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初探
(此文获得上海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田林三中 许倢
一、关于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实施的背景
作为徐汇区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学校,思想品德新教材已在我校四个年级全面推开,通过四年的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开放而具活力的教材,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是新教材对于学生活动的设计,新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新教材设置了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栏目,这既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教学实效。新编《思想品德》教材将“说一说”、“想一想”、“辩论会”、“知识窗”等栏目整合成有机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思想品德新教材具有吸引力,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活力。
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体验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新教材的特点正好为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搭建了实践操作平台。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活动理论”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识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孕育了真切的情感,并用这种情感来巩固和提高已有的道德认识。只有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思品课教学的载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
2、杜威的“做中学”观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做”让儿童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做”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符,否则学生学到的经验就会脱离社会生活。活动化教学过程从“以教学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效参与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
3、罗杰斯的“知情统一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和认知的统一观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他还认为个性的形成过程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者行为的塑造来完成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活动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和发展,强调知情统一和自我意识与直接体验在全面发展人中的作用。思品课活动教学就是重视学生的行为践履,发挥其实践功能。活动式教学能让学生获得践履行为的机会,强化道德行为练习,实现知行统一的要求。因此,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是形成和提高认识,并把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思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4、多年课改中的优秀教学理念
二期课改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更是继承了一期课改中优秀的教学理念,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以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结合和知识、能力、觉悟三提高的教学目标。在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改过程中,许多教师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而现所讲的新教材思想品德课活动化,就是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成的,并将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思想品德新教材设计的学生活动充分考虑了当前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前提条件。
三、关于新教材中活动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般而言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框架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三种。青少年学生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参与来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在使用这套新教材时不但要增加课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课前、课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体验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我就从这三种活动环节去分析,谈谈我的理解及教学体会。
1、课前活动
(1)课前活动的目的意义
课前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教师在上新课之前事先安排布置好学生活动,借助课前活动,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认知基础,侧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侧重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调查学生的行为,也可侧重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行为定势。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前活动可收到如下教学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才,增长学生的才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2)课前活动对教师要求
对教师而言,课前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就是在上某新课之前事先布置学生活动,更高层次的课前活动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事先对新教材中涉及的学生活动有个总体了解,对于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的学生活动有个总体安排与设计。了解了新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内容,教师的课前活动就有的放矢了。课前活动中教师主要作用是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让学生掌握与自己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课前活动,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事先的引导、活动的指导、质量的把关。
(3)课前活动的内容形式
新教材中学生活动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稍作思考直接就能回答出。例如六年级第二课中 “说一说”:我们班级在遵守纪律方面有哪些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八年级第一课中 “操作平台”:请学生写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规则。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思考感悟,在思辨的基础上得出最佳答案。一般而言,这是有是非标准,或者说是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例如六年级第五课、七年级第四课“辨一辨”:玩电脑游戏究竟有利还是有弊?九年级第三课“操作平台”:学生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看法。第三类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实践体验的过程,其中穿插着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例如九年级第一课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后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等。第一类的学生活动是无需事先准备的,第二类部分及第三类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安排课前活动的。如介绍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课前活动是让学生到网上、报刊、杂志查找,到图书馆收集。这样的调查收集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搜集、整理、处理、使用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接受到爱国教育。又如七年级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快乐处方,教师事先布置让每位学生了解父母的烦恼,而后统计整理归类出烦恼清单。课前活动的内容除了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有小品的表演排练、演讲辩论的准备工作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把关了。抓好课前活动质量能为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4)课前活动的组织安排
学生课前活动的实施要求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即:课外实践活动组。课外实践组是自由组合,发挥最佳拍挡作用,每组人员不得少于4人,不得多于6人。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人少了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人多了不乏滥竽充数者。课外实践组主要完成收集、采访、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组长可以轮流做,也可推荐一人长期负责,组长产生的方式由每小组自己决定,但必须保证每一次活动要由组长负责,组员听从组长的安排与分工。当然,每个班在分课外实践组中总会有一、两位学生没有活动组要接收,那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班级学生的调查以及动员工作,也可以事先说服班干部、课代表与这些同学组成课外实践小组,帮助与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调动他们参与思想品德课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教师要一般都提前1—2个星期讲要求,实践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充分。有时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搞活动。例如每年10月长假,可布置学生利用7天假期收集当前我国或上海发展变化的数据和事例,节后在课上交流,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新气象。每年九月的教师节,又是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教育的好机会,可以把如
(5)课前活动应注意事项
课前活动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当然每节课的课前活动是不同的,也不是强求每次都一定要有课前活动,应因材而异。一般而言,新教材中学生活动的第三类活动是一定要安排课前活动的。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前活动,不仅推动学生的“学”,也有利于自己的“教”。
2、课中活动
(1)课中活动的目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活动成份,目的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时空中真正动起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形式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可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课中学生活动设计,重在设置体验的情境,营造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提供更多的时空。应注意的是课中学生活动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自主发展”之上。学生活动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安排,既要体现“活”,更要“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课中活动对教师要求
在课中活动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新颖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好玩的游戏、新奇的悬念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教师还要运用分析典型事例、比较、谈话、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上好思品课”变成学生自身的要求。另外,教师要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科学的教学环节,教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中活动中除了要运用提问、讨论、辨析等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有意地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环节,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尽量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作投影片、台前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等环节来创设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演说、议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课中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启发者、参与者、管理者、总结者。
(3)课中活动的内容形式
课中活动的形式可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比赛等包括情境中的感受体验、行为操作、表演欣赏、游戏模拟、信息交流等活动,创设出一个个教学活动情境。新教材课中学生活动例如七年级第三课:学会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学中,按照“操作平台”的要求,让学生扮演父母,夸奖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学生三组六人上台表演时,有的夸奖自己孩子学习优秀孝顺懂事、有的夸奖自己孩子多才多艺……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学生体会到了家长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操心、操劳,萌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讲授学会尊重体谅父母内容时,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要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为了帮助学生落实表现孝敬父母的行为,教师创设了“妈妈下班回来”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有问候妈妈的,有给妈妈拿拖鞋拎包的,有立即搬椅子请妈妈坐的,有给妈妈端杯敬茶的……教师还可以设计“妈妈生病”等情境让学生演示,这些内容虽然课文中没有,但在学生演、评的过程中,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激励,进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学会了孝敬父母的一些正确做法。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学生表演时,要多让那些平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的学生参加相应的情境表演,便于及时矫正鼓励,其效果会更佳。每一位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情景常会让我想起“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在更多的时候,教师要定出实践活动的题目与要求,例如对于玩电脑游戏利弊的辩论,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举手表态,并打乱座位秩序,按正反两方分开入座。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将传统的横排纵列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等,正方的同学坐左边,反方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双方推荐4位主辩手,先自己交流,拟出本方观点。尔后教师宣布辩论的一般规则,当场进行课堂辩论。最
(4)课中活动的组织安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实施也是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即为课堂活动组。课堂活动组是以座位前后四人为一组,完成上课过程中教师提问、讨论交流、辩论发言等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分组把学生分成近十个小组,在课堂中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完成项目、讨论、辩论等。在课堂中合作交流学习的形式,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5)课中活动应注意事项
第二类、第三类中有主题的课中活动开展一般以一个月1—2次为宜。因为政治教师满工作量时课时数较多,还需跨年级任教,精力有限。所以有主题的课中活动设计要精巧、活动开展要有质量。不能单纯追求表面的“热闹”,课中活动如搞得太滥,学生参与的兴趣反而会下降,活动也会走样。第一类的课中活动一般适用于新课的导入、教学内容的衔接、课中的训练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甚至是不同教学班级情况。例如在父母离婚率较高的班级中,教授家庭生活、《婚姻法》等有关内容时,如需开展课堂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就应考虑到这个教学班的特殊性。对于课中活动的结果,教师如给予评价或讲评,就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四课的第二框:走科教兴国之路,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查找资料、阅读分析资料,学生高质量思辨、思维冲突的活动没有。教学流程上显得过于“平稳”,没有“亮点”,为此课中我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潘立群现象,引发学生当堂讨论。当然最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归纳,总结一定要敲在点上,这样这次讨论将是这节课课堂活动的教学的“小高潮”。如教师没有正面的归纳,那此处将是一个败笔,是一个反例,会把前面教授的培养创新精神内容来个全面否定。所以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教师一定要及时归纳总结。
3、课后活动
(1)课后活动的目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一堂课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每节40分钟的思想品德课只是给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明白了道德观点和准则“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只能在上课最后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思品课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只有通过反复不断地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后组织学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实习”,开展行为课外实践活动,以巩固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变知识为能力,真正使学生把所学的道理外化为行为。
(2)课后活动对教师要求
课后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职责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教师扮演起管理、关注、评价的角色。由于存在额外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的职业精神与奉献精神,事实上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们选择了做教师,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奉献。对于课后活动,教师千万不能随意布置,过后却不问也不管,这样不但有损教师的威信与诚信,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教师在布置课后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课后活动往往涉及“怎样做”的环节,内容很广泛,学生操作时很难面面俱到,时间也不允许。例如:消除身边安全隐患的课后活动,有些安全隐患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那就需教师来定一个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校小卖部的安全隐患。总之,课后活动需要教师多指导,多监督、多检查,要防止课后延伸活动留于形式。
(3)课后活动的内容形式
课后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围绕实践行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课外延伸活动,例如小调查、小比赛、小采访等。如八年级第二课后“说说做做园地”:设计两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我在下课前留出五、六分钟时间和学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等。通过欣赏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设计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以道理说服人;以情感打动人;语言要流畅、优美、具有感召力。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课后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还可以回家与家长商量,试着写出几条公益广告。等学生把广告语设计完成以后,我在上新课前留出五、六分钟时间进行交流、进行评比。教师还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课后贴在教室或走廊里展示,这既是对学生创作设计广告语的肯定,也是对保护环境观念的宣传。对于课后、校外的学生实践活动,一定要保证时间(课时)予以总结或反馈,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活动的重视,同时也能起到开展活动的真正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前面提到的七年级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快乐处方,在课中学生交流父母的烦恼、课后学生组长统计整理归类出烦恼清单后,我又用一节课时间去分析清单中频率最高的令爸爸妈妈烦恼的原因,在师生讨论中试着开出给父母的快乐处方,在课后要求学生在行为上落实处方的要求。也可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模拟表演,从中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爱家人的情感。有些课后实践活动虽然教材中没有,但老师可以结合专题教育予以充分拓展,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七年级第四课关于家庭的安全隐患、八年级第九课学会自救自助,这些教学内容可充分渗透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我设计的课后实践活动是:我们身边安全隐患的小调查。就把安全隐患的范围从家庭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学校,要求学生拍照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调查报告经我筛选后,拿出优秀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有盲道上的安全隐患、马路食品的安全隐患、小区健身设施的安全隐患……有些隐患连成人也往往会忽视,而从学生眼中看出的身边隐患真是包罗万象。在展示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金点子”——为消除安全隐患提建议,当然有些安全隐患的解决超出我们学生的能力范围,那我就选出一个安全隐患:学校小卖部拥挤不堪的现象。让学生课后分组写建议,最后让班长汇总建议提交给大队部。在假期,学校对小卖部立刻进行了整改,学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实践活动有了结果,就更乐意主动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了。
(4)课后活动的组织安排
课后活动的分组也是按照课外实践活动组的形式来进行的,其分组要求已在本文的课前活动分组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累述。需要一提的是有时课后活动时间较长,例如身边安全隐患的小调查,从分组布置要求到每小组多媒体制作展示,前后近半个多月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与各小组小组长多联系,关心各小组活动的进程,同时也督促小组长带领其组员按时完成活动报告。由于分组中各小组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活动能力强,有的相对较弱,而教材中课后实践活动的要求又往往较高,因此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自由分组中,对于好中差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地提倡“均衡化”,尽量避免分组过程中出现“弱弱组合”,如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干预。
(5)课后活动应注意事项
课后活动是有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一般耗时较长,本周布置的活动,学生反馈往往是在下周,甚至时间更长,学生的课余时间、关注程度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学期开展的课后活动以2—3次为宜。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实践与探究”大多是属于课后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对活动作调整、增补,力争使每个单元的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真正起到其实践探究的作用。
四、关于新教材活动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各类学生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地做出评价与打分。否则,学生活动质量就会失去保障。何况现在记录学生成绩状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在思想品德一栏中,就有实践活动的评分,而对学生活动评价的等第正好与之结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教师的评价制度可以灵活多变。例如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后主动发言的同学,我最高评可为5分并记录在册,课后由这位发言同学给本组成员评分,分值从“0—4”分浮动,誊分在册。对于课堂上的辩论、小品表演等,可由教师和事先选出的学生组成评委给参与的同学评分,当然这些“分数”都属附加分。有些学生活动是全体学生都应参加的,这类活动的分数是学生的基础分,例如收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料、寻访中国名胜古迹、寻找最佳组合等收集、小调查实践活动。这是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的,是以课外实践组形式组织的,一段时间活动后每组交一份书面活动资料。由教师和每位组长评分,课代表算出均分记录在册,这成绩代表了一组学生得到的活动分数。组长可根据小组实际活动过程的情况,对本组组员进行减分(事先向教师说明原委)。对于学生活动结果的评析,我也充分做到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评分。对于在实践活动中特别优秀的活动报告,教师可在课堂上予以表扬,请学生上台交流示范或请其谈出活动成功秘诀,教师在其活动成绩上相应加分,作为奖励。一学期累积下来,每位学生的活动成绩分数就有了,再把分数换成等第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思品课上活动的结果,老师也可避免在期末凭印象在这一栏中打等第,甚至空白的现象。当然,也
五、关于新教材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成效
新教材的活动化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的活动。采用这种活动化教学,既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也是思想品德新教材所倡导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四年多来,教师发现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体验能力明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了,初步实现了把学习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每学期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运用活动化教学后学生对政治课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在提高,从以前不喜欢上政治课人数大约40%下降到新教材的20%左右。在与部分学生座谈中,学生表示现在有了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的权力,部分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任课教师的成就感也在增加,觉得越教越有“劲”。更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组织学生活动开展活动化教学,恰当地调动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借助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还进一步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等。
六、关于新教材学生活动的建议
对于各年级段的活动内容安排上,我认为还要更仔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如九年级学生面临的是升学考,学生所关注的是中考考试科目成绩,平时在这些学科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思品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有时还有来自家长的阻力。所以在升学考试制度还存在的情况下,我认为九年级的学生活动应以课堂活动为主,设计一些高质量的思考辩论话题,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发挥“导”的艺术,引导学生议论甚至争论,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八年级学段上可多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八年级,不但课时有保证,而且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也强,学生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也往往是最佳的。当然以上只是本人的拙见,就新教材的实践活动而言,新教材没有给我们一个具体的系统操作程序,但是给了我们一个改造、挖掘、探索的教学机会,给了我们一个“走进新课堂”的时机。要找出合适的操作版本和程序,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寻找。诚如教育家
参考文献:
1、《积极学习的101种有效策略》华东师大
2、《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理论与操作》主编:许惠英
3、《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活动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