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学生的思想认识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这往往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故当前政治课教学面临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
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对现实、历史、观点、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偏差。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是肤浅的,是失之偏颇的,易造成学生对现实认识的偏差。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当前学生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这些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做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过去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物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现在学生喜欢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
学生的兴趣也存在着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迷恋港台歌星、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从服饰打扮、行为作风、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
学生思想认识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学生思想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自然也包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等,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影响则比较复杂,甚至明显具有非建设性的消极作用,并折射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即源于后者。
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导向性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尽管会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但又有暂存在的合理性,如贫富差距;一些现象的出现尽管会产生突出的消极作用,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腐败。教师在观察和认识社会影响时,应该充分看到它复杂性、过程性和历史性。对具体事物有的应避免轻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判断,而应力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把握实施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理想和信念正确引导学生。教育者的观察点,一方面要注意社会影响的性质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对社会影响做出了怎样的主观反映。有时,社会影响本身传递的是很复杂的社会信息,不一定完全就是消极的,但学生仍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性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克服学生对社会影响做出主观上的消极反应。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着重抓两点。一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都是现成的,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其二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其实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应处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方面。为了克服这种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进行教学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在进行教学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在进行教学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兴趣的偏差,在进行教学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
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教师实际上处于裁决者的地位。他必须对某种问题做出某种判定,以便决定是否应实施教育。教师的成熟、谨慎、理想和责任感有助于缓解矛盾。凡是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学生是会接受教育的,并易于入心入脑,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逐步得到矫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要根本解决认识偏差的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让事态沿着我们期望的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