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宋娟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04-18

语文作业有效性

             宋娟娟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语文学科作业应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布置倾听与写作结合作业,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了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课外作业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思辩、提高写作能力。内容可以是倾听父母的教诲;倾听电视新闻内容,倾听中央电台的《生活》、《讲述》等栏目内容。当然,还得要求学生写下倾听后的感受、体会,否则,倾听作业就无从检查了。

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对生活有感受。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中,我设计了倾听烦恼,解开心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倾听中思考: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在诉说自己烦恼的同时,也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课后,几乎有一大半的同学自发了写下了心中的感言,同学关系在倾听中变得越来越融洽,倾听真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而且,倾听是需要定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无疑是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通过语文的学习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布置诵读作业,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初中生处于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有很大的记忆空间,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积累些可以作为终身发展支柱的人类文明精华,多储存些养料,是很大的智力浪费。在初一、初二年级,有计划地安排背诵作业,一方面适应中考需要,减轻初三背诵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很多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布置课外朗读作业,如诵读文言古文,优美散文等等。诵读也包括阅读课外文学名著,这些都是隐性的作业,往往我们只注重书面作业检查,却疏忽了对阅读作业的检查。因此,我认为在布置完阅读作业后,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量,在活动中感受文学创作带给我们的魅力

三、布置说写结合的作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说写结合式作业能把语文的说写能力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以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为例,教师可以把课后题目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分组探讨,参与讨论的学生每人发言,把看法和感悟集中记录在一位学生作业本上,呈交给教师批阅。这样的作业是集体智慧结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得到训练,反映在作业本上,则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培养概括、归纳语句的能力;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通过讨论交流开拓视野,知识在碰撞中产生火花,疑惑在探索中得以解决,课堂气氛也得到改善。

四、布置写作作业,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首先是练字训练,汉字的魅力之一即在于其书写的多样性,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还可以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放松心情,当看到自己的书写越来越美观时,我想那就不仅仅是信心的提升了,更是驱除作业疲劳陶冶心境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写作训练,包括写片段,写日记等形式,往往和听、说等作业相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快慢,不在于作业的多少,而主要还在于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对生活的感悟。

以上语文作业形式在使用时,要注意互相交替,不可长时间拘泥于某一种,且要针对学生兴趣、学习内容灵活运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最终应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有所长进,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习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得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