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拓展课民族精神教育之四大发明教案(黄旭萍)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02

拓展课   民族精神教育

第一二课时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黄旭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发挥聪明才智。

3   懂得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要立志弘扬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知道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

懂得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要立志弘扬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导入: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第一课时:火药、指南针

一、指南针的进步与发展

司南(天然磁石)——指南针(人工磁化)

1、磁力的发现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

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司南的构造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中国历史》课本插图──“司南,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绘制的。这个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地盘是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证勺体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中心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二十四个方位。地盘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块的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司南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先把地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盘中间,用手拨动勺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纪时仍在应用。

3、指南针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时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北宋时期出使朝鲜的徐竞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说:船队航海,夜晚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可见那时从事航海的人们已经普遍地掌握了指南科学知识。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广泛应用,指南针本身装置也得到了改进。南宋时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装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罗盘。到了元朝,又有人造出立针式的指南龟和指南鱼。课本上的指南针插图,是现代所用指南针的示意图。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使人们克服了远航时不易辨别方向的困难,而且也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时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渔船往来贸易,他们学会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同时又把这个方法传到了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阿拉伯和欧洲一些国家才开始用指南针来航海,比起我国已经迟了一百多年。

 

二、火药的进步与发展

猜猜看:人间巧艺夺天公,

        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

桃花落尽满阶红。

              ——  赵孟頫

1、硝石的作用

古代最大的硝石产区(视频)

2、火药的发明

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黄、.以及硫黄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史称药王。选录入<诸家神品丹法><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载有多种[伏火"之法。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黄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黄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从而发明了原始火药。故在炼丹时,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将药罐放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并以土填实,甚至用湿纸盖,方砖捺,以土冢之。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迟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组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3、火药的进步与发展

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代军事家们常用火攻这一战术,在当时的火攻中,常使用一种武器叫做火箭,它是由箭头上附着易燃的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物质,烧着后射出,以延烧敌方。但这种火箭燃烧慢,火力小,容易扑灭,所以火药出现后,人们就用火药代替上述易燃物,制成的火箭,燃烧就猛烈多了,杀伤力也就大多了,这就是火药在军事上最初应用的形式。

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用于军事目的,火药的配制也更趋科学化。用硝石(硝酸钾)75%、硫磺15%、炭粉10%就可制成威力强大的火药。据记载,唐末军阀李希烈采纳炼丹家意见,用火药加桐油为武器,击败了对方。由此看来,最晚在十世纪初火药已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到了两宋时期(960-1279年),人民群众制造的各种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北宋初年开封设有广备城作(兵工厂),其中有专门生产火药的车间(火药窑子作)。它以火药为原料生产作战用的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等。火药配料除硝石、硫磺、炭粉外,还有油蜡、沥清、干漆、松香、黄丹、铅粉等。北宋政府为了对外作战的需要,曾派人到湖北的硝石产地,日夜开采,兼程运输。

火药应用于火药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到了北宋末年,人们创造了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霹雳炮一炸,声如霹雳,杀伤力较大,公元1126年李纲就是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

震天雷是种铁火炮,它的外壳已不再上纸或布壳、皮壳,而是铁壳。铁壳的强度远较纸、皮为高,点燃火药后,蓄积在炮内的气体压力增大,爆炸时威力增强。《金史》中描述说: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火药性能利用的转化,标志着火药的成熟阶段已经到来。

在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战争连绵不断。在这种形势下,火药和火药武器都有很快的发展,宋神宗熙宁年间,改革了军制,设置了军器监,总管京州诸师军器制造,据史料记载,当时军器监规模宏大,分工很细,雇用工人曾达四万人之多,监下分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等十个大作坊,生产火药居首位。由此可见火药、火药武器在当时军器中的地位。同时史书上还记载: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可见那时火药武器的生产规模就已相当宏大。

宋代多次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直接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许多起义军自行制造火药武器,并有很多创造。例如公元1132年出现的火枪,公元1259年创造的突火枪,都是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发明的。火枪、突火枪都是管形火器,它们较前述的火箭、火炮之类火器又有很大进步。火枪是由长竹竿做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把点燃的火药喷射出去。突火枪是用粗竹筒做的,筒内除装火药外,还装有子罺,火药点燃后,产生了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罺射出去。子罺就是原始的子弹,近代的枪炮就是由这种管性火器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形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又一大飞跃。

金打败北宋占领开封后,一举把北宋的兵工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掳到北方,自行制作火药。后来,蒙古大量采用震天雷、轰天雷、大红衣等新式武器,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攻克布拉格,占领莫斯科,打败欧洲各国联军,席卷东欧,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当时蒙古人所用大炮是欧洲人见所未见的,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就像今天的原子弹、氢弹那么厉害。

到了元、明,除了出现铁质或铜质的火铳外,还创造了利用喷气原理的火箭等,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药在各方面的应用继续在发展。

早在唐代,我国与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通过海上的贸易,往来很频繁。就在这时,硝随同医药和炼丹术,由我国传出。但他们仅知道用硝来炼金、治病和做玻璃。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一站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包括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在内的火药武器,从而掌握了火药的制造和使用,称之为中国雪,用火药推动的弩箭也被称作中国箭

西欧直到文艺复兴后,英国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了火药的配方,比我国要落后数百年之久。但重要的是火药武器则主要是通过战争西传的。据史书记载,欧洲人则是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接触和学会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英、法各国直至十四世纪中期,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火药、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所以恩格斯明确地说: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动,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火药和用火药制作的大炮,轰开了人类通向文明之路。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第二课时:印刷术、造纸术

 

一、造纸术的进步与发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文字的记录,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造纸术发明前文字记录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古人以结绳记事,由于无法辨认绳结所代表的事物,经常出现错误。文字出现以后,我国先民曾利用甲骨、金石记事。金石笨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纸出现之前,竹简、木牍、缣帛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竹简、木牍十分笨重,所占的空间又很大,写作和阅读都很不便利。秦始皇统一天下,政事不论大小,全他一人裁决,他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可算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了。当时的所谓学富五车书的大学者,其实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只不过看过五车竹简、木牍而已。它所含的信息量很难与现在一本比较厚的书相比。

起源于商代,单独的竹片称为简是一种书写材料,若干根简编缀在一起叫册。

起源于战国,人们将文字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帛书。

2传统的造纸工艺(视频)

3蔡伦改良纸的伟大意义(环保)

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候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而著称于世,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同时,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

 

二、印刷术的进步与发展

1印章与拓石技术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时,中国已经有了印章。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当时都是刻成凹入的阴文,公元1世纪(两汉时代)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后简牍改为纸张之后,封泥失去效用,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阳文印章的流行更广。

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阳文印章的作用,就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仅能容纳姓名或官衔等几个字。公元4世纪(东晋时代)时的道教徒,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容纳比较长的符咒,曾有刻过120个字的符咒,可见当时已经能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为了免去从石刻上抄写的劳动,至公元4世纪左右,就发明了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方法,叫做"拓石"。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进行传拓、所以开始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是供传拓用的。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这就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术。

2、雕版印刷

使用印章的方法是盖印,是印章先蘸色,再印到纸上面,如使用的是阳文印章时,印在纸上是白底黑字,明显易读。拓石的方法是刷印,把柔软的薄纸浸湿铺在石碑上,轻轻敲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陷部分,待纸完全干燥后,用刷子蘸墨均匀地刷在纸上,由于凹下的文字部分刷不到墨,仍为纸的白色,将纸揭下来后,就得到黑底白字的拓本。黑底白字不如白底黑字醒目。因此,如果将碑上的阴文正写的字,仿照印章的办法,换成阳文反写的字,在版上刷墨再转印到纸上,或者扩大印章的面积,成为一块小木板,在版上刷墨铺纸,仿照拓石方法来拓印,就能得到清楚的白底黑字了,这就是雕刻印刷。

雕刻印刷是我国的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印章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的结合和逐步演变,所以印章和拓石为印刷技术的发明准备了技术条件,是印刷术发明的先驱。

3、活字印刷(毕昇)

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也有不便之处: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时费力,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一旦这部书不再重印,那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4转轮排字架(王祯)

谈到转轮排字架的发明,先要从王祯创制成功木活字谈起。据《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时,也曾试制过木活字,但发现木材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有伸胀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又容易与药物相粘,不便取下,所以只好用胶泥做活字。而王祯经过反复实践,解决了这些问题,制造出一套3万多字的木活字。为了提高木活字印刷的排字效率,他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转轮排字架的主要构造,有轻质木料作成的圆桌面似的大轮盘和轮轴。轮盘直径约7尺,轮轴高约3尺。轮盘是贮存木活字的,可旋转自如。轮盘上铺有圆形竹制的框子,将木活字按韵分类放在里面,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同时准备两架轮盘,一架存放选出可用的字,一架存放普通常用的字。另有两本册子,登录轮盘上木活字的号码次序。排版时一人从册子上报号码,另一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按所叫号码转动轮盘取出活字,左右俱可推转摘字,很是方便。

  对这种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排字者劳动强度,提高排字效率的科学方法,他用这种方法试印了一部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印成100部。转轮排字架的发明,是排字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

5、中国印刷术外传示意图(图片)

  • 中国古代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的比例:

时间

6—1世纪

(战国、秦、西汉时期)

1—400

(东汉、三国两晋时期

401—1000

(隋唐时期)

1001—1500

(宋元时期)

比例

50%

62%

71%

58%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罗盘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印刷术    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

 

小小讨论会

师:从四大发明到神州六号登月,我们的祖国在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我们同学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总结: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要立志弘扬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第三、四课时  中国古代剪纸艺术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剪纸艺术中象征、比喻、谐音、假托等寓意手法,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特征。

2、赏析作品了解剪纸艺术中的寓意手法。

3、运用剪纸这种喜闻乐见的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剪纸艺术中的寓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剪纸正确表达寓意。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影视,通过“春节”这段影视,感受这些民俗艺术能给节日增添气氛,思考民俗艺术形式(舞龙、舞狮、剪纸等),导入新课。

 三、了解民间剪纸的历史

          介绍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艺术之一。据现有史料证实,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剪纸,而且艺术技巧相当成熟。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目前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但早在这以前人们就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欣赏:对猴团花、对马团花

  四、了解民间剪纸的用途(突出民间):

              介绍剪纸艺术最早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挂的。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还有结婚时布置婚房的喜花,过生日时的寿花等等。因为传统的剪纸的存在,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所以又称之为民间剪纸。

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艺术的传承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她们吧。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五、了解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 (视频)

             介绍剪纸完全是用手工制作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阴剪法、阳剪法、阴阳混剪法等。

          六、分析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特征: (视频)

              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构图造型图案化,形象夸张、简洁,色彩单纯、明快。

       七、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频)

              刀味、纸感

          八、了解剪纸艺术的寓意手法: (视频)

              通过游戏活动来分析A.四季平安 B.松鹤延年 C.春回大地 D.五福俸寿 E.一路连科 F.平升三级 G.威风狮子 H.百年合好 I.马上福贵 L爵禄封侯J.五鼠上灯台

              比喻、象征、谐音、假托等寓意手法随心所欲地叠加,创作一种需以心来直接意会默契的意象空间。

     

      小结:

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广泛的民间艺术,她历史悠久,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础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

剪纸是意象的艺术,她用比喻、象征、谐音、假托等寓意手法随心所欲地叠加,构成一种需以心来直接意会默契的意象空间。

剪纸是心象的艺术,在造型上,剪纸不必采用特定的时间、空间去透视,不追求比例、结构、形象是否准确.她是物体经过心灵概括提炼而重新设计的形象。

剪纸是吉祥的艺术,我们中国人凡事喜欢讨个口彩,图个吉利,传统剪纸将这些吉语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第五、六课时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陶瓷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和远古陶瓷文化所产生的标志性作用;

2、理解陶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了解陶器出现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陶瓷的起源。

三、教学难点:陶瓷的漫长历史缩影。

四、教学过程:

1、、陶器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之一

    陶瓷的发明使人类凭借其他动物不具有的饮食结构吸收了更多的养料, 使人类体质增强,脑力发达, 成为万物的灵长。陶瓷,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之一。

2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

1)、古代陶制用品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用于生活之中,所以一开始陶器多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烧煮、储藏、饮食方面的用具。在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各类炊煮器、食用器、盛贮器,这些都是满足先民们生活需要的用品。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许多文化遗址还发现了陶网坠、陶纺轮、陶子弹等生产工具,陶网坠用于捕捞,陶纺轮用于纺织,陶子弹用于打猎。这表明陶制品已从生活领域跨入生产领域。

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筑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现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现三通陶水管,这些都是用于地下排水系统。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经出现,随后瓦当也问世了。这就使屋面的建筑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后几千年,屋面建筑大都是这一格局。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砖块。陶制建筑材料,如砖瓦在秦、汉有了更大的发展,秦砖汉瓦成了建筑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于易于加工,人们在制造陶器时一开始就注意到美观的需求。最早的尝试就是在陶坯成型后,处于半干时用手和水将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涂一层泥浆,即所谓陶衣。彩陶的出现,更增加了陶器的审美价值。陶塑作为一种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如河母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头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发展,种类增加,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杰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调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烧制这样巨大的陶俑而不变型,历经2000余年不损坏,这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形象驰名于世界。这种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等多种金属作呈色剂,在750-850°C低温下焙烧而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在制作时还采用了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的技法,巧妙的制成五彩缤纷,鲜艳奇目的器物。

2)、陶的颜色

人类对火的利用和控制能力,使陶器的颜色产生了红、灰、黑的变化。

56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a)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b)彩陶在我国的分布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C。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

(c)黑陶的形成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

  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d)黑陶的工艺特点:(视频)

     黑、薄、光、纽

3、瓷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原始青瓷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1)、宋

由于年代久远,瓷器又容易破损,保存至今的宋瓷日用品极其稀少,主要有碗、杯盏、枕头、茶具等。这些,现在都是稀世珍宝。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2)、海

中国的瓷器随着海上之路的开辟,不仅流传到日本、朝鲜、印度等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等国家,我们的制瓷技术也因此传到了这些国家。

3)、世界文明的五大瓷窑:(视频)

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

4)、景德镇——中国的瓷器之都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其制瓷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迄今已长达1700多年。由于这里烧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皇帝赵恒遣官至镇奉御董造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元、明、清三代更在这里设立御窑厂,使景德镇制瓷业持续繁荣发展,从而奠定其瓷都地位享誉世界。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4、陶与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