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发挥学生实验功能 突破物理学习难点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9-03

发挥学生实验功能  突破物理学习难点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三中 黄世英 200233

 

物理教育大纲明确指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实验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总是存在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何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利用学生实验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认为突破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在引入物理概念中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想方设法安排实验,使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通过操作体验建立物理概念。物理学的有些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时运用适当的学生实验,对突破思维的难点,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实验,在两相同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将它们放在铝板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学生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的温升,或者测量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水和煤油的温升不同;而升高相同温度,所需的加热时间不同。这样教师就很顺利地引入了比热容的概念。

2.    在形成物理规律中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推测导出错误的结论: ­­­­­­­­­­­­­­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学习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学生仍停留在规律的识记阶段。当遇到一些新的情境需要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学生答案的错误率非常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应用学生实验来探究完成规律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学生实验(1):用手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问题:(1)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2) 为什么会停下来?学生根据观察以及直觉推测,容易导出错误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实验(2):用更大的力推动小车后放手,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通过分析,并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前面结论产生冲突)

此时,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来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受到外力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斜面实验,分别记录物体从斜面上滑下后在毛巾上、棉布上、光滑木板上物体滑行距离的长短,比较阻力大小。学生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改变越慢。

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从而真正体会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的错误。

再通过问题(1):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如何运动?问题(2):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如何运动?思考、讨论后很容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在整个规律的形成过程中都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让“学生亲自查明或发现事物特性的学习活动,必然具有使材料更有效地获得和记忆的效果”,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3.在验证和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Fpg.V排液  V排液的实际意义。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给学生一个大水槽、一块比手掌大些的泡膜塑料,学生用手掌往水槽中向下压泡膜塑料,会感到用力越大,泡膜塑料浸没于水中的体积越大,直到全部浸没为止。也就是说,在泡膜塑料没有完全浸没之前,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水对泡膜塑料向上的托力也越大。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一颗铁钉会沉入水底,而用重量大得多的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船却能漂洋过海的道理了。

4.在解答物理习题中

解题训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有些习题可以配以简单的学生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象地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很好地突破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同时对训练学生解题思维方法是有很大益处的。

针对学生认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动手和观察,完成以下实验:

1)用弹簧秤测出铁块在空气中的重量。

2)用弹簧秤测出铁块浸没在水中的重量。

实验完后让学生思考二个问题:(1)两次重量是否相等?(2)铁块在水中重量“减轻”说明了什么?

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讨论,同学们就能很容易理解不仅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而且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同样受到浮力。

5.    在弄懂容易混淆的问题上

如物体对水平支承面的压力,学生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压力总是等于物重,但只要让学生做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托着书,体会在静止不动、匀速移动、加速上升或下降时手感受到的压力,那么学生对压力不光与物重有关,还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认识,将不仅是理论的,还有了感性的体会。

6.在解决疑难问题中

有些疑难问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反复讲解费尽口舌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么请把学生带到实验中去,实验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问题会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比如学习滑轮一节,对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学生很不好理解。教师可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把刻度尺、滑轮、钩码、细绳,让他们实际测量,此时教师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使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几分钟就能解决一个大难点。

制作模型作为学习工具,一遇不清楚就拿出来对照,如关于右手螺旋定则的运用,教会学生制作正、反两种绕线方式的线圈,在练习当中作为学具,反复对照,自然突破了右手螺旋定则的理解与运用这一难点。

7.在学习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中

在学习了变阻器后,学生往往搞不清变阻器在电路中应该如何连接。这时教师在电路中可呈现一些错误的接法让学生辨析、评价,从而使学生再也不会重蹈错误。

教学大纲对一些基本仪器使用要求要很熟练,但学生在预习实验时往往接触不到仪器,无法动手,一到实验课上还是生疏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认识仪器,另一方面必须安排学生多次使用练习。如:天平、打点计时器、电表等的使用,经过多次实验的重复出现,学生就能逐步熟悉,知其原理,达到应用自如。

电学中要求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要并联,如果反接,情况会怎样?以往教学中老师总是反复讲解,但学生总是难以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串联电路动手试一下,结果马上就会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电流表没有读数,电压表读数接近电源电压?这样不光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用法,相关知识也得到拓展。

总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生实验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克服学生被动的观众心理,使他们的手脑并用,让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理变化过程,学会科学的物理方法,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对于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