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第七课时 《一统多元:文化和谐思想 》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文化和谐的理解,并使学生了解当前文化和谐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能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和谐文化的重要性,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三、教学难点:
对各学派文化和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
和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从孔子开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谐的理念清清楚楚。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为实现这些理念,古人还创造了许多行为规范。
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人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行礼如仪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即使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规范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统性和多元性,一统性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主导,多元性即包容有儒、道、道、墨、法、名、阴阳等各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等。在一统性和多元性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就能达到文化上的和谐。
1、中国传统文化一统性
中国传统文化一统性的原因在于《左传》上说的“国于天地,有与立焉”,即一个国家若想保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一个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为立国的根基,否则各种文化和思潮等量齐观、各执己见、纷争不息,有可能危及整个社会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统一性,进而导致意见分歧和社会动荡。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因为它是一个“入世”和“治世”情结很浓的学派,在修身养性、家国天下、修齐治平、生老病死等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当的思考、设计和建树,不像道家和佛家一样,一味跑到山林,不能直接介入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
所以古人有一个说法,叫“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世”就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案。《礼记》一书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要以儒家文化教育官员和民众,把儒家文化作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2、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的原因在于中国各家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大宗教文化,都具有人文性的根本特质,即都没有一元论、主宰性、人格化的“上帝”或“神仙”,因此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三大宗教你死我活的“诸神之争”,也就是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相反倒是有着“三教合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趋势。
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并育不相害、并行不相悖,和谐宽容、和平共处,甚至出现了一个庙宇同时供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塑像或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信奉不同宗教的现象。相反,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因为有个一元论、主宰性、人格化的“上帝”,所以把其他不信仰“上帝”的文化和宗教,都看作是“异端”,必欲除之而后快,从而出现了“宗教裁判所”、“火刑”、“沉水”等迫害异教徒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十字军东征”等宗教战争。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性和多元性的平衡与协调
当然,如何在文化的一统性和多元性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也不对。儒家有个解决办法,即强调社会精英,在古代主要是从政者,对文化上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要信仰坚定,要义无返顾。至于普通民众,属于文化教化的对象,则可以不必强做要求。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一种虚无的态度。不尊重自己的文化,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费孝通先生曾大声疾呼中国人要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认为不如西方文化。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是一个贵和的哲学,现在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甚至未来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增强信心。
今天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是把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定的目标前进,组成社会交响乐,奏出和谐的动人乐章。
和谐文化应该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只能是奔向一个大目标。其次,和谐文化应当有“步调一致”的理念。方向选对了,如果步调不一致也不行,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再次,和谐文化应当有“统一指挥”的规范。一场交响乐的指挥只能有一位。社会的交响乐只能由执政党手执指挥棒。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引领,一定要坚持这三个“一”: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统一指挥。没有这三个“一”的理念就谈不到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应当是多元社会。多种所有制并存必然决定多元文化同在。和谐文化使和谐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普遍性,民族文化有差异。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多元归于一体,一体包涵多元。“多元”兴旺了,“一体”必然发达。“‘一’→‘多’→新的‘一’→新的‘多’→”这就是和谐文化演化的规律。
在中国,和谐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马克思说:正像人生产社会一样,社会也在生产着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正因为如此,社会要以人为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社会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人应当坚持以社会为本。社会越是以人为本,人越是应当以社会为本。和谐社会是双向的,不应当是单向的。“社会以人为本”与“人以社会为本”相结合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列宁多次称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格言,也是点到了和谐文化的穴位。
和谐文化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和谐文化的学说也不应当只有一种。可是,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和谐文化的百花园必将枝繁叶茂,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