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明确议论性文章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进一步熟悉并运用质疑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详案)
一、 导入
这两天呀,
二、 熟悉课文,了解大意。
1、将书翻到88页,大声散读课文,先来了解什么是“偶然的遭遇”。
全班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偶然的遭遇”。哦,这种重要的哲学现象,揭示了伦琴发现X光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很自然的,克鲁克思和古德斯柏徳与X光檫肩而过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第几节告诉了我们他们的区别。朗读12节。
2、所以,文章用了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偶然的遭遇”面前,能否成功,关键是你到底是“看见”了,还是“发现”了。那文章并没有详细写出“看见” “发现”的区别,你能凭借的积累说说两者的区别吗?
3、其实,课文在描述伦琴发现X光的过程中,也用一个句子解释了发现需要什么?
小结:文章通过伦琴等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善于抓住偶然现象,才有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发现。
三、讨论质疑,深入研读课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好,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我那几个学生读完文章后,得到的启发是:科学发现更多只是“偶然的遭遇”, 灵光一现的“偶然”
远胜于埋头苦干一辈子。我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这一想法的原因,找到原因,我们等会唇枪舌剑的的时候就胜券在握了。
1、 他们忽略了什么?
善于 抓住等于什么?
虽然这不是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但我们在读的时候,仍是要注意一下这些句子,他们是作者观点的有益补充。
2、 所列举的事例无懈可击吗?我们看看文章所举的事例。有没有不足之处。
3、 能把这个事例替换掉吗?大家从资料库中选一个事例。并说为什么。
四、 作业
1、 好,看来我们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那在与他们理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
2、 文章用了多少次“发明、发现”,他们都使用恰当吗?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资料库
【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次做完实验之后没有把实验器皿交给助手洗干净存放。假期后,弗莱明发现在实验器皿里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霉菌。弗莱明研究这种霉菌后发现了青霉素。
【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青年时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但亚里士多德曾被柏拉图讽刺为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而且越来越大。他们师生间经常发生争吵。他抛弃了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3】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泰勒和赫尔斯在一次观测时,他们接收到一种奇怪的信号。这个可疑的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后终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脉冲星。1974年,这项新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4】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两位无线电工程师A·彭齐亚斯和R·威尔逊,在为跟踪一颗卫星而校准一具非常灵敏的天线时,发现接收器中存在着某种无法消除的噪声。为宇宙起源是源于一次爆炸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5】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德国的犹太人家庭。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6】一天,美国化学家卡罗萨斯发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粘有乳白色的细丝,这是上一次实验时未清洗掉的残渣形成的。被称为\'尼龙\'的人造丝就这样被发明了。
【7】祖冲之(429-500)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他认为当时的历法不够精确,就根据自己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
【8】善于动脑筋的美国工程师霍埃看到家犬的牙齿排列后突发奇想地研制出世界上的第一根拉链。
【9】瑞典化学家艾佛雷德·诺贝尔一次运输炸药时,一个罐子在运输途中破裂,硝化甘油泄漏到硅藻土里,全部被其吸收。诺贝尔发现在硅藻土中的硝化甘油一点也不怕摇晃或冲击。就这样一种既有爆炸力又安全可靠的新炸药——达纳炸药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