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但往往也是传染病高发期,家长、学校、孩子们不能松懈!常见的春季传染病有哪些呢?
流 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潜伏期:1-3天。
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
目前,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本市流感的流行期是12月至次年的3月,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发生在冬春季节,且本市多数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
开启流感防御模式
(1)学生们和老师们应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
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38°,伴咳嗽或咽痛)的患者。
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学校应做好晨检,做好隔离与通风
加强校内晨检和全日观察。
对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居家,并严格按照复课标准返校。
加强教室、楼道的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如近期有班级发生聚集性疫情,学校应取消所有集体活动。
(3)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由于流感疫苗所含成分会因当年流行优势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降低接种者感染流感的风险或者减轻流感症状。幼托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最后划重点:患流感后,如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传染源:患者和健康带菌者。
发病高峰: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4-6月、11月至次年1月。
发病人群及场所:多见于 4-8岁儿童,幼儿园和小学是猩红热的好发场所。
常见的临床表现:小朋友得病后,大多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皮疹和皮疹褪去后的脱屑,还可能会出现“草莓舌”“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
开启猩红热防御模式
(1)学校这样做
在猩红热流行季节,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做好晨检、午检工作,若发现可疑儿童,应及时劝导其停课、就医、居家照护。如发现聚集性疫情,应立即电话报告相关部门。
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患儿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毛巾应开水煮烫,玩具、家具等可使用肥皂水或苏打水擦拭。
(2)患病小朋友和家长这样做
小朋友得病后应居家照护,请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尤其是家中有二宝、三宝的家庭!接触患儿时要佩戴口罩。
划重点: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早发现、及时就诊和居家是关键!如果发现小朋友有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复诊遵医嘱接触隔离观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一般以隐性感染为主,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如果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也较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如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CHO)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EV71型病毒感染为主,该病毒曾导致2008年安徽和2009年山东的手足口病大规模暴发疫情。
这几年,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数也逐年增加,它和手足口病一样,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容易混淆。
开启手足口病防御模式
(1)易感人群暴露要减少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在人群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可视情况佩戴口罩,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良好卫生习惯要养成
勤洗手:外出返家后、饭前便后、接触可疑污染物后,都应使用流水洗手。
多运动: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增强自身免疫力。
重营养:家长和学校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营养。
(3)EV71疫苗要早接种
国产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并有效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病毒性腹泻:引起病毒性腹泻主要元凶: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等,其中尤其以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腹泻占的比重较大。
发病高峰:诺如病毒性腹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1月至次年2月)。
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为发烧、恶心、腹泻、呕吐等,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
开启病毒性腹泻防御模式
(1)学校这样做
做好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如发现有发病学生,应尽快就医,同时报告卫生老师。症状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校复课。卫生老师或保育员平时应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发现发病学生时,按规范要求移除发病学生的呕吐物或排泄物,使用高氯消毒污染表面,消毒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向上级单位和辖区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2)家长这样做
家长应做好家庭卫生,储藏食物时生熟分开,烹饪食物时烧熟煮透,定期清洗饮水机等。孩子患病时,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及时带孩子就医,做好居家休息。
(3)学生这样做
平时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洗手,勤剪指甲,瓜果蔬菜洗后再吃等。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报告老师,并尽快就医,不隐瞒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