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的爱,你体会到了吗?(戴芬)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7

  我的爱,你体会到了吗?
  戴芬
  作为一名教师,热爱学生获得教学、教育成功的前提。在我们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满怀着对孩子们赤忱的爱。可是,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了吗?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调查:有人对100名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询问是否热爱学生,90%以上的被试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居然仅占10%。这样的差距真的让我们挺寒心的,难道老师们的满腔爱心原来大多是付之东流的吗?难道现在的学生真的那么多无知无觉体会不到他人的关爱吗?可是,冷静地想一想,会不会是我们的爱的方式出现了偏差?会不会是我们的爱的方式已经不为现在的学生所接受呢?我们老师从当初自己为学生时就接受“严是爱,松是害”这样的观点,所以,为人师也就顺理成章地严字当头,严肃、严厉、严格,这样的“严爱”,初中学生是否都能体味到呢?学生假如体会不到教师对他的爱,教育、教学就很难有效的发挥作用。社会在发展,我们关爱学生的方式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一些调整呢?
  对待那些发展中的学生,我们要宽爱他们。所谓“宽”,宽容对待。学生往往会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老师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得不到回报,自然眼睛也瞪大了,嗓门也响了,语气也重了。这种斥责反复出现,教师苦口婆心背后望生成龙的良苦用心也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了。其实,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部分学生,就是我们所谓的“后进生”,行为规范、学习习惯方面,都有相当的陋习,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即使现在在老师的教育下认识到错误,心理上愿意改正,但毕竟是积习,自控力不足,自然会反复。教师在教育之时可以宽容地看待他们的反复,但宽容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明显的改正趋势,错误范围要一次次缩小,错误程度要一次次降低,有良好的改正趋势就应该予之鼓励,之后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时的要求要比一味的批评有效得多。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希望学生不断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至于是立竿见影,还是循序渐进地改变,最终目标达成,就是教育的一份成功。
  处理学生问题、批评教育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再行事,可能会取得意外的良好效果。我记得,有一次考前复习,我给学生测验了一张文言词句,每次考分最低的小范果不其然又是红叉满卷,回家根本没复习。这种情况已屡次发生在他身上,批评也好,发火也罢,我自己都觉得没新意没作用了,连生气都觉得只是在自我惩罚而已,告状也只是听他家长向我倒诉苦。所以,索性一不瞪眼二没劈头盖脸一通斥责,只是把范围、要点再和他明确一遍,就让他在我眼皮底下背诵复习。复习完之后再完成一遍试卷,居然得了95分。虽说是被动的,可是学习效果、效率都不错,我一高兴,也就顺势让他也高兴一回:“今天试卷回家家长签名,就签这张95分的试卷吧。”因为我知道,他的父母是属于那种平时不管教,成绩差就劈头盖脸骂一顿的教育方式,从孩子角度来思考,这样的家长,这样的批评,于事无补,又实在很难让孩子服管。至少,今天已经达到学习的目的,我就让他少挨一顿骂吧。他喜出望外,第二天交卷时都止不住地笑。他本是一个学习上惰性极大的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他有变化了,背诵默写之类的作业,他能完成了,还完成得不错,偶然不过关,不等我找,他会主动来找我要求重默。我想,他的改变,源头应该在于那张第二次测验卷的签名吧,他少挨了一回训,我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
  爱学生要用教育的细节去传递。教育无小事,时时能育人。我们一直呼唤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细节中体现对学生的应有尊重和关爱。一个为学生整整衣领的动作,一个含笑摸摸头揉揉发的举止,都会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潜移默化,必然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