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退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负面因素,使得当代许多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禁锢.
尽管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就其实质来看,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尚存在于单向式的,以授传统知识为核心的呆板模式。在长期的教学中,许多青少年的灵气被磨灭,思想被禁锢,视野被束缚,求知的欲望在逐渐泯灭,创造的激情在逐渐消退。
求新是人的潜在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我们要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依赖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一切创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国家全面提倡素质教育,二期课改又全面推开的当今,其实在我们的现在教学当中,已无时不刻不透露出创新。特别在我们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有着很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十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
例如在讲到初三政治“培养社会责任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又要防止学生认为你在宣传大道理,我设置了一个情景――上学时遇到红灯大家是如何做的?学生们非常热烈的诉说他们的做法,在作了初步统计之后,我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例如讲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教学时,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更先进”这一知识点不太能理解例如,学生提出“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要慢一些呢?”“为什么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要比社会主义国家富强?”“为什么东欧、前苏联会解体?”此类问题,教师千万不能冷冷地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加以敷衍,否则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从此冷却。但教师如果解答,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那就可以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促进了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上课时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
二、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是创造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塑造良好性格”一课时,我先为他们测试了自己的性格类型,然后请学生自由组合,按自己的性格分成内向组与外向组两组队伍,进行自由辩论,讨论两种性格的优劣。在激烈的辩论过后,学生们在老师未发一言的情况下认识到了两种性格各有优劣,我们在性格培养过程中应存优去劣,养成良好的性格,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了问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 在课堂中利用校本资源、时政新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 [1]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
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我们学校是科技特色学校,因此讲授到“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时,我找了一些我校历年来在全国头脑OM获奖的录像,并请班内的OM小组成员谈谈他们在平时训练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力,然后针对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以及在科技上与美、俄等国家的差距,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结果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经济、政治、历史等各种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初三学生能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分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今年3月,我校又一次获得了全国头脑OM比赛的奖项,为此,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题材,结合初三教材的内容,分组选取不同的主题,采用各种方式来阐述本组对此的理解。 在课前一周,我就将课题布置给了学生,然后对他们选定的主题进行调整,确定了与教材内容关系比较密切的七个主题, 对学生采用的方式没有任何限定。学生自主组成七个小组,选取课题以后,便各自进行分工,从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排练小品等各方面着手准备。各组均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拓展性思维,从而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深刻理解课题的内容,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 利用探究性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新人格过程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及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在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上,课外活动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兴趣小组(如心理探秘、优化你的性格等),举办时政、法制等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爱国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培养独立性,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今天科技更加飞速发展的世界中,青少年学生必须做好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开未知世界的难题的准备。知识爆炸已使那种任何人仅仅凭已有的知识就可以感到受到良好教育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了。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之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田林三中 黄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