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健康护航指南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朗朗读书声在校园内重新响起的同时,正值夏、秋季节更替,天气多变,温差较大,是发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流感、猩红热、链球菌感染、结膜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学生群体因聚集性强、接触密切,更需重点做好防护,这份指南将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护航方案。
一、识别校园传染病风险:
· 呼吸道传染病:开学季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水痘、麻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这类疾病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在密闭环境中传播风险更高。
· 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校园内的老熟人,传染性强,容易引起聚集性病情。
· 蚊媒传染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退,伊蚊依然活跃。
· 秋季校园内还要提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红眼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加强与提高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控此类疾病的关键。
二、强化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1.手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文具)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遵循“七步洗手法”),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
· 避免共用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文具等,个人物品单独存放并定期清洁。
2.呼吸道防护:减少飞沫传播
· 科学戴口罩: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教室、食堂、医院)时,规范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出现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口鼻,避免飞沫扩散。
· 保持社交距离:与他人交谈时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同学。
3.个人卫生:降低感染风险
· 勤换洗衣物:秋季衣物需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贴身衣物、被褥每周清洗晾晒,保持干燥清洁。
· 避免接触传染源:不触摸他人皮疹、疱疹(如水痘、手足口病),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如鼻涕、呕吐物),接触后立即洗手并消毒。
二、优化环境卫生,减少病毒滋生
1.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教室与家中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可利用风扇辅助空气对流。
2.清洁消毒:重点部位消杀
· 高频接触表面:家中的门把手、桌面、水龙头、电灯开关、楼梯扶手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 个人用品:水杯、餐具、文具等,每日用沸水煮沸或消毒柜消毒;玩具、图书等定期阳光下暴晒或用酒精湿巾擦拭。
3.环境整洁:减少细菌滋生
· 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地面干燥(潮湿易滋生细菌)
三、增强自身免疫力,筑牢健康防线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 初中生保证每天9小时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2.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弹药”
· 多吃富含维生素(如新鲜蔬果)、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的食物,少吃生冷(如刺身、冰饮)、辛辣、油炸食品;不喝生水,饮用煮沸的白开水或瓶装水。
3.适度锻炼:提升抗病能力
· 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球类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在雾霾、大风、低温天气长时间室外活动,可转为室内运动。
四、密切监测症状,及时就医医学观察
1.自我健康监测
· 学生每日上学前自查体温(是否≥37.3℃),医学观察是否有咳嗽、咽痛、腹泻、呕吐、皮疹(如红斑、疱疹)、腮腺肿大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不带病上学。
2.及时就医与医学观察
· 出现症状后,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如流感、诺如病毒、水痘等),遵医嘱居家或住院治疗,不隐瞒病情。
· 传染病患者需医学观察至症状完全消失、病原体检测阴性(如诺如病毒需症状消失后72小时,水痘需疱疹全部结痂),凭医院开具的返校证明返校,避免提前复课导致传染病扩散。
五、家校协同联动,共筑防护网
· 学校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发现病例立即医学观察并通知家长;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教会学生七步洗手法、咳嗽礼仪等技能;对病例所在班级进行终末消毒。
· 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班级出现病例时,加强家庭环境消毒(如用消毒剂擦拭家具、拖地),密切医学观察孩子健康状况。
健康如同一粒种子,需要用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让我们共同编织一张牢固的健康防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