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校本2优选课程资源 活化知识教学课程申报表教师论坛选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8

教师论坛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本课程的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学生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学生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学生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2.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

(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式举隅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三者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宏观协调社会各部门,建立全社会课程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学校更要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式方法。相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尝试着提出如下几种可供参照的方式。

1.              实践——体验式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一一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这正是这次课程改革试图克服的难题之一。我们必须看到,教材并不是惟一知识载体,而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要注意分析课程目标,确定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类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并给予必要的调控p活动结束后,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体验总结。

2.              问题——探究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既可以来自学科,也可以源于家庭和社区;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这样,教育教学活动就打破了固定教材的藩篱,可以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根本扭转目前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当然,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要顾及到实际的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3.情境——陶冶式

    人的素质是认知性素质和情感性素质的共同体现,而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导致学生认知因素的片面发展,割裂了认知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如何促使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场所布置以及榜样、楷模的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领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抒发内心之真切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智感受和体验情境中的美感。

 

 

 

课程资源的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建立课程资源的次序和系统。具体地讲,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根据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1.          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F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          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质、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用于气象课程的天气、气候、季节;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景观;用于生态课程的生物链、生物圈,等等。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应体现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样。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的突出特点是“天然性”和“自发性”,后者则带有“人工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但是,它们都可以经过不同的开发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3.          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科书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类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4.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显形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形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与利用。

    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