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座谈
对于教师来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隐性知识,但是,我们教师必须懂得“经验”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成功,也可能使我们因此而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求诸“经验”,但是对待“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甚至还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否则“经验”将阻碍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进一步来看,在教育大变革的今天,教师“经验”的重要性已经远远比不上教师的“综合素质”。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善于思考,他就能够很快地积累“经验”,并对“经验”不断地加以改造和创新,最终恰如其分地利用好“经验”,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以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语文课程为例,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材每册增加了大量的古诗,一二年级加起来共有64首,要求学生每一首都会熟背,但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容易将类似的古诗混淆。但如果再像以往那样每首诗都详细讲解后背诵,时间上又不允许。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我校低年级的孙老师便归纳出了指导学生有效记诵古诗的方法:教时适当授意;及时背诵适当抄写;适时复习;定时流动复习;抓住重点复习;突破难点复习。这样的“经验”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也是容易操作的,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操作的范例,这就是一种知识的发展。
在上海市关于校本研修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最不擅长或不经常做”的是“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表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教师在研修活动中还时常处于一种“你好,他好、大家好”的交流方式中,缺乏对别人、对自己、对文本的一种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教师还比较崇尚权威。因此建立一种基于有效分享的校本研修制度或文化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和一般知识相仿,学校知识也具有可共享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最先创办了一些地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和高安路一小的知识共享平台有些类似,都是教师学习知识的场所。知识的转化,首先需要教师善于学习。
学校知识除了具有以上几种特性外,在知识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第三种特性:“难以言传”。有些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方面得心应手,很会“做”,但不会“说”、不会“写”,感觉到是那么回事的说(写)不出来,说(写)出又不是那么回事。这一方面是因为所谓的“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说出的”,(波兰尼语)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知识转换、外在化过程中有障碍。
众所周知,教师并不是单凭教学法理论就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教师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群体,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最好的教与学的方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产生是带有直觉的特点,是难以直接传授的,并且只能靠经验把握。这说明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借助语言的传递,而是通过同伴及相关组织在特定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对话来分享和体会。
从知识转换的角度来看,在知识转换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段,存在一个中间态或者说临界点。转换过程中一旦越过临界点,则会产生新知识;如果不能越过临界点,则知识转换不能成功,可能又退回到转换的起点。
由此,学校有必要设置知识主管,从知识的转换这一角度说,其工作职责一是帮助教师突破临界点,实现知识的跃迁;二是为教师提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理论支点。教师自身坚持记教育日记是很好的积累隐性知识的途径,但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可以供他人分享,需要学校知识主管适时提供合适的可供教师参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管理的要义在于创照一种促使人们不断共享、学习的组织氛围,强调内在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潜力的外化,从而体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