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浅谈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时机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2-04-18

浅谈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时机

田林三中     陈爱华

长期以来,在数学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求知欲望,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究其原因: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数学课堂上教师以其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步步为营,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在数学课上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全面铺开使用新教材,作为教改的一名教师,我经历了几年的数学新教材使用,感触较多。

数学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数学离生活很近,又很有用处,不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加大了数学的应用性,而且章头图和章头语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引言均是从实际问题导出,使情景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为了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内容,在数学的学习中,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因此,强调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什么时候创设问题情境比较恰当呢?

(1)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中设计如下游戏:请在x2-2x+(   )=0的括号里任意填入一个整数,并判断该方程的根的大致情况。(和老师比一比,谁算的快?)

结果比下来,为什么老师算得那么快呢?这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必然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所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之一。

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尽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在学习“放缩与相似形”这节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同一底片的五寸照片和七寸照片;老师手中的大三角板和学生手中的小三角板等等……,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是相似形,通过实物图形,感知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可以通过放缩运动得到,能用图形的放缩运动观点理解相似形的意义,知道相似形的概念,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意义.最后得到两个多边形相似其实是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初步认识相似多边形的本质和放缩运动中不变量.

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在课堂教学设问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探索性。

  例如:在八年级的“画三角形”这节课中,学习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如果给定一个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大小就完全确定了,那么要完全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需要给定这个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呢?

学生积极思维,首先得到结论:给定一个元素(一个角或者一条边),明显不能画出一个确定的三角形.教师接着再设问:给定两个元素呢?学生开始动手利用圆规、直尺、三角板等进行探究?这一问让学生陷入了思考。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进程的主人,只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何使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除了与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好的问题,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积极地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索知识的愿望。所以,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意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4)  在巩固练习课中创设变式问题情境。

课堂巩固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可以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九年级的“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为(2-3),且过点A3-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在完成这个题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景。

变式一、已知顶点是(1-6),在y轴上的截距为-3

变式二、顶点是(-32),且图像与直线 交于点An0)。

变式三、顶点为(14),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距离是6

     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5)在课堂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例如在六年级“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的设计中,探究出规律之后,又把三者之间的互化归纳为一个图,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由此可见,注重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前提,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适切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真正的落实新课标的新理念,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