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提升初中英语作业的有效性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2-01-13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提升初中英语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它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它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总之,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目前中学英语作业的现状主要是两个流派:一个是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出发的英语作业,结构单一,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口头作业少,缺乏交际性,内容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等等,这种作业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随着学科难度的加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作业只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而另一个最近比较流行的流派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作业多以趣味性为主,但是失去了作业的一般特征,作业随意,缺乏系统性,这种作业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随着学科难度的加深,成绩逐渐下滑,从而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得以实现,才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兴趣稳定持久。

目前,不少英语课堂教学已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但英语作业的配置和诊断反馈还没有与之相适应。学生一走出课堂,还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教学实际中,作业是千变万化的。但笔者认为,依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配置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师提升英语作业有效性的关键。笔者试图从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方面谈谈自己对提高英语作业布置有效性的见解。
一、成长不能忽视需要

多年来,由于考试的压力,教学得重点正在向应试技巧、向不断增加英语教学课时数和增加英语课外作业这一方向倾斜。导致大量的教师对英语作业的配置不进行研究,只管大量布置作业,认为只要多记、多背、多读、多抄就一定可以学好。而这一做法完全忽视了中学生的成长的需要。而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英语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就必须要注意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比如单词的问题,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到:初中学生核心词汇量累计不少于1,600;总词汇量累计不少于2,100词一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很多激发他们兴趣的方法。例如,我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把单词记忆放入情境交流中,把班里学生能见到的东西都贴上英语标签,尽量罗列出学生生活有可能用到的词贴在班里,录制下来,使学生随处可见到,常常可听到他们一见就能拼出,一听就可写出的单词。学生根据读音规则,看到即能呼出,有时还可将图中的句子读出,不用翻译就明白意思,这样很快就会产生初尝甜头的喜悦,增加其学习外语的信心。既显示出生命力又体现了交际的功能。

2.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例如,在初三复习阶段,我针对学生的层次,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5~6人,这些组员其实平时也是比较要好的伙伴,学习成绩也差不多。而我针对他们的成绩,准备了一些词汇材料。首先,我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去记忆这些单词和词组,而是找出每个群体中的一两个同学,表示老师觉得他们有很大的潜力,最近也有一点进步,老师愿意帮助他们提高,接着把我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告诉他们,我只准备了有限的几份,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让他们有空的时候就去背出来,可以到我这里默写或者我抽查。如果能全部掌握,老师还会进一步给他其他难度更深的材料。但是这是完全自愿的,老师不强迫你们去背。拿到材料的同学非常高兴,觉得老师很看得起他,这时我的这些举动就像皮革玛丽翁效应一样产生了效果。果然,拿到材料的几个同学的学习劲头一下就激发出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到我办公室默写,而且这一两个同学之间还在进行竞争,你今天默写了50个,那我默写100个,这跟我平时要求他们默写30个都叫苦连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准备的材料还有很多,但是剩下来的,我就不一一去叫学生来拿了。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同学主动来拿的。而且我故作神秘,并没有在班级里说这件事。果然,一个星期不到,就有一些同学坐不住了,他们发现自己这个群体中的小伙伴在做神秘的事情,每天在默写一些他们没有的材料。拿到材料的同学这时很有点得意的样子:这是我自愿找老师要来的材料!于是一天有几个同学来拿材料,过一天又有几个同学来拿材料,不到一个星期,我准备的材料全部分发完了。而我更惊喜的发现,这些拿到材料的同学,互相之间的竞争已经产生了有感染力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他们中去,而平时那些不肯下苦功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感,在他们也来要学习资料的时候,我就说你们得先把平时基本的词汇掌握我才能给你们补充的材料。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一个平时默写最拖拉的同学也来了,我高兴地给了他最后一份,他也没又让我失望,默写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不在我计划中的同学居然找别的同学借来材料去复印出来,然后直接默写好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在他们的默写本上我看到了家长为他们写好的中文,想必他们的家长对他们孩子的这种变化是十分的欣喜吧!

3. 独特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因此,在英语作业的配置上,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学习的基础,对作业有一种选择。教师在配置作业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权利。从作业的内容、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甚至自主创设编制作业都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同样是单词的问题,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可以让他们选择用学过的单词写句子和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可能只要求他们会读,会拼,会写,会默。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任何时间上交作业

4. 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尤其重要,英语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最终的学习目的是要能运用英语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听说读写全面应用。因此,英语作业的配置,要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有真正的运用体验。比如在讲授Open Day这一课之后,我结合学校的英国姐妹学校互访之机,请学生设计学校的简要介绍,安排节目,学校设施介绍说明以及解说词,甚至开展一个我来当导游的小竞赛,全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了自己的任务,在我的邀请下,和外国师生进行了亲密的接触,真正的体验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领悟。

二、学生需要≠“成长的需要”

然而,只关注学生的需要,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成长。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普遍缺乏学生立场。对此,善良负责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心存不满.希望 “蹲下去”与学生对话,尊重他们的需要。所以在开始时,不少老师广泛调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他们下意识地把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当作了“成长需要”。此外,“成长需要”的误解还受到当时“以学生为中心”口号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由最初的“以患者为中心”推演而来。这一理念并非罗杰斯的异想天开,而是由于他临床接触的心理病患者。多是一些有知识的成年人,加之这一理念与美国文化的个体化价值取向相吻合,所以广为传播,在中国教育界也几乎成了口头禅。但调查出来的结果,却让我们感到。学生自发的需要不一定能引导学生的发展。比如.六年级的学生告诉老师,不喜欢背单词,喜欢做游戏。甚至有的学生告诉老师,最好不要有作业,每天让他们回家看美国大片就好了。这样的需求当然不能遂愿。事实上,当我们将“成长需要”等同于“需要”时,“成长”可能被淡化。这是因为,生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而且.社会环境多元。不良价值取向会通过各种渠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成长中的学生。独立选择发展取向的能力不强。发展不会在无引导下自动产生。比如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的词汇量,听的时间量,阅读的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而这些量不是完全靠兴趣就能完成的,仅仅由着学生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率性而为,或单纯依赖自己的兴趣,只能给他们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而这种收获无法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强力的支撑!因此,在注意到学生需要的同时,时刻不能忽视学生的成长,因此英语作业的配置要针对教学重点注意以下问题:一、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二、要有及时的反馈和激励评价机制。三、要有作业档案

1.       作业量的设置

我们谈到作业量的问题很容易就走入大量的误区,而这个量不是简单的大量,而是有质量。我们都知道,听力是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之一,而我们在课堂中能够给学生提供的训练听力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有时布置作业时就要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多去听。于是,课后布置听的作业可以说是天天有之。但是,有一天我在无意中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记事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这几个学生的记事本中只记上要动笔写的作业,而回家听录音的作业都忽略不记了。我当时非常困惑,这是怎么回事呢?以后我再给学生留作业的时候,特别留意学生的表现。一次,一位学生悄悄对她同桌说:“今天真好,只有听录音的作业,这不等于没有作业吗?”她的同桌也附和着:“对呀,听不听老师哪里知道! 后来我又个别找了几个学生谈心。一位学习成绩不错的男生告诉我:“老师,课文我早就会读了,再听不是浪费时间吗?”另一位比较懒惰的学生说:“老师,我就是懒的听,而且听不听您也不知道,我就干脆不听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很深入的思考,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已有经验,科学设计作业题目,既不能一看就会,也不能无处下手。不经思考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反复思考不出来的问题,是超越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失败问题。因此让学生从作业中学会思考,是教师布置作业的一条有效策略。听力的作业在学生单独完成听的“量”上的目的之后,还可以在听之前提出具有很强的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从思考的问题中做听力练习,使得他们的思考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交互实现的。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完成了听力作业,同时也在听进去之后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鼓励学生从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是有一定的量。

2.及时的反馈和激励评价机制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激励评价机制十分重要,一方面,作业是教师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透过作业可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督促作用,如果学生发现交上去的作业没有及时批改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那学生的作业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备受打击,个体的原始享乐本能就会作祟,很多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把作业的反馈当做是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学生也会重视,也更会有成功的体验。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得以实现,才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兴趣稳定持久。比如在布置对话的口头作业时,我明确告诉学生,这也是平时成绩的一个部分,第一天来完成的加5分,第二天加4分,准备地非常好的特别加分。下课后的办公室顿时挤满了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而很多平时不愿开口的同学也纷纷找好自己的搭档抓紧时间操练起来,不到一天的功夫,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这项作业,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因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然极大加强,这种兴趣才是能持久稳定的。

3.要有作业档案

作业档案实际上是反馈和激励评价机制的延伸,一次的心血来潮可能会在某一个章节上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是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一方面教师本身没有系统的做好备课工作,对错误也不可能有系统的分析,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么有持续性,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极大的不利。档案的内容可以是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是作业的高频错误和原因分析,有了这个档案,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监督的机制,同时也为教师自身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例如,我在要求学生默写单词时,全对的加1分,错误少于十分之一的加0.5分,每天坚持为学生记录,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养成了记忆单词的习惯,同时在不时询问自己的分值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不断得到强化,而根据我做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单词的记忆,一旦这一困难克服,学生的成绩会极大地提高,在刚刚结束的一个教学班中,我从六年级就开始坚持之一措施,在初三毕业考中考出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升入高一等级的各类学生给我的反馈就是:老师您在四年对我们的这一措施让我们到了高一级学校仍然受益无穷,基本上各个同学都在各自班级中名列前茅。

总之,布置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不仅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习兴趣也产生很大影响。对于教师而言,有效地布置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每天认真思考与积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度不断地进行及时恰当地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但我相信,只要在配置作业的过程中多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就一定会有更多有效地配置作业的方法,从而实现作业有效性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