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初中语文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实证研究》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06-07-01

《初中语文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实证研究》

 

 

 

 

课题组成员: 李慧清(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尤敏华(上海市第四中学)

                        妍(徐汇区教育学院) 

  映(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        课题的提出:

21世纪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肢解”、“低效”、“急功近利”的教学现状,因此目前的语文教学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仍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求。

2002年秋,二期课改进入了整体试验阶段,主要包括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试验与各学科新编教材的试验等。二期课改和一期课改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加强探索的精神和研究性学习,拓展学习时空,建立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并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新教材实施为二期课改这些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载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              新教材教学容量增加,教学时间未变,怎样的课堂教学形态,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2、              新教材选文大多比较新,又缺少相应的配套资料,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把握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3、              新教材本身在知识体系上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汉语知识体系和写作体系的不完善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因此本课题提出了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的研究,力图探索一种更积极、有效、主动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教师而言,研究怎样的教学目标更贴切?怎样的单元组合更合理?就学生而言,研究怎样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遵循难度和最近发展区原则,制定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

2、              按照相关性原则,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寻找新教材单元中一组课文内容的联系点,及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点。

3、              依据活动性及认知规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

 

三、         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单元学习前后学习状况的改变。

我们从徐汇区50多所学校中选择了四所学校就本课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的改变进行了对照研究。主要就学习兴趣、对教材的看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及用在语文学习时间等先后设计了两份具有可操作性和参照性的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

我们设定了四所学校的初一(2004学年)学生作为跟踪调查对象。因为他们已基本适应了初中语文教学情况,具备有一定的学科学习能力及技巧,对使用的教材也能有一定的整体感受力。跟踪调查的时间:卷1——20039月; 2——20056月。时间跨度比较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原有的状况,以及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学习行为的改变状况,并就未实施本课题教学方式的对照组进行了相对参照。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组1——田林三中       初级中学      使用试点教材

实验组2——市四中学       完全中学      使用试点教材

对照组1——师大三附中    初级中学      使用H版教材

对照组2——五十四中学    完全中学      使用H版教材

 

1、对目前语文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

一般

没兴趣

厌烦

 

实验组1

46.8

53.7

52.9

46.3

0.3

 

 

 

对照组1

46.1

48

52.7

51.3

0.7

0.2

 

 

实验组2

47.6

52.8

53.4

47.2

 

 

 

 

对照组2

48

48.7

50.3

50.2

1.7

1.1

 

 

 

2、对所学教材感兴趣吗

 

感兴趣

大部分感兴趣

大部分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没想过

 

实验组1

51.4

55.9

49.6

42.1

2.2

 

 

 

 

 

对照组1

50.1

50

44

45.9

5.6

4.1

 

 

0.3

 

实验组2

41.3

51.6

58.7

48.4

 

 

 

 

 

 

对照组2

39.8

44.1

55

53.5

5.1

2.4

 

 

0.1

 

 

 

 

3、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是

 

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找相关参考书

问老师或同学

与别人共同研究

 

实验组1

28.4

25.6

35.9

41.0

32.7

27.2

6.9

9.8

对照组1

29.7

29.

38.1

37.8

29.3

25.6

2.9

6.6

实验组2

29.5

28

47.7

34

22.7

20

15.9

24

对照组2

30.1

27.6

33.9

34.2

29.8

29.2

6.2

10

 

4、上课、做作业外,你每天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是

 

2H

1.5H—2H

1H—1.5H

0.5H—1H

0.5H

 

实验组1

2.1

6.9

14.7

6.8

65.3

64.4

9.7

9.9

8.2

2

对照组1

2.3

2.3

13.1

14.1

55.7

56.1

24.3

25.1

4.6

1.4

实验组2

4

2

12

6.1

20

48.2

54

33.3

6

1.4

对照组2

3.1

3.3

12.3

13.6

27.5

48.2

50.9

30.9

8.2

2.2

 

5、除上课、做作业外,你每天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主要是做(可选12项)

 

看课本

做参考习题

看课外书籍、报刊

(上网)查相关资料

写作(日记、随笔等)

 

实验组1

28.4

16.4

21.9

11.9

53.4

58.2

4.2

12.7

8.9

10.9

对照组1

34.2

29.8

20.5

21.6

59.8

63.1

4.1

4.8

3.6

5.9

实验组2

22

16.3

12

12.2

57.1

64

4

9.1

8

10.2

对照组2

27.7

19.1

16.4

16.7

60.2

62.7

7.1

8.9

5.7

6.4

 

以上列表比较的是我们选取两次调查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的数据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就实施本课题教学行为之前,四所学校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差不多的,没有很明显的差异。而在对教材的兴趣方面,使用试点教材的学生在“感兴趣”和“大部分感兴趣”方面的比例较高。而从后一次调查结果来看,在实施本课题后,在实验组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用于语文课后学习的时间均有较大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外学习内容拓展,特别是在(上网)查找资料及写作表达方面有较多投入。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对语文学习重新充满了兴趣。随着阅读容量增加及相应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课外书籍极其它媒体,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鉴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单元综合教学能够得以更有效地开展和实施。在此过程中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教学互动循环,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较大提高。

 

2、         根据《课程标准》,细化各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目标突破了过去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目标的设计。三个维度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性。但实施下来我们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新教材以主题组合单元,没有明晰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课程目标中虽有各阶段目标,但不分年级的概述,对操作者来说还是有些空泛,很难统一进度和具体把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实际、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并结合新教材的文本特点,将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分年级进行细化,以循序渐进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分别从“阅读”“表达”“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提出各年级课程内容的要求,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使各年级的学习坡度明显,增强可操作性。这也是我们进行单元综合教学实证研究的主要依据。

 

各年级教学目标

年级

课内阅读

表达

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

 

现代文

文言文

六年级

①正确流畅、传情达意地朗读;②积累字词并能正确运用;③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中心,能准确复述大意;④了解叙述、描写的特点;⑤识别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①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阅读浅显的文言诗文;②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能结合阅读内容按要求进行仿写、扩写、缩写等多种形式的写作;②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完整清晰的叙事写人;③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初步养成写随笔习惯。

①养成聆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准确理解聆听内容;②能自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文学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②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述文章内容;②大致了解文章结构;③发现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句;④了解说明、抒情的特点;⑤初步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作用;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能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②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③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

①能结合阅读内容按要求进行改写、续写;②能生动具体地写人叙事;③坚持写随笔,且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生动形象。

①能抓住他人言谈中的要点,并对此作出思考和判断;②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能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与他人合作,就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②学会根据需要查找、筛选资料。

八年级

①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②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感悟;③了解议论的特点;④理解描写、叙述、说明、抒情的表达作用;⑤能运用各种修辞手法;⑥能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等角度进行欣赏。

①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②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③能结合已有的积累独立阅读浅显的文言诗文。

①能生动具体地写人叙事,并能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②能就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③能清楚地说明事物特征,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①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用语;②并能配合得体的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

①能联系写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能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③能从文章不同的角度作初步的赏析。

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和文学常识;②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③能对古诗文进行浅层次的赏析。

①能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主题鲜明的文章;②能写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畅的议论短文;③能在文章中体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悟。

①能就话题要求作观点明确的演讲,有一定的说服力;②能在日常交流中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及方式。

①能进行专题研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②能写专题研究报告。

 

3、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使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是指在新教材语文教学中,打破教材中传统的单元概念,突破传统的单元教学方法,将某些方面有关联的阅读材料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原则(如按主题、选材、文体、作者、语言等方面的联系)进行组合,力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思维运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后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既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凭借教材进行教学指明了方向。当广大教师面临新教材的实施时,教师如何更新教材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变革教材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相当具体的问题了。而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则使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运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灵活性和创造性,主要包括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的整合等,努力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在实验研究课的起初,我们往往较多关注的是由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原则,拓展到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七年级课文《斑羚飞渡》时,按照选材的相同,拓展到课外《金雕撞笼》和《金雕的故事》两篇文章的学习。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大师的学生》时,按照主题的相同,联系了前面刚学过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及课外阅读材料《拐弯处的回头》,启发学生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关爱。在教学八年级文言文《小石潭记》时,按照文体的相同,延伸拓展到《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游记文章的学习。

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单元综合教学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可以有更多的组合方式。于是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单元组合”课型和“同文异构”课型的尝试。在“单元组合”课型中,我们打破了教材中传统的单元概念,进行了一个单元中几篇文章的组合教学,或是不同单元中几篇文章的组合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时,按照选材和主题的异同,把《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两篇文章放一起教学;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课文时,按照文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共性特点,把《差不多先生传》、《华威先生》、《小丑》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教学。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时,按照文章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把《奇异的气象佳景》、《飓风》、《药物新天地》三篇说明文放一起教学。在教学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时,按照作者的相同,把《故乡》、《孔乙己》联系与七年级学过的《社戏》放一起,从鲁迅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

另外按照选材的相关性原则,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怀古诗、山水诗的单元组合教学的尝试,比如预一年级的《山水之间》单元复习课,初一年级的《怀古诗品读》。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积累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同文异构”教学中,我们还尝试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用同样的阅读材料或重读学过的课文,所达成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点。比如,在六、七、八、九四个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同上一篇课文《沉船之前》。在H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尝试用综合教学的思路设计完成了单元教学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既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又使学生重新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中产生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此外,我们还对八年级的教学要求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做了一些归纳,但这反映的也只是教师在单元综合教学中,对教材处理上的一些方法。因为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舞台,教师对单元内容的不同组合都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多样化。

八年级(上、下)语文教材处理及教学要求

八年级(上)

 

单元

 

知识与能力的内容和目标

单元组合

依据

阅读

写作(可选择完成)

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可选择完成)

第一单元

1、笑

叙述顺序的变化

1、从细节描写入手,寻找令人深思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品评课文所蕴涵的情感。2、了解叙述的顺序,结合故事情节体验倒叙、插叙的作用或效果。3、鉴赏课文的结尾,分析课文结尾写作的意义与作用。

1、撰写爱的格言。

2、学写爱的故事。

讲述爱的故事。

1、欣赏爱的歌曲。

2、观看一部爱的电影。

3、课外阅读有关爱的书籍报刊。

2、小巷深处     3、晶莹的泪珠

4、为我唱首歌吧

5、一双新鞋  6、与爱相约

第二单元

7、我爱这土地 8、乡愁四韵

1、文章体裁的特点。2、表现手法的特色。

1、初读课文,画出重要的词句,用简要语言概括课文各段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内容。

2、理清思路,理解写作意图及作者的情感,把握中心。3、探索写法,感受文章的特色。

1、仿写诗歌。

2、以第三人称缩写《最后一课》3、以“小夜莺的自述”为题,改写《夜莺之歌》

情系祖国诗歌朗诵会。

主题系列活动:

1、爱国历史小故事积累。2、欣赏爱国名曲。3、观看爱国名片。4、寻访爱国纪念地。5、设计送给参加“世博”贵宾的纪念品。

9、向中国人脱帽致敬12、蒙特卡洛的不眠夜

10、最后一课11、夜莺之歌

 

 

 

 

 

 

 

 

 

 

 

 

 

 

 

 

 

 

第三单元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14公输 15 庄子钓于濮水 18邹忌讽齐王纳谏

论辩内容和说话艺术的共同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感受作品的内容。2、把握文章表现的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的论辩思路。3、思考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将《曹刿论战》的第二段改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现代文。

 

交流学生中的热点话题。比如对某个明星的看法、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看法。

给学校社团起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并为这个社团制订目标和活动计划。

16两小儿辩日

17、曹刿论战

第四单元

19、风筝

文章体裁的特点。

1、借助上网或资料,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中的重要语句的理解,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

2、将相关主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构思特点。

3、描摹“心中的鲁迅”

1、根据学习时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任选本单元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2、整理本单元学习过程中你所收集的资料、阅读的作品、自己的感受,以“我心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作文。

交流阅读鲁迅作品后感想或交流上网下载的对鲁迅的评价资料。

1、参观瞻仰鲁迅纪念馆或鲁迅在上海的寓所。2、组织学生瞻仰鲁迅墓并献花留言,寄托自己的情感。3、课外阅读相关的鲁迅作品或欣赏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

20、故乡 21、孔乙己

22、诗两首

23、论雷峰塔的倒掉

24、记忆中的父亲

25、有的人

第五单元

26、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30、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共性。

1、留意文章中限制语、修饰语的运用,留意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与分析,正确把握文章内容。2、从文中获取科技知识。3、激发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兴趣,从课外捕捉更多信息。

1、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或生活习性,介绍这一动物。2、结合综合学习,探索自然奥秘,尝试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交流收集的自然奥秘资料,组织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报告会。

1、摘抄、点评作家笔下的动物。2、在你熟知的古诗中,选择一、两句蕴涵科学道理的句子,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3、课外阅读科普短文2-3篇。4、观看影片《最后的恐龙》

27、“生物指示”现象

28、旅鼠之谜 29、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31、最后的恐龙

第六单元

32、贺新郎 33、诉衷情

作家及作品

1、熟读成诵。2、结合作者生平,解读词人在词作中表露的心境与情感。3、了解词中所及的典故及文化知识,并能对名作名句从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作赏析。

选择一首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配乐宋词朗诵会。

1、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史料、词作及评论,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心目中的辛弃疾。2、为你喜爱的宋词配乐及配画。

34、西江月36、点绛唇 37、浣溪沙

35、辛弃疾词三首

第七单元

38、北京的胡同39、上海的弄堂

文章在立意和构思等方面的比较点。

1、圈画重要句子,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对照比较文章,体会不同时期、地区人们生活的习俗和发展变化,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3、仔细揣摩语言的表达效果,品味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1、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品味语言,写出你对它的点评。2、写写自己的故乡。

交流贺词

制作一份贺卡。

40、安塞腰鼓42、和田的维吾尔

41、水乡茶居43、稀粥南北味

第八单元

44、陈毅市长

 

1、了解剧本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欣赏剧本,分析剧中人物的基本方法。3、领会提示语和旁白的作用。

结合综合学习,写一则观后感。

戏剧表演

1、收集或绘制京剧脸谱,在班级中布置展出。2、阅读寓言《蚊子和大象》,改编为一幕小话剧。3、举办自己的戏剧节。

45、桑树坪纪事

46、开天辟地

第九单元

47、契诃夫小说两篇

作家作品

1、根据小说情节的组成内容,理清小说脉络。2、圈画细节,感受小说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背景。

选择本单元的一篇小说,鉴赏其中人物。

交流你喜爱的一篇外国短篇小说。

外国短篇小说风云榜评选活动。

48、莫泊桑小说两篇

49、欧亨利小说两篇

 

 

                                             八年级(下)

 

单元

知识与能力的内容和目标

单元组合

依据

阅读

写作(可选择完成)

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可选择完成)

第一单元

1、短章一束

 

1、运用网络、词典等工具查阅诗人概况及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正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体验这些词句含义,领会全诗的意境,感知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4、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5、选背其中的诗歌。

1、仿写一首小诗。2、查阅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介绍汗血马的文字。

诗歌朗诵会

1、课外阅读诗歌作品。2、为你喜爱的诗歌选择最适合的画面。在班级展出。

2、采莲曲3、西部畅想4、汗血马

5、仿佛6、河流

第二单元

7、差不多先生传8、华威先生10、小丑

1、人物塑造的共性特点。2、情节安排的共性。

1、联系背景资料,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旨。2、圈画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比较文章在人物形象、写法上的异同,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学写一篇记人作文,扫描社会众生。

结合综合学习,交流对人生或人性感悟的点滴体会。

1、为课文人物画像。2、课外阅读其他的优秀短篇小说。

9、竞选州长12、最好的顾客

11、崂山道士

第三单元

1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7、神通广大的光导纤维

文章结构的特点和文体的特点

1、理清文本思路。2、把握事物特征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了解科技知识,感受科学的奥秘。

为身边的事物(如食品、玩具、日用品等)拟写一份说明书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从形态、种类、色彩等方面对它进行介绍。2、你觉得怎样的说明书是你最喜欢的?归纳一下告诉大家。

1、解读说明书。2、选择一、二个你认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上网、自己动手、请教他人等途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研究的课题、过程、结果以文章或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14、奇异的气象佳景15、飓风16、药物新天地

18、活板19、候风地动仪

第四单元

20、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看法21、在答谢宴上的祝酒词

不同文章的写作特色。

1、通过上网、查阅历史书籍等方式,了解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2、了解不同文章的不同的写作特色。3、学习批注的方法,表达学习的感受。4、能背诵选文中的经典片段。

22课中任选一首,改写成散文。

1、毛泽东诗词朗诵会。2、采访“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完成寻访历史的任务。1、选择你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查找记载这一事件的资料,以“我所知道的---”为题,编制一份专题资料,进行交流。2、以某一时间段、地域为线索,寻访历史。并记录活动方式、过程、成果。

22、诗二首

23、《新青年》宣言25、答司马谏议书

24、陈涉世家

第五单元

26、匆匆27、时光隧道

文章体裁的不同。

1、做阅读笔记,积累好词佳句,并进行点评。2、了解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构思特点。3、培养珍惜时间、珍视生命的情感,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人生。

在你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点滴,仔细搜寻这些珍贵的记忆,写下“成长中的我”。

讲述成功人士惜时的故事。

1、搜寻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和诗歌,按小组集中、分类、编辑成一本集子,在班级里展示交流。2、自己动手写几句珍惜时间的警句并制成卡片,送给同学。

28、生命的三分之一30、时间的价值

29、两条路

第六单元

31、北海的早晨32、壶口瀑布33、自然与色彩

文体的特点。

1、借助作者的文字,展开想象,感受景致之美。2、反复朗读,体验景中之情。3、从修辞、句式、用词特点、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角度品味语言之美。4、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观景。

1、我最想去的地方征文。2、试着写写校园的早晨。

交流朗诵山水诗。

摘录5-6首山水诗歌,做一篇读书笔记,综合写出对这几首诗的评价。

34、白洋潮35、天目36、小石潭记

第七单元

37、外婆的手纹

探索生命意义、价值的角度。

1、抓住关键句子,反复揣摩,加深体验和感受,整体理解文章主旨。2、互相比照文章内容,在比较阅读中理解生命的含义。3、联系自己的感受,品出做人的真谛。

1、《雁》与《麻雀》两文,语言风格各有特色,请选择一篇进行赏析。2、选择一文,写写你读后的感受。

讲讲我所知道的精彩人生的故事。

组织一个“精彩人生”讨论会。1、推选出大家公认的精彩人生标准。2、阐述自己对精彩人生的理解和规划。2、制作精彩人生推荐表。在表中写明推荐人物名、精彩人生浓缩概述、推荐理由。

38、雁39、麻雀

41、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40、我的四季42、生命的暗示43、生命的追问

第八单元

44、景阳冈武松打虎4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完整而鲜活个性的技巧。2、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3、理清小说情节。4、了解小说背景。

鉴赏人物形象。

1、揣摩人物形象,表演46课。2、谈谈你心目中的英雄。

1、为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制作名片。2、观看由这些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进行比较交流。

46、曹操煮酒论英雄47、诸葛亮舌战群儒

48、严监生疾终寿寝49、范进中举

 

 

在教材的处理上,基层教师碰到问题最大的就是关于新教材的汉语知识体系和写作体系的缺乏。新课标这样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随文?如何掌握适度?哪些是有用的?这些问题还是困扰着教师们。为此,我们对各年级的汉语知识做了一些归纳整理,联系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下去,便于教师们在具体操作时参考使用。

~九年级汉语基础知识阶段学习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结合有关教材

1.      能辨析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寻找同义词和反义词。

2.      能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正确把握词义。

 

同义词、反义词、

褒义词、贬义词

 

六(上)第一单元

六(下)第三单元

1.能根据形声字的含义找出同形或同声的字。

2.了解形声字的六种组合方式。

 

形声字

 

六(下)第四单元

1.       根据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作用,了解词的分类。

2.       了解一些词性的作用。

 

词性

 

七(上)第二单元

1.       了解四种基本句式,及不同句式的作用。

2.       了解一些特殊句式的变换(陈述句和反问句)

3.       了解、辨别短语的五种基本类型。

句式

 

 

短语

 

七(下)第二单元

 

七(下)第一单元

1.       能识别七种基本的修辞方法。

2.       了解这些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修辞

 

八(上)第二单元

1.      了解单句的基本成分及附加成分。

2.      能判断单复句。

 

单句

 

八(下)第六单元

1.      了解复句的七种基本类型。

2.      能根据关联词语或前后分句的意思,判别分句之间的关系。

 

复句(一)

 

九(上)第六单元

1.了解各种类型的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复句(二)

 

九(下)第六单元

总之,我们觉得教材的各有侧重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因为教材并不是终极目的,它只是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历体验的载体。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和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不能仅着眼于怎么教,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在新教材的单元教学中,大家普遍感到比起“照本宣科”或照搬既定的“模式”、“样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具有激励性和挑战性,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得专业发展。因为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因此,以什么方式组织教材,并把它呈示给学生以利于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就成为教师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单元综合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4、             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更具实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才能解决。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其标志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单元综合教学容量较大,因此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课前自学或随堂自学课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认知基础。例如在七年级单元综合教学《怀古诗品读》中,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独特的感受,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上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自己研究课文,自求、自悟、自得,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乃至筛选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既为教学赢得了时间,又让学生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课堂上,单元综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宽松的学习交流氛围。课堂上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合作伙伴。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课文《故乡的杨梅》时,有的学生喜欢杨梅的形状,有的学生喜欢杨梅的颜色,还有的喜欢杨梅的味道。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欲望。在教学课文《石壕吏》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朗读,或讲故事,或分角色表演,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六年级《山水之间》单元复习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相同喜好的伙伴,自组小组进行朗读、分析等教学活动。在学习八年级第五单元《旅鼠之谜》、《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最后的恐龙》三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开展综合学习活动,交流收集的资料,筛选相关信息,记录活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增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另外单元综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求异思维。新教材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以及每个单元后增设的“综合学习”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五单元科普文章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教材质疑,老师质疑,向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已知答案的问题提出后,可以和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在教学八年级《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两篇课文时,围绕城市和历史的关系,就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大规模改造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去追寻与众不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在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中,实践性作业可以说是单元教学的一大亮点。每个单元后的“综合学习”,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主动地去搜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六年级“科幻天地”单元的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单元中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寻访科学家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七年级“发现大自然之美”的单元学习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或拍照片,或录音,或画画,或用文字记录下春天美的瞬间。在“步入书林”的单元学习中,让学生自由组合,选取自己喜爱的书写读后感,并由小组成员一起设计排版,装订成册。在八年级“宋词集锦”单元的学习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宋词,查阅背景资料,再选配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或道具进行朗诵,并附有相应解说。

总之,单元综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自学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讨论的时间,充分读书的时间,充分作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5、             问题及思考:

1)教师素养的不均衡给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期课改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键还在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状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素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比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有些偏差,对教材本身的钻研还不够;一些教师的思想、理论有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口号阶段;教师的阅读量、写作量都还少了些;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还是过多地着眼于考试,更多地体现了应试的模式。

(2)             教材本身体系的不完善给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困难。

新教材虽按主题编写,但仍偏重于文选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化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把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操作中,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在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这一切虽然给优秀的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水平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

3)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的进一步推进。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评价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单元综合教学中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和发展评价,但在考试制度不变,评价体系、评价目标还没有彻底改变或完善的大环境下,评价始终是一个棘手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问题。

(4)             新教材单元综合教学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新教材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但也使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并且加剧了这种现象的提前。就目前而言,在考试制度不变,评价体系不彻底改变的大环境下,还不能找到比较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现象,或者缩小两者的差距。这一点也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参考资料: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语文课程教学论》              李福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周小山  严先元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   王晓辉等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