泊威名远扬,四处好汉纷纷投奔。 不久,李逵下山来到柴进庄上,正遇上柴进收到叔父寄来的信,说高俅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锡要夺占柴家的花园。于是柴进同李逵火速赶往高唐州,见花园已被夺去,李逵大闹高唐州,打死殷天锡。知府高廉点兵捉拿,柴进被擒,柴进叔父被抄家。李逵逃回山寨报信,晁盖令宋江率领22名头领攻打高唐州,杀了高廉,救了柴进。 朝廷派太尉高俅前往剿捕,高俅令呼延灼攻打梁山泊。呼延灼被宋江军队打得大败,逃往青州,又去为慕容知府攻打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的起义军效力。鲁智深聚合三山人马,往梁山泊求援。宋江率军与三山义军共同攻打青州,呼延灼投降,慕容知府被杀,三山头领一起投奔了梁山泊。 此后,少华山史进被官府捉住,宋江又带兵大闹华山,杀了太守。
没过几天,凌州曾头市普家五虎拦截投奔梁山泊的好汉,并恶言中伤梁山泊。晁盖大怒,亲点5000人马攻打曾头市。在战斗中,晁盖被毒箭射中,回山寨身亡。宋江被推为山寨之主,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为报晁盖遇难之仇,宋江记起了北京大名府玉麒麟卢俊义,知他武艺超群,棍棒天下无双,想请他上山入伙,共报大仇。于是宋江派军师吴用去京都,扮作算命先生给卢俊义算命,说卢俊义百日之内必有身首异处之灾,将卢俊义骗至梁山泊,被张顺擒拿上山。宋江劝卢俊义入伙,卢俊义不肯,两个月后,宋江送卢俊义下了山。 卢俊义离家后,管家李固与卢妻勾搭成奸,当卢俊义回到家时,他们竟设下埋伏,将卢俊义捆送到梁中书处,卢俊义被刺配沙门岛。卢俊义的家仆燕青在去沙门岛途中杀死两名防送公人,与卢俊义一起投奔梁山泊,在途中卢俊义又被捉。燕青独自去梁山泊求救,路上碰到正要投奔梁山泊的石秀、杨林。三人决定先让石秀去北京城打探消息,燕青和杨林去梁山泊报信。石秀到北京城。石秀到北京城后探知卢俊义将于次日被斩首。在行刑那天,梁山泊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出卢俊义,但因单枪匹马,寡不敌众,二人被擒。为救卢俊义和石秀,宋江发兵攻打北京。梁中书向太师蔡京告急,蔡京采纳了关胜所献围魏救赵之坟,率领1500人马直攻梁山泊。宋江闻讯,退后回山,以计俘获关胜,击溃了官军。随即宋江任命关胜为先锋再次攻打北京城,战斗相持数月,直到次年元宵方攻破北京。梁中书从南门夺路而逃,卢俊义、石秀被救出。 不久,蔡京又派单廷圭、魏定国攻打梁山泊,皆被击溃。宋江与卢俊义一道领兵攻打曾头市,杀了曾家五虎,回山祭奠晁盖之灵。接着又乘胜攻破了东平、东昌二府,大军凯旋而归。此时,梁山泊大小头领正好108位,合了当年洪太尉所放走的魔王之数。众人会聚忠义堂,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立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 山寨兴旺之后,宋江有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打算,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都坚决反对。
到了年底,宋江要往东京去观赏明年元宵的灯火,柴进、李逵陪宋江到了东京。很偶然宋江进了李师师的府邸,徽宗皇帝也在场,正当宋江要向徽宗讨招安诏书的时候,李逵在外边打人放火,城内顿时大乱。宋江三人逃出,李逵单独行至荆门镇投宿时,听庄主刘太公说宋江抢了她女儿上山,李逵万分愤怒,跑回梁山泊,砍倒了杏黄旗,要拿宋江问罪。后来经过对证,乃是牛头山贼人冒名干的坏事。李逵负荆请罪,去牛头山杀了贼人,救回了刘太公的女儿。 梁山泊的壮大,震惊了朝野上下。徽宗派殿前太尉陈善保前往招安,太尉高俅、太师蔡京各派心腹跟随陈善前往梁山,因其飞扬跋扈,李逵接过招安诏书,一把撕得粉碎,招安失败。朝廷又派童贯攻打梁山泊。山寨十面埋伏,挫败了童贯的两次进攻。童贯逃回东京,高俅又调遣十节度兵力来攻梁山泊。宋江三败高俅,并将他活捉上山,以礼相待,要高俅转达渴望朝廷招安之意。高俅去后,宋江又派燕青去东京,燕青通过李师师求得徽宗下诏,没过几天,殿前太尉宿元景上山来宣读诏书,宋江领着众山好汉接受了招安,打着“顺天”“护国”旗帜,到东京接受徽宗检阅。
梁山泊义军接受招安后,正遇辽兵侵犯,宋江受诏破辽。于是大军北进,攻下檀州,夺回蓟州,智取霸州,占领幽州,兵围燕京,辽主请罪投降。宋江班师回国,遵照徽宗旨意,将所夺州县仍退还给了辽邦。 回到京师,徽宗下诏,令宋江去平定河北田虎,随后又调去平定淮西王庆和江南方腊。在平定方腊军的过程中,义军损失惨重,虽然最后擒获了方腊,大功告成,但却阵亡72条好汉。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盘膝打坐安然而死),残废的武松不愿回京,就在这里出了家。离开杭州后,林冲瘫痪,杨雄、时迁、杨志病死,燕青又悄然离去。到了苏州,李俊、童威、童猛又离去。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下20余名头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毒死了宋江和李逵。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悲剧中结束了。)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好汉,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著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在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在落入牢狱的危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此外在对招安的不同态度上,来自社会底层的李逵等人是坚决反对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吴用主张有条件的招安;来自官军的绝大部分的将领则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这种不同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4、介绍《读破水浒》《读破水浒》涛歌 著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的最初动机很有意思,他觉得:“《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他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一是说,读明白了《水浒传》就明白了如何阅读。二是说,《水浒传》是古今第一书。那么,如果反复读《水浒传》,甚至到了“破卷”的地步,不就通晓读书的要旨了吗?看来金圣叹还挺会找捷径的。大概,这就是这本《读破水浒》能摆在我们面前的缘故。
《读破水浒》花费了作者将近三年的业余时间。他早年痴迷《水浒传》,大学毕业后开始着手写这本书,写作的最初动机纯属自娱。有人曾经问过他,你解读《水浒传》的视角是不是带有80后的印痕?涛歌说,“80后”这个用出生年代命名的称呼显出这个时代文学批评的集体失语,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了。其实如何解读一本书,在于你阅读一本书的姿势。好比你仰视、平视抑或俯视看一个事物,还有你与这个事物的距离,你或走或立或坐或躺,以及你了解这个事物多少,都会影响你的评判结果。每个读者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印象。你可能会说,大家的印象其实也都差不多嘛。小说最迷人、最让人玩味的地方就在这个“差不多”里,正是这个“差不多”的“不多”,让它大放异彩,让它有了恒久的魅力。如果一部小说一览无余,什么都交代给你了,大家的印象也一样,那只能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米兰•昆德拉还有一句话说:“所有伟大的作品(而且正因其伟大)都有未完成的一面。”正是这个道理。
涛歌的这本《读破水浒》,初看之下,只是被她有趣的章节标题吸引,比如:“涩女郎——潘金莲”、“我来揭宋江的皮”、“第三者——卢俊义”、“你看,你看,强盗的脸”、“北宋的那次股市风波”等等。书中的语言很轻松,可是读起来的感觉却并不轻松。语言的轻松,仅仅是作者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思想与所指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就这样,读起来有了一种很强的阅读期待,总惊奇涛歌会在下一节抛出什么奇谈。比如,对于武松,涛歌说,他算不上一个大侠,对于林冲,涛歌却认为他是一个大号的傻帽。《水浒传》里的菜园子张青一般并不为人注意,可涛歌却对他定下的人肉包子黑店的“三不杀”原则颇感兴趣,并由此发掘了《水浒传》的价值尺度。可谓点石成金之笔。对于《水浒传》本身,涛歌认为,那是一曲草莽英雄的末路悲歌。所以说,在轻松幽默的文字背后,有着作者一双冷静的眼睛。
涛歌说,“《水浒传》是一部“发愤”之作,读之批之议之,不亦快哉。每天下班后,能在灯下写几页《读破水浒》,不亦快哉。而且想到会有有缘人看到自己的文字,不亦快哉”。也许,我算是第一个有缘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古典名著恒久的魅力所在,对于今天的孩子,她仍是宝珠一颗,仍然悸动着他们的生命,激发着他们的热情。
第六课时 《红楼梦》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2、 初步领悟《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3、 激发学生研读《红楼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最伟大之处。
三、教学过程:
1、曹雪芹身世与红楼梦创作
《红楼梦》永恒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态度。
从讲史到话本到演义,从艺人衣钵到书局老板粗制滥造到文人因名利为之,小说创作从来就是功利性很强的。而曹雪芹作《红楼梦》(《石头记》),目的只在涂抹他的荒唐言,挥洒他的伤心泪。作者在第一回中称,这段故事“无朝代年纪可考”,写“情”写“痴”,写“小才微善” ,却不写“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事”,而且“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来写。写闺阁之事,“破一时之闷”不是因“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要做“补天之石”,而是因“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而抒写心中的“愧”和“悔”。可见著此书并非要作警世之言,,而是要一吐心中块垒之言。尽管《石头记》经他的朋友抄传之后,人们争相抄阅,后世人一版再版,百读不厌,但当时“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落魄,靠糊风筝卖画换钱度日的曹雪芹,虽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却从来不曾想过要靠这书出名赚钱。这样的动机和态度,使他能够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也忘了现实的存在。对他而言,写作只是一种回味,一种宣泄,一种憧憬,一种审视,一种评判,一种快感,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经过痛苦之后的豁达和包容,这样的写作,穿越了责任和功利,穿越了道德教化,更接近审美和创造。
2、红楼梦内容梗概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识,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后宝玉却终究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落得焚稿断痴魂归离恨天,故事是以宝玉清醒后终还是以出家来断尘缘酬知己而薛宝钗怀孕守空房为结局的。
3、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清代小说评点家长张竹坡称《金瓶梅》为“市井文字”,鲁迅称其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张竹坡说: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如此,他继承了《金瓶梅》的路线,同时又有很大的飞跃,把中国的古典小说推上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说的就是《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
二、《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悲剧。而是,作者曹雪芹提出了一个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也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汤显祖所说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追求人性的解放。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去扼杀它。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牡丹亭还魂记》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美的思想的影响,曹雪芹的美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也说本书大致谈“情”。曹雪芹也追求有情之天下,寻找春天,寻求美的人生。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曹雪芹就虚构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始写太虚幻境——清静女儿之境。大观园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诗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处处是对情的赞美,是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小说一开始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
对贾宝玉来说,他的家并不是他的精神归宿,而太虚幻境是。搬进了大观园就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满意足,再没有别的贪求之心了。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但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静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是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的,不断地被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有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首先是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接下来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被赶出去,冤屈而死,司棋撞墙,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芳官出家,一直到林黛玉泪尽而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个交响曲,音调一层一层推进,最后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林黛玉诗中“冷月葬花魂”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情”的,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
三、《红楼梦》哲理性层面
《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红楼梦》中有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就是《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这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里面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
贾宝玉有一个神化的背景:贾宝玉石女娲补天剩下来的石头,遗弃的石头,这就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被抛弃的结果,意味着被天抛弃了。天是无限,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换形入世”,这就小说一开始给贾宝玉的形而上的起点。当一僧一道看到那块石头,说带你去温柔富贵之家去走一趟,石头听了大喜,表明他非常急迫的想要入世。但一旦入世,他又和他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虽然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贵族之家的核心,但是在他的最深层的思想意识里面,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暂时的形态,所以小说写他经常闷闷的,突如其来的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种情绪正揭示出现在这种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所以即便他和那些姐妹处于温情之中,仍然不能消除他对生命、对命运的忧患。
《红楼梦》的另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凄凉,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的人生体验,她多愁善感,但她的多愁善感是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泣不成声。
最集中表现她的人生感的是她的《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无所皈依的,就是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对短暂的人生的、命运的伤感和感叹。这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这是《红楼梦》的最高的层面,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人像《红楼梦》这么深刻地提出人生的问题。
4、《红楼梦》艺术描写的穿越性
文学发展到清代,四大古典名著已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形象已日见丰满,人物已日见个性化,文学样式呈现出新的发展势态,而《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部《红楼梦》,既展示了世态人生的炎凉,又蕴藏着作者冷静的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还饱含了他对世人的深厚的怜悯。
《红楼梦》永恒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作者创造的大观园和大观园世界。
十六回中写到,初建大观园是用于元春省亲,占地三里半,由当时著名的长于建筑设计的山子野制度,“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正门五间”,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障”“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班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足见这大观园建得如何气派,而一切的悲喜苦乐、兴盛衰落就在这大观园上演,是一个缩微的小世界。
元春省亲,这是大观园里的重大事件。在这个锦衣玉食的富贵官宦之家,他们的显贵奢豪的生活来于他们祖先的荫护,更来自元春有苦难言的牺牲。喜庆热闹、富贵繁华、兴师动众、世人羡慕的省亲,在礼仪规矩和悲泪哽咽中匆匆结束,作者以一种清醒的思考,旁观者的冷静讲述着在大观园里上演的一出出人间悲喜剧,既不是激烈的揭露和批判,又不是沉迷的追忆和粉饰,有的倒是深深的同情和无奈。他站在理性的高处,从爱与恨中走出,即不是佛家的抛弃,又不是道家的漠视,而是带着思考,悲天悯人地展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红楼梦》永恒的艺术魅力,尤其来自于作者塑造的形象。
《红楼梦》既塑造了一群冰清玉洁、柔纯如水的女儿的形象,又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深藏城府的妇人形象,更塑造了一群渗透于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男性形象。其中这群女儿形象和贾宝玉的形象最具有穿越性。
对中国古代男性形象的了解,一般来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所描述的生活,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从来没有成为过作者叙述的主角,只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点缀,可有可无。即使必须有,也是陪衬。特别是在《水浒传》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着墨较多时,不是祸水就是妖怪,最正常的形象也不过是泼妇悍妇,或是孱弱女子。而《红楼梦》创造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大观园中的女孩们,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爱有恨的,她们是这个文字世界中的主角。作者对她们进行描写时倾注了心血,充满了怜惜。这是以往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它的魅力源于它穿越了以往的创作,对以往对女性的描写作了否定和创新,把女性放在了人的位置进行描写和研究。
而男性的形象就没有那么光彩照人,并折射着作者冷静的透视和剖析。其中,贾宝玉的形象是具有穿越性的。
贾宝玉自幼生活在父亲贾政的严厉管制和祖母的娇养、宠爱的矛盾中。父亲希望他做忠臣孝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祖母虽然也赞成父亲的这种愿望,但首先,是把贾宝玉看作是荣国府传宗接代和暮年膝下解闷的“宝贝”,贾政又不得不经常被迫让步,这样,贾宝玉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生长,个性上更多了些自然发展的机会,能够穿越传统中国贵族男性的政治性。
贾宝玉生活在众多姐妹和丫鬟的宠爱中,这些少女无论是贾府小姐,还是使唤丫头,都聪明伶俐,但都被人安排摆布,摆脱不了被支配的命运。丫鬟们的命运更悲惨,随时都可能被买卖、霸占、摧残、蹂躏。贾宝玉从小和她们一起长大,对她们的辛酸悲苦命运深深同情。而男人们的无能、放荡、委琐,使贾宝玉对世俗男子作了深刻的反省,认定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这样的“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大逆不道,实质上是作者借宝玉之口,代表男性对女性表达的歉意和尊重。它的穿越就在于对那个男尊女卑的世界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打开了一个评判世界的全新的视野。
贾宝玉,对朋友而言是忠诚的,但对社会而言是无用的,对家庭而言是不孝的,对恋人而言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怨又怜的。既有张生的多情缠绵,又从本质上不同于张生;崇拜侠客却不想建功立业;有慧根又只是清谈;混迹于女儿群中,举止轻佻,却又是发自内心的爱惜和敬重那些女孩儿;学识渊博却无意于功名和应酬。
总之,《红楼梦》的成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红楼梦》的魅力来源于作者用自己的心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他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 5、红楼梦的社会影响
在衡量我国整个古代文学的成就时,古代小说、尤其是古代长篇小说就不能不是一个最重要的考核对象,我国的古代小说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这其中,《红楼梦》的贡献尤为突出。
《红楼梦》的贡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阐述:
从其内容来说,它直接描写或接触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它所处时代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它不仅将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囊括无遗,并且使其生动、真实地出现于书中,因而被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作品的思想意义来说,它在非常广泛的方面表现出打破了传统的新思想,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红楼梦》的时代价值之所在!《红楼梦》在作品中将社会上的突出矛盾表现得如此集中而又强烈,这是过去以及同时代的作品所远远达不到的。
从作品的写作方法来说,《红楼梦》在许多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写法:
第一,《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却是小说中有诗、有画、有戏、有曲……,它集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方法于一身,并将其融合成一个总体。
第二,《红楼梦》将神话中的神、半人半神的人、人格化的神仙狐鬼等形象人格化的过程,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大进步,它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到了最高峰。
总之,《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具有总结和开创的双重意义。它在全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同时,又在最大限度内透露出近代思想的曙光。
对于《红楼梦》的贡献,
一曰:“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对传统的“打破”,应当是包括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
二曰:“在中国,……自成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的确,《红楼梦》的影响是空前的。
《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坛。而在文学创作上,它给许多现当代作家所提供的范例和启迪,则更是无形的、巨大的,这些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了。《红楼梦》这部巨著蕴含的丰富的宝藏还将继续哺 育、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其影响和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红楼梦》不愧是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