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驰神往的芳草地
——记心中那一个个下午
田三 徐慧
短短三个月在不动声色中过去,但每周一下午的名师指导团活动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学习主阵地。从一开始因为“必须去参加”的原始想法而结束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履匆匆赶往活动地点,继而演变成这一次指导团活动结束后便有了下一次指导团活动的“惦记与牵挂”,只有自己知道,这一变化缘自于指导团那可敬可亲可爱的导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短短三个月,导师们的帮助让我变得“富足”,进而自信。
刚开始导师们提出十来位老师同上《差不多先生传》,我还有这样的疑惑:教学越进行到后面越不容易暴露问题,老师们的课岂不是要同样的面孔?但没有想到的是同题异构让我大开眼界,每次教学活动都会呈现出不同问题,进而让我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全新收益。
初次备课《差不多先生传》,我的目光只停留在作者所撷取的几件“简单”事例上,对胡适先生所塑造的差不多先生形象也只有个“大概”印象,只从2节、11节隐约看到了差不多先生所代表的是一类人,孤立地从11节看出差不多先生个性将导致中国成为“懒人国”。当第一节公开展示课一上完,许老师的一句 “你们去思考“差不多先生是怎么死的?他得这病是不是非死不可?” 陈老师的适时点拨“不仅差不多先生先生因‘差不多’而‘亡’了‘人’,而且中国还将因此而‘亡国’”,一下子打开了所有学员的思路。当时我们兴奋、欣喜,真想马上冲进教室,牛刀小试。可在兴奋与喜悦的同时我又马上冷静下来,为什么我只能看到事例中的“差不多先生”而看不到事例中的“差不多先生们”;为什么我只能看到事例所塑造的差不多先生的模糊影象而看不到事例运用白描手法所勾勒的差不多先生栩栩如生、清晰的形象;为什么我不能把差不多先生因差不多而“亡”了“人”的结果与中国将因差不多而导致“亡国”的结果串联起来?我在惊叹的同时并思考着。那天下午许老师的一句“我在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到底怎么上这节课呢?”让我找到了答案。导师们的教学灵感不仅仅来自于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在于他们心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这样的思考深深影响了我,于是我努力尝试这么去做。不久在我的课堂中也闪现了那么一丝小小的火花,在看到导师的笑容时,在听到孩子的笑声时,我在心里也笑了。享受这份纯粹课堂教学快乐的同时,我欣喜于自己终于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柳暗花明。那就是下苦功,读文本,肯动脑。倘若手抱教参,置文本与学生不理,其教学效果只能是聊胜于无。
在这些活动中,我还知道了大到如何寻找突破口如何安排突破口,小到上课伊始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标课文序号;知道了教学目标要订得切实可行;知道了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体现语文“文”的特点;知道了板书名篇的同时还应写上名家,板书自己归纳的词句应写在课内词句旁,并要加上括号。
我在收获的同时总有一份感动,这是怎样的导师,他们具有怎样的学识与人格啊!每次看到许老师花白头发下那双慈祥和蔼的眼,那激情四溢的指点并伴着可爱的“情不得已”的身体语言,迎着那热情目光中的几分期许,几分鼓励……我总在想,这不正是人们一直所言的“大爱无私”吗!陈老师总会耐心地听完我们的叽叽喳喳,频频点头并给出几分赞许,待我们各抒己见后,冷不丁给你一个猝不及防的问题,然后闪动着狡黠的眼等待着你的回答。那一问或让你茅塞顿开,或让你在片刻迷茫后,换来陈老师的循循善诱,适时引导,将你带入到教学的另一个圣地。每次看到陈老师举手投足间所散发的书卷气,心中总涌动着“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我在喜悦的同时收获着一份感动。喜悦着自己的收获颇丰,每次活动后我都像个小财主开心地数着今天我的手中又多了几枚闪闪发光的金币。感动着两位导师的学富五车,感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有着这样的感动,于是我愈发迷恋那一个个午后了,迷恋那午后的芳草地所散发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