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一群学生与一篇课文之间的桥梁”
——区语文教研活动在田林三中开展
作者:陈宇
“一堂语文课究竟能给学生多少收获”,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并实践着的事,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田林三中进行了主题为“教学内容的确立”的区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八年级宋娟娟老师和徐慧老师的《哦!冬夜的灯光》、《芦花荡》两节课向全区展示了她们备课组的想法。区里近百位老师认真倾听了这两节课,并在课后积极研讨,教研氛围非常热烈。
教研员刘侠老师课前积极帮助她们备课、磨课,并在课后给予两位老师高度评价,称她们在课上努力架起“一群学生与一篇课文之间的桥梁”。教师通过自己真实而独特的阅读文本的感受引领着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确立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教参中常规且无效的部分,使课堂教学灵动、有效。
备课组的陈宇老师和龙苑中学的刘璐老师对宋娟娟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她们指出,
宋老师的课以学生的预习作业为切入点,抓住学生阅读时最困惑的“阿塞·查普曼的诗在文章结尾有何作用”这一问题展开全篇教学,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流程连贯,学生有所收获。2、教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备课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对“对比”手法已经较熟悉,,用“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作为教学重点,摒弃了常规教参中以“对比手法”作为教学重点的设计,扩充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增强了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3、整个课堂,老师用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引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听、勤说,抓住关键字词“8000公里”、“全部”“随后”“依然”等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从文本入手,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主旨,是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长桥中学的汤华老师说,听完徐慧老师这堂课,收获良多。作为小说教学,《芦花荡》一文篇幅较长,小说教学涉及“人物”、“情节”“环境”等诸多内容,一堂四十分钟的课,课堂容量非常大,而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徐老师在课上以两个巧妙的环节设置将整堂课贯穿起来,有效地落实了小说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堪称完美。课堂一开始,徐老师抓住文章最后一节“英雄”一词来展开全文,十分新颖,且学生也一下子被老师吸引住了。教学突破口“这样一个英雄的人物怎么却让大菱‘挂了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课堂环节巧妙过渡,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笔下这样一个勇敢机智的英雄人物,也过于自信和尊的不足之处,人物性格立体起来,丰满起来,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多侧面性格。这样的设计离不开徐慧老师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听课老师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