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徐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22

我的有效教学故事

徐慧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我看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学活动规律,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促进教学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效引导,同时还应最大限度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让学习具有延续性。我在近13年的教学中采撷两朵小花与大家交流。

     翻开初中语文新教材,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些陈旧的课文被删掉,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美文佳作,很多作品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再次走进课堂,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自能阅读,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成了我的新武器。“课堂是学生的”,于是我理直气壮地认为。语文课堂上我总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说,允许他们“异想天开”,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我的课堂似乎是“民主平等”的,是“宽松自由”的。于是每每听到听课老师给我如下评价:你们班学生真能说!你们班的学生真会说!我都把他们视为对我教学的肯定照单全收。因为这不就是我想追求的吗?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二期课改的模式吗?

或许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次听到老师与徐莹听课返回办公室的一次简短对话“今天这节课,学生太好了。”“就是,老师都没用了。”“学生好,还不好?”我心虚地问道。“学生好也有好的上法啊”老师道……是啊,好也有好的上法啊!语文课又不是看电影,拿着问题对号入座就行了。于是在不多久的区级公开课《差不多先生传》的教学环节中我有了这样的“有效展示”。在我开课前的老师们在对本课语言特色品味教学环节中都本着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原则,课堂挺热闹,但学生对胡适先生的讽刺手法感受不深,既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体会更影响了对差不多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削弱了主题的表达。于是我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是设置了如下问题: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表达有什么不同

不久,差不多就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就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学生回答问题有了抓手,课堂上不仅各抒己见,又能在比较中领会作者情感态度。

美国现在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泊在大海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探索这隐藏的八分之七,关键就在老师教学的水平了。倘或这八分之七的得以成功探索,那么现在的教材加之宽松有序课堂,便能达到“色尽味足,味至香够”的佳境了。

同时我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曾经任教的班级中的徐某平时做事丢三落四体形肥硕加上接受能力不强,同学们都觉得他肯定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差。可我发现他语文课上总会很投入。于是简单的题目我总找他回答,一次次的锻炼,一次次地加星,他对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潮。记得一次语文课堂上,当我在《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拓展环节中提出“你以现代人的眼光怎么看待鲁达”这一问题时,他居然掷地有声:鲁达缺少法律意识和经济头脑,杀人是要偿命的!而且杀了人他又捞不到半点好处。我若是鲁达,我先在小种经略相公面前弹劾他,他既是屠户,我就封锁他的供货渠道,当他身无分文,我再放高利贷给他,折磨他,让他神思恍惚。”于是我脱口而出 “徐之晶,你是最棒的”。说句心里话,我当时发自肺腑地高兴,相信每一位语老师都有体会,给学生一份课堂上的话语权利,他将收获多少的自信和快乐啊。正因如此,我积极保护每个孩子对待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因喜欢语文课而喜欢语文而在意语文成绩。

点滴心得,羞于见人,唯愿勤能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