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初三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14

 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初三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黄旭萍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精辟的论述,深刻昭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努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的加快,当代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思维更加活跃了。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所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在行为上就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并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基。而政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自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门显性德育课程,在教学设计时一般不会忽视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但可能在教学形式上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以单调、呆板的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兴趣,教育实效性比较差。在教学中,我主要从目标的设计、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着力增强对初三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的提升。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正确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时,要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民族精神的道德价值观要求起步,从小到大,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够灵活地处理教材,不会迷失方向。

如在第六课“明确责任意识”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材讲到为社会尽责是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时,比较笼统,难以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是当今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一个重点,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难点。我就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将《中学生守则》中新增加的诚实守信作为一项尽责的具体实施内容。在课堂设计时则采用了各种事例,通过与同学们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对教材内容作了大量的补充,着重明确在当前树立诚信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观念,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也凸现了《纲要》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二、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新闻热点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并挖掘学生资源开展组内探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 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

例如,在上“承担社会责任”时,先列举了三(3)班小吴同学的真实事例:小吴同学因意外骨折,给她的生活、特别是学习带来很大不便,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同学们向她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每天上、下楼背她到教室,连续几个月的坚持,使她深感:病魔无情,人有情。她虽然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有着集体的关爱、帮助。

在讲述事例之后,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讲讲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集体给予自己的帮助。通过讲述中的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从而使学生通过身边的件件小事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公民人格教育。

2、 利用时政热点新闻,挖掘教材内涵。

在“维护祖国统一”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当时“227陈水扁下午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的适用”这一热点新闻。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思辨,使同学们认识到回避、挑战,乃至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不但使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无从谈起,更将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世人皆知,“台独即战争”。激烈地讨论,冷静的思索,让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纷纷表示:要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防意识,勇于承担保卫祖国的重任。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依法履行兵役义务,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巩固国防作贡献。   

又如,讲到“关心国家兴衰”时,将著名的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以及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引发的学生运动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强调我们青年学生应该主动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引导学生自觉将自我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3、通过学生的时政报道和师生互评,寻找教材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政治课规定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报道,学生在报道的过程中就把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以及自己所形成的观点、思想表述出来了。学生根据自己搜索的时政热点提出的思想观点,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通过师生点评环节,就可以把学生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的针对问题的看法,进行引导和强化,使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爱国心。

有一次一位同学选取了“神舟六号”的新闻,我就适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了解了我国科技力大大增长的同时,学生也纷纷列举了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综合国力不强的种种表现。这一时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加倍努力学习的兴趣。而当同学讲到200735陈水扁提出了“四要一没有”这一新闻时,我就将2000520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上提出的“四不一没有”引入,使学生在对陈水扁行为的不齿中感受到了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也必须为之而努力。

又如在一次报道中,学生讲到“当前上海建造了许多大型的绿地、环线林带,上海正在为成为一个更加美丽、更加绿色的世界花园城市而努力,然而与此反差强烈的是脏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就联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知道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要保护好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纷纷表示要积极响应“做可爱的上海人”各种举措,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并表示将来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为上海的发展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对某些热点非常关注,但囿于思维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或者某一个侧面,但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和全部。我就借助于学生所表述的问题,结合教材知识点,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有同学在时政报道中提到“现在的殡葬费用价格飞涨”时,该同学仅提到国家在此事上应该怎么做,在时政点评中其他同学也未发掘出这个话题的其他教育意义,我接着就启发说,其实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国家的管理问题,而在于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你要真正有孝心,并不是表现在人死后殡葬的隆重形式上,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同学们,你们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就从现在开始吧,从回家进门问一声爸妈好开始,从给父母端一杯热茶开始……你的父母将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我觉得这样借助于学生在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进一步探讨的方式,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4、挖掘学生资源,开展组内探究,增强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同桌之间时有争议,就鼓励同桌学生合作求答案,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教师事先设定的课题中得到无痕的民族精神教育。

例如,在上“立志报效祖国”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立志成功故事,共同讨论交流,总结故事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意志品质共同的特征。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然后,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收集中国成功人士故事,通过图书馆收集国外强者的故事,从报纸上收集身边故事等。接着,组内成员集体处理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有着正确的志向在支撑,知道了青少年要在生活中从小立下大志,不断磨炼自己,争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又如,在拓展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不限,时间为三个月。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写过论文,我就在指导学生论文格式的同时给其设定了一定范围的参考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查寻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写论文的技巧,便去新华书店查资料,或问家长。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论题,学生更关注电视报纸上的新闻了。学生平时谈的话题也经常是讨论论文的进展情况。从学生的论文题便可看出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如《创建文明城市,从小事做起》、《文明行为也是投资环境》、《如何让黄浦江水变清》、《谈合理学习竞争的作用》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拓展了知识面,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式,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课题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得到了拓展。

三、在教学策略上,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开放、民主的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启迪和心灵的沟通。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在开放和民主的教学中,才能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感的激发和撞击,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如:讲到我国基本国情时,拍摄了录象片段“龙南地区由于近几年人口导入,对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让学生观察、讨论、评价,最后得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应如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火花,在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之时认识到了我们青少年必须从现在开始为国家的环境建设献上一份力。

又如在讲三个代表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实际来进行思考,老师不做空洞的说教。同学们纷纷列举了平时看的焦点访谈、东方110、新闻透视等节目,认识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都说明了,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整节课老师讲的少,学生讲的多,通过学生自身的认识使他们无形中受到教育。

再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居民的实际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设计了如下情境:每六位同学组成一个临时家庭,再按每隔五年的时间段设置了六个临时家庭,即第一组家庭的月收入为1976年时的收入水平,第六组家庭的月收入为2006年的收入水平。然后,请他们将每月的家庭必要的收支情况列表说明、交流。然后再通过我看改革开放调查数据、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真正实惠激发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使民族精神教育无痕地落到实处。

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借助课堂生成的教学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疑点,进行思想的碰撞教育。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环境条件,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同样如此,只有充分地利用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思想教育特别是说服性教育,最佳时间应是在某个情境中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外显出来之时。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境,借助敏锐的观察和洞悉能力,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疑点,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例如有位同学在时政报道时,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资料说明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和现象,同时这位同学提到假如把他们每年吃喝玩乐、公车消费的钱、把建造各种豪华设施的钱用来支持贫穷山村的孩子读书,可以减少多少失学儿童。在这位同学报道完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纷纷给予掌声表示赞同。我就问全班:“你们对这位同学的报道有何看法?你觉着中国共产党是否就是这样一幅现状”?好几位同学都说,是这样。甚至有位同学说:当官的腐败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我又询问学生:听完这位同学的报道之后你们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这时课堂上一片寂静,我知道这时同学们是不太敢说,于是我加了一句:是不是觉得中国共产党非常可憎啊?而这时我发现班级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了赞同。于是,我就临时改变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改让全班先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对国家建设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对国家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在辩论会上,学生列举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事例远远大于给国家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学生的总结呈词中可以看出,党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几乎所有学生的认同。

最后,在点评中我进一步启发说:同学们看问题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假如给你看一张有黑点的白纸,问你看到了什么?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黑点上,我们还应看到黑点之外的那大块白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这个污点而抹煞了一切,同时,党处理问题是站在着眼于大局的立场上,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党正在采取措施逐步解决,比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35日开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我觉得这样借助于学生在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争鸣的方式,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有效地落实民族精神教育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思品课的各位同仁们不断努力,继续探索,发挥思品课在育人上的应有作用。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