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串联电路故障分析
田林三中 张美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串联电路发生局部故障时电流、电压的特点。
(2)会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判断串联电路中简单的故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串联电路中短路与断路的实验和数据处理,掌握判断串联电路故障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过程中,养成与同伴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串联电路发生故障时的电流、电压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新干电池,小灯泡2个,电键1个, 电流表1个,电压表2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说明]
1、课型: 复习课。
2、课时: 1课时。
3、局限于研究串联电路中,只有两个用电器,且只有一处电路故障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一) 视频:
电路短路引发火灾事故。
(二) 学生活动:
(三) 设计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并连接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
连接电路注意事项:
a.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b.注意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的对应关系。
c.电流表和电压表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二、新课
(一)探究串联电路中某一用电器断路时电压、电流的特点以及各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1、制造“灯L断路”故障。
教师:
想办法让电路中的小灯断路?
学生:
将小灯泡旋松、断开小灯泡的接线。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断路时电流、电压大小。
电路状态 |
正常电路 |
灯L断路 |
灯L短路 |
R断路 |
R短路 |
灯L发光情况 |
亮 |
不亮 |
|
不亮 |
|
电流表示数(安) |
I |
0 |
|
0 |
|
电压表V1示数(伏) |
U1 |
U总 |
|
0 |
总 |
电压表V2示数(伏) |
U2 |
0 |
总 |
U总 |
|
电源电压(伏) |
U总 |
U总 |
总 |
U总 |
总 |
3、学生交流。
串联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断路时。
(1)电路中的电流为0,比正常时变小。
(2)断路的用电器(灯L1)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比正常时变大。
(3)完好的用电器L2两端的电压等于0,比正常时变小。
(二)探究串联电路中某一用电器断路时电压、电流的特点以及各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教师:想办法让你们电路中的小灯短路?
1、制造“短路”故障。
2、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短路时电流、电压大小,填入实验记录表格。
电路状态 |
正常电路 |
灯L断路 |
灯L短路 |
R断路 |
R短路 |
灯L发光情况 |
亮 |
不亮 |
不亮 |
不亮 |
较亮 |
电流表示数(安) |
I |
0 |
I增大 |
0 |
I增大 |
电压表V1示数(伏) |
U1 |
U总 |
0 |
0 |
U总 |
电压表V2示数(伏) |
U2 |
0 |
U总 |
U总 |
0 |
电源电压(伏) |
U总 |
U总 |
U总 |
U总 |
U总 |
3、学生交流。
串联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短路时。
(1)电路中有电流,比正常时变大。
(2)短路用电器(灯L)两端的电压等于0,比正常时变小。
(3)完好的用电器(电阻R)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比正常时变大。
(三)概括总结判断串联电路断路或短路故障的一般步骤
教师:同学们刚才探究了串联电路断路和短路的特点,那么我们在分析电路故障时先观察电流表示数,还是先观察电压表示数?
学生:如果电流表无示数——断路——谁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谁断路。
如果电流表有示数——短路——谁两端的电压为零谁短路。
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故障分析
电路状态 |
正常电路 |
灯L断路 |
灯L短路 |
R断路 |
R短路 |
灯L发光情况 |
亮 |
不亮 |
不亮 |
不亮 |
较亮 |
电流表示数(安) |
I |
0 |
I增大 |
0 |
I增大 |
电压表V1示数(伏) |
U1 |
U总 |
0 |
0 |
U总 |
电压表V2示数(伏) |
U2 |
0 |
U总 |
U总 |
0 |
电源电压(伏) |
U总 |
U总 |
U总 |
U总 |
U总 |
1、如果电流表无示数——断路——谁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谁断路。
2、如果电流表有示数——短路——谁两端的电压为零谁短路。
三、巩固应用
1、在图2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灯L熄灭,两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灯L断路,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B、一定是电阻R断路,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C、可能是灯L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D、可能是电阻R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2、在图2中,如果过了一会,灯L熄灭,两个电表示数都变小,故障是 。
3、在图2中,如果过了一会,灯L熄灭,两个电表示数都变大,故障是 。
4、在图3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电流表的示数变大,且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电阻R断路,灯L变暗。
B、电阻R短路,灯L变亮。
C、灯L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D、灯L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课后记: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串并联电路之后的一节复习课。在中考中,有关串联电路的故障判断是历年考试的热点之一,但是学生如何对串联电路的故障性质和故障位置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却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我才开设了这样一节课。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观看生活实际中的高压线短路引出本节课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设计、连接电路,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短路故障时,很多学生不知道电灯怎样会短路,为此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来制造短路现象,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猜想、总结实验规律,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串联电路故障中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但学生在制造短路时遇到了困难,不能找出最简单的方法,此时教师进行了提示和帮助,让学生感觉到恍然大悟。
因为本部分是电学的难点,虽然经过了一节课的复习总结,但在课堂巩固练习时,部分同学还是感觉到有困难,今后还要继续训练。
课后作业:
电路故障练习
1.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灯L熄灭,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L或电阻R上,若将一个完好的电压表并联在电阻R两端,则 ( )
A 电压表有示数,一定为电阻R断路。
B 电压表有示数,一定为灯L短路。
C 电压表无示数,一定为灯L断路。
D 电压表无示数,一定为电阻R短路。
2.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灯L熄灭,两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L或电阻R上,正确的判断是( )
A 一定是电阻R断路,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B 一定是灯L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C 可能是电阻R短路,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D 可能是灯L短路,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3.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两灯均不亮,且电压表与电流表指针均不发生偏转。现将两灯位置对调,再次闭合电键时发现两灯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没有发生偏转,但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则该电路的故障是( )
A 灯泡L1的灯丝断路。 B 灯泡L2的灯丝断路。
C 灯泡L1的灯丝短路。 D 灯泡L2的灯丝短路。
4.如图4所示,闭合电键S,灯L亮,一段时间后灯L熄灭。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L或电阻R上。正确的判断是 ( )
A 灯L一定断路。 B 电阻R一定断路。
C 电流表示数为0时,电阻R一定断路。
D 电压表示数为0时,灯L一定断路。
5.如图5所示,电路的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电压表的示数相同,则 ( )
A 灯L可能变亮。 B 灯L一定熄灭。
C 电阻R一定断路。 D 电阻R可能短路。
6.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灯L熄灭,两个电表的示数,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小,合理的判断是( )。
A.若电压表示数变大,可能是灯L短路
B.若电压表示数变大,可能是电阻R短路
C.若电流表示数变小,一定是灯L断路
D.若电流表示数变小,一定是电阻R断路
7.在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灯中有一灯熄灭,三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 一定是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灯L1熄灭。
B 可能是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灯L2熄灭。
C 可能是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灯L2熄灭。
D 一定是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灯L1熄灭。
8、如图3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电键S由断开到闭合,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C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D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9、如图4所示电路,电键S闭合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两灯都不发光,且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 灯L1断路。 B 灯L2断路。 C 灯L1短路。 D 灯L2短路。
10. 在图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两电表的示数都减小,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 电阻R断路 B 灯L断路。
C 电阻R短路 D 灯L短路。
11.在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S后,灯泡L1、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只灯泡突然熄灭,另一只灯泡仍然发光,而电压表V1的示数变小,V2的示数变大。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1短路 D.灯L2短路
平面镜成像
田林三中 张美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即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虚像的概念。
教学流程
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
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两节干电池、纸(黑白各一半)、直尺或三角板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光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视频:利用“赤壁”的视频,复习“光的反射现象”,并引出本节课内容“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⑴ 猜想与假设
根据自己照镜子的实例,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
a 像与物的形状、大小相同
b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 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 像和物左右反向
⑵ 实验设计
各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a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等距”特点需用哪些器材? ——刻度尺。
b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用玻璃替换镜子,用相同的蜡烛替换物与像。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不同位置看去,板后的蜡烛B好像点燃似的。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c 实验还需要观察、测量比较的对象?——像和物的大小。
d 如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实验中可以通过用光屏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像,感受虚像。
⑶ 学生实验
按照《活动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求进行实验。
说明:要强调多次实验,才能得出实验结论。可以让学生思考,实验器材中的物与像一定是蜡烛吗?身边有其它物品可以替代吗?
⑷各组交流
各组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与结论。
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即像与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3.平面镜成像原理
⑴ 通过版图和PPT演示光路图,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即是光源S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的视觉感觉到发出的光线位置在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汇点S’。
⑵ 像的位置没有光传播过去或射出,在光屏上也无法形成,因此我们称之为虚像。
(三)知识运用
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作镜子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女子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4.平面镜的应用
⑴ PPT演示和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穿衣镜、商店装潢用的平面镜、潜望镜、书写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口腔医生诊疗时用的小平面镜等。
⑵ 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平面镜成像也有利弊两方面。如大客车的车前是玻璃,但夜间行驶时车内不能开灯,分析原因。
5.巩固练习
功率
—探究影响做功快慢的因素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三中学 张美兰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在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中,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做功的快慢程度。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种做功和功率的视频图像、动画等)。
2、学生实验器材:矿泉水瓶、秒表、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刻度尺等物体。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情景Ⅰ 动画
放映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小狐狸和大老虎谁做功多?谁做功快?
情景Ⅱ 视频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Ⅰ 比赛
通过两同学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
活动Ⅱ 学生实验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
活动Ⅲ 应用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Ⅳ 巩固训练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导入
1.比较做功的大小和快慢
问题:
放映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小狐狸和大老虎谁做功多?谁做功快?
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2.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1)活动Ⅰ:两同学现场完成搬矿泉水的做功比赛。
(2)问题:
根据两同学的比赛结果,判断他们做功多少相同吗?做功快慢一样吗?如何比较?
(3)结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把结论写在活动卡上,并派代表回答。归纳学生的回答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结论:
做功时间相同时,物体所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物体所做的功相同时,时间越少,做功越快。
3.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1)问题:从刚才几个同学的比赛中我们看出他们做功是有快慢的,但他们具体做了多少功,用了多少时间我们知道吗?
(2)活动Ⅱ:请各小组的同学自己动手测量一下物体做功的大小和所用的时间。打开活动卡,用桌子上的器材测量一下物体提起
(3)问题:
根据活动Ⅱ的数据,讨论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
(4)结论:
自然引出功和时间的比值。得出功率的定义和公式。
功率: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功率 = 功/时间
P=W/t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瓦 = 1焦/秒。
(5)阅读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知道功率的常用单位和换算:
1兆瓦=103千瓦=106瓦
(6)感受1瓦的大小。
通过演示实验感受1瓦的大小。
(7)展示两张铭牌,引出: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的引入方式和运动学中“速度”的引入相似。
(三)知识应用
4.功率的应用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情景Ⅱ: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2)问题:
活动Ⅲ: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3)结论: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5.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讨论和总结,知道了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还知道了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它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作业:
活动Ⅳ:
6.阅读教材上本节课的内容。
7.完成教材上本节课后的练习。
板书设计:
4.2b 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W/t
3、单位:1瓦 =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使用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活动卡
4.2b
探究影响做功快慢的因素
活动Ⅰ:搬矿泉水的比赛。
结论1:当物体做功相同时,所用时间 (填“多”或“少”)的做功快。
结论2:当物体做功所用时间相同时,做功 (填“多”或“少”)的,做功快。
活动Ⅱ: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比赛。
要求:
记录重物被缓慢地提起
序号\物理量 |
F(牛) |
S(米) |
W(焦) |
t(秒)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讨论:根据表格数据比较做功的多少和快慢。
结论3:
(1)比较四个小组做功的多少:第 组做功最多。
(2)比较四个小组做功的快慢:第 组做功最快。
(3)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是 。
第四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理解参照物。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神州六号的几幅图片的讨论,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2)从实验中建立参照物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正确选择参照物。
(3)由学生通过情景活动得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创设情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能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述结论。
(3)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视角分析、研究问题,克服习惯性思维模式。
(4)通过“神州六号”的有关图片、信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小木块、纸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是为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基础的。鉴于初二学生现有的能力,只安排了简单的实验来初步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物体的运动情景,并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然后展示神州六号发射时的一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几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中实例进一步强调:“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变化”。
通过完成《学习活动卡》上“做做想想”,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引导学生明确:木块的运动是相对于纸条还是相对于桌面而言的。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模拟练习中的情景,以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提出三个问题,学生逐层解决,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强化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从各种角度研究同一物体的不同运动,并得出:同一物体在同一运动中,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方式可能不同。进一步加深了对参照物的理解,知道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对研究物体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复杂的运动简单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运用一些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电脑放映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新课
1、机械运动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归纳小结)
问题1:图片中神州六号是否在运动?
(运动)
问题2:如何判断它是运动的?
(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
得出: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师:同学们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路面上行走的汽车、运动的人、天上的飞机。
2、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活动卡”上“做做想想”实验1和2:(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
提出问题:
问题1:如何在纸条和桌面上作好标记?
问题2:第2、3两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问题后,操作实验)
分析归纳引出:
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取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巩固练习,让学生模拟练习中的情景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出问题:
1、研究物体运动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吗?(放映动画加以说明)
答:除了研究对象本身外,可以任意选取。
2、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不同吗?
答:不一定。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归纳并引出: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提出新的问题。
3、自然界中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
答: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放映影片解答问题)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知道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各种粒子,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通常所说的运动或静止的物体,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作业:
阅读材料:“STS”——运动的相对性
书中的“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