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的有效教学故事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03

我的有效教学故事:《规则的相对性》的教学心得

许倢

中学社会是上海“二期课改”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新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的方式,以专题为学习内容,强调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与价值观的整合。它综合性的课程形态、开放性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并运用既有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的《规则的相对性》这节课,通过“主题案例——思考讨论——形成共识或结论”这一基本过程,较好地落实了学科教学目标。主要的教学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解读主题案例,重组和整合既有知识和经验

案例是中学社会学科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教学内容,对主题案例的解读应该注意由潜入深,注意逻辑性和层次感。在《规则的相对性》这节课中,我的设问环环相扣,有梯度,逻辑缜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到了学生看不到,想不全,想不深的地方。教师的引领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我围绕《生死之“门”》这个案例,精心设计了两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有:当日本队12落后时,场上发生了什么事?“换门”风波中,三方为什么会这样做?日本队、约旦队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在现代足球规则中有没有明文规定?这组问题是对案例的基础性解读,引导学生提取和分析案例的有效信息,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规则不能解决的情况,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角色扮演可以把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角色扮演引起学生思维认识冲突,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让学生来解读事例,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规则的知识已呼之欲出,老师的及时点拨就能水道渠成,比教师指导解读更有效。这样设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锻炼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整体协作能力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外部条件,特定的角色可以使学生有真正的角色认同,有了认同就会产生真实的情感和利益诉求。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在学习合作、学习交往。

第二组问题是围绕“亚足联”展开的,我通过提问:亚足联是如何裁定的?亚足联的理由是什么?亚足联这样裁定公平吗?是否做到绝对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规则执行总有获益和受损一方,并最终达成“规则是相对的”这一共识。

案例中并没有亚足联这个角色,增加这个角色的最初是受书后练习题的启发,《做一做》第1题要求学生收集比赛各方面的评论。课文中约旦队最后矛盾直指裁判,而赛后各方面的评论也把裁判推至风尖浪口上,但书中又没有对裁判的判罚做出评判。所以我想增加亚足联这个角色,一方面让学生阅读收集有关资料,使之对换门风波有个完整了解,另一方面从亚足联的表态上还可总结出规则有关信息:规则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此次判罚对双方而言,机会还是均等的,还是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的。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自己解读分析材料,在老师的适时归纳下,达到了“明理”的目的。不足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叙述、讨论还是较多在宣读材料,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二、          剖析社会现象,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材是学生进行社会课程学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载体。中学社会课程的教学,重视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社会事实,纳入社会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得以迁移、巩固和运用。

这节课教学中,我选用了西班牙教育部门关于学校分配的一则规定,启发学生从规则的合理性、规则的局限性、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对案例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研讨的价值,角度小,可以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可以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不经意的呈现出来。

在学生议论西班牙部分家长钻规则漏洞时,我还可进入一步追问:你是如何看待西班牙部分家长钻规则漏洞行为的?规则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规则无法处理的现象,应该怎么办?规则没有禁止的事情能不能做?从而引导学生懂得我们不能把规则视为所有行动的指南。人类的行动还是应该受到社会基本道德的制约和影响。规则应服从社会基本道德的规范,在规范无法制约的地方,应该服从道德的约束。在规则之外的空间里,我们还要考虑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利益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等。这样讨论会更充分,意义更大。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社会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一,如果这点能点拨出来,那么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就更明确了。

总之,中学社会作为一门新课程,对其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吴以娜

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课堂教学能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人为本。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所以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1、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重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经常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设计上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入前一课学过习题,并引导学生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寻找其中的共同特征。学生很快发现新的内容,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把握了新知识,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3、实际操作,感受数学乐趣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会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位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展示多媒体加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既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思维高涨,又使课堂气氛融合、活跃,学生从中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设障立疑,感受规律

1、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新授后要有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初步的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升华。

2、自置悬念,享受成功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而自设悬念,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爱好。如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出两道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题目,看谁出得有水平,任意叫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共同评价结果。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维持学生高涨学习情绪,善始善终

上课期间,注重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常在教室内往返走动,察看学生的练习情况。有老师的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爱好,因此营造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一直爱学、乐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除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重视变换练习方式,能令学生感到数学课累而不腻,长而不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地将抽象的材料与生动的实际环境联系起来,学而不死,活而不乱,及时发现学生练习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增进了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让枯燥的数学妙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怕数学老师的学生喜欢起你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就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二次根式复习课的教学案例

                        ——-----浅谈课堂有效性

陈爱华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同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每个新学的知识点都懂,后面的习题也会做,但到了一章学完以后,不仅综合性的题不会做,甚至连做过的习题也不会做了.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由于知识遗忘、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而造成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惊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正常现象之说是站不住脚的,由于教材上每节课后面的习题与知识点同步,因此多数题能用本节知识对号入座地解出,所以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之后出了问题。也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整理、归纳、小结和复习知识的能力。整理和复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整个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了一节复习课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归纳,切实理解五个概念,熟练掌握四条性质,正确进行三种运算。

2、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反思、整合、运用、创新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切实理解五个概念:

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 同类两次根式、 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

二、熟练掌握四条性质 ——运算依据

三、正确进行三种运算.

四、三个非负数:

 

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我在教学前布置了任务:为上这一堂复习课作准备。

1、            仔细阅读“二次根式”这一章,整理、归纳、小结其中的概念、性质等知识。

2、            我组织各组长一起备课,指导学生怎样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3、            由组长组织各组员对整理的知识加以讨论、交流。

4、            我组织各组长又一起备课,要求针对整理的知识,选择一些巩固练习。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搞清楚来龙去脉,形成各异、互相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呢?如何对复习课进行创新教学呢?针对这节复习课反思如下:

一、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能力。

1)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3)引导学生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从而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理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采取共同备课、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去,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广泛应用于新的情境,发展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练习。

在学生选择的巩固练习的基础上,由我精心筛选,组织,既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有注重综合性的练习,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整合新旧知识。

三个非负数:实数的偶次幂,实数的绝对值,一个正实数的算术根这一部分的知识是由我整理的,让学生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会贯通。

五、不足

1、              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2、              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尝试让学生来主导这一堂课的教学。

3、              因为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较为陌生,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浅谈化解学生矛盾的有效途径

宋娟娟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现象。由于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比较自私,遇事为自己考虑得多一些,丝毫不肯吃亏。再加上一个班级几十人,学生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矛盾摩擦难免会时有发生。如何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这些偶发事件,对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记得开学初,我们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学生因为一个座位而闹得剑拔弩张,几乎要大打出手。幸亏班干部及时告知,当我赶到班级时,看见小郭正一脸怒气地坐在小张的座位上,问及原因时,小张振振有词地说:“小郭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坐了我的座位,连一声起码的招呼也不打。”小郭却一脸委屈地说:“不就是坐了一下他的座位吗,至于如此大发雷霆嘛。”原来,小郭下课时,看见小张的座位上没有人,便坐在上面和同学聊天,小张回来时,他谈兴正浓,没有及时让开。小张便火冒三丈,冲上去想要强行将他拉开,小郭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也不肯让步。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座位引发的纠纷”。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虽然心中已经有了对事件的基本判断。但是我觉得当时不能过快地轻易下结论,因为矛盾双方正处于激动状态,处于激动状态的人一般都头脑发热,冲动中的他们是不会信服老师的调解,甚至会产生偏激逆反情绪,如果当众与我顶撞起来,局面岂不是更难控制?何况矛盾的本质就是气量和面子问题,特别是面子问题,如果在班级中当众处理,输理的一方岂不是觉得更没面子,甚至会恼羞成怒。因此当务之急是便是让他们冷静下来,于是在现场我没有做出处理,只是让两人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

在办公室里,我先让他们冷静两分钟,然后再让两人依次说说自己的理由。此时两人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再加上有了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俩人便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争先批评对方的不是,强调自己行为的迫不得已,再互相反驳对方的理由。特别是小张,他觉得自己是大队长,又是小郭坐了他的座位,他很有道理。直到他们说完了,完全安静下来,能够听进我的意见了,我才开始调解。

我先对小张说:“你一再强调的要有文明礼貌的确是对的,但是老师觉得,这个矛盾的关键不在于礼貌问题,而是气量问题。”小张不解地看着我,我说:“小张坐你座位时,正好是下课时间,这是一个比较放松随意的休息时间,况且当时你本人也不在教室。你可以回忆一下,平时课间十分钟,你是否也坐过同学的座位,你是否也一定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定要找到座位的主人,得到他的允许后,你才会坐下?假如按照你的逻辑,班级一定乱了套,因为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在休息玩耍时,互相坐在对方的座位上是比较平常的现象,如果小A一定要对小B打招呼,小B一定要向小C说,那多累啊。”小张听到这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小郭面露喜色,他觉得自己一定有道理了。我又对小郭说“其实老师觉得你不是不想让座位,关键是你觉得小张在大庭广众之下太不给你面子了。”小郭得到理解似地一个劲点头,我说:“但是,如果是你,看到自己的座位被别人坐了,而且对方还一副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的样子,你会生气吗?”小郭有些若有所思了,我又说:“你自己知道要面子,觉得小张大呼小叫地叫你让开,你会很生气,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小张也和你一样要面子,觉得你在那么多同学面前不肯把原本属于他的座位让给他,他也会觉得很没面子。”此时看见小郭有些理解了,我又乘热打铁地对两人说:“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彼此已经很生气了,又都不懂得谦让一下,气量大一些,那势必弄得两败俱伤。今天的事表面看来是一个座位问题,但是折射出来的却是你们两人的气度问题。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因为一个座位伤了情谊,失了风度。”听了我的分析,两人都冷静了下来,也表示心服口服,在相互道歉之后,一场风波平息了。

事后,为了给更多同学以启迪,在班级中我谈到了这件纠纷的来龙去脉,请同学们谈了他们的看法,也谈了我的意见。我说它不仅是一个个案,也是一种普遍现象,遇到此类问题时,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一些。通过这种以点带面地处理方式,能够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出现,也能够帮助形成团结友爱、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学生偶发矛盾的有效化解是校园安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如果教师教育得法,将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引发后患。在处理学生纠纷时,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一、处事公平、客观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冲突时非常重要的原则,事物总处于相互联系与变化之中,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总带着一成不变的眼光或个人的主观感受过早的下定论。尤其是当班级中的一名好学生与一名所谓的差生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处理的方式,如果偏袒一方,不仅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学生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之一,他们共同组成了班集体,教师在对待发生矛盾冲突的学生时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论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也不论关系疏密,都应该依据事实按章办事,做到以理服人。

二、冷静处理,尊重学生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尊重学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教师在处理学生间偶发现象的时候,学生正处在火气旺盛之时,如果教师沉不住气,不考虑学生犯错误的动机和自尊心理,而是对学生当众处理,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尊严,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屈人先攻其心,尊重了学生的自尊,会使其心服口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换位思考”、认真反思是化解矛盾的有效良方

“换位思考”是一种解决矛盾纷争的最有效方法,在学生矛盾调处中,可以让学生多做“换位思考”,多从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友谊角度去思考认识。切莫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从”换位思考”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自己言行的盲性和冲动性,更好地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同时,“换位思考”也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冷静、理智、明智的健全人格,有利于在以后成长道路上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也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教益。

总之,合理有效的处理学生矛盾,能够更好地化解安全风险,促进和谐文明校园建设,促进教育教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发展。

 

 

数学教学案例一则

                                    ——浅谈课堂有效性

第一部分:《22.1多边形(1)》初始教案

教学目标:

(1)    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及对角线, 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基本运用。

(2)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思想和方法,提高类比、归纳、转化的能力。

(3)    体验由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体验数学的探索和创新,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探索、归纳及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投影展示奥运会重要场馆水立方,让学生了解水立方的表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拼接而成的。如:

师:以前我们知道的几何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等,我们把这些几何图形我们称为多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多边形(板书课题“22.11)”多边形)

二、新课学习

1)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定义自主归纳出多边形的定义。其中介绍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多边形.

凸多边形:画出任意一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多边形都在直线的同侧,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

凹多边形:多边形ABCD不在CD所在直线的同侧,就不是凸多边形,叫凹多边形.

通过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几个基本概念的类比,自己归纳出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同时引出,三角形不具备的“对角线”的概念。

边:组成多边形的每一条线段

顶点: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

内角:相邻两边所在射线组成的角

对角线: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对角线

【设计意图】 对概念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渗透类比思想。

2)探究活动1:对角线的条数

提问:1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

      2、共有几条对角线?

          3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多边形的对角线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应突出它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由于这种特殊的线段,把多边形分割成了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目的是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

3)探究活动2: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探索五边形的内角和你有几种方法?请和同伴一起交流.

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寻找解答方法,并共同进行归纳总结。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如图1,连结ADAC,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540°。

方法2:如图2,在CD上任取一点O,连结BOAOEO,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4×180°-180°=540°。

方法3:如图3,在五边形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五边形内角和为5×180°-360°=540°。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点O在五边形外,那么教师展示一下,让学生课后思考。从点在五边形的顶点、点在五边形的边上、点在五边形内、点在五边形外这四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归纳,渗透分类思想。

小结:纵观以上各种证明思路,其共同点是通过图形分割,把五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四边形的内角和易求得,这里采用略讲,而着重研究求五边形的内角和,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寻求多种不同的分割方法来求出五边形内角和,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探索。这既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同时渗透“化归”思想。

提问4n边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提问,并完成表。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和a=n-2)×180°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格中一组数据的填写以及问题的回答,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新知运用

1、求十边形的内角和。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160度,请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将这一题的解答留在黑板上)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60度,它是几边形?

4、若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其余所有的内角之和为2750度,则此多边形是几边形?

5)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多边形,它的内角和等于五边形的内角和的2倍,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恰好是从一个顶点所画的对角线的条数的2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为               .

3、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则内角和增加         .

4、有一块长方形纸片,把它剪去一个角后,所成的多边形纸片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在学习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时,我们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来类比得出的,这种通过复习旧知识,比较、得出新知识的方法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也曾出现过。

3、我们在研究、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首先从具体的、特殊的四边形、五边形入手,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把多边形问题通过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这种研究和探索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化归”的思想。

4、其实这些多边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开头的几张照片,还有很多很多例子,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习题22.11

2、补充题:

 (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若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所得的其它所有的内角和为1200度,求这个被少算的内角是多少度?

(3)已知如图,求∠A+B+C+D +E+F的度数.

 

第二部分:《22.1多边形(1)》执教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多边形的相关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验化归思想,归纳方法.

3)体验自主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探索、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通过自主学习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投影展示奥运会重要场馆水立方.

二、新课学习

1)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定义自主归纳出多边形的定义.其中介绍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多边形.

凸多边形:画出任意一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多边形都在直线的同侧,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

凹多边形:多边形ABCD不在CD所在直线的同侧,就不是凸多边形,叫凹多边形.

从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几个基本概念类比类比自己归纳出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同时引出,三角形不具备的“对角线”的概念.

边:组成多边形的每一条线段.

顶点: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

内角:相邻两边所在射线组成的角.

对角线: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对角线.

2)探究活动1:对角线的条数

提问:1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

      2、共有几条对角线?

得出: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 n- 3条对角线, 共有条对角线.

3)探究活动2: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请和同伴一起交流.

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和a=n-2)×180°n≥3

4)新知运用

1、求十边形的内角和.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160度,请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60度,它是几边形?

5)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多边形,它的内角和等于五边形的内角和的2倍,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恰好是从一个顶点所画的对角线的条数的2倍,则此多边形是               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其余所有的内角之和为900度,则此多边形是几边形?

4、有一块长方形纸片,把它剪去一个角后,所成的多边形纸片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习题22.11

2、补充题:

 (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若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所得的其它所有的内角和为1200度,求这个被少算的内角是多少度?

(3)已知如图,求∠A+B+C+D +E+F的度数.

 

第三部分:《22.1多边形(1)》新旧教案不同点

 

比较项目

初始教案

执教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及对角线, 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基本运用。

2)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思想和方法,提高类比、归纳、转化的能力。

3)体验由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新,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1)通过类比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多边形的相关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验化归思想,归纳方法.

3)体验自主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对角线的条数

提问:1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

2、共有几条对角线?

3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探究活动二: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探索五边形的内角和你有几种方法?请和同伴一起交流.

4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探究活动一:对角线的条数

提问:1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

2、共有几条对角线?

探究活动二: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请和同伴一起交流.

 

公式探究

教师提问3、探索五边形的内角和你有几种方法?请和同伴一起交流后,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寻找解答方法,并共同进行归纳总结。估计学生可能有的三种方法。

删掉这一环节

新知运用

 

4、若一个多边形除去一个内角,其余所有的内角和为2750度,则此多边形是几边形?

放到了巩固练习中

 

第四部分:《22.1多边形(1)》新旧教案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初稿教案中,教学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来制定的,由于我设定了几个探究活动,而教学中我想体现的数学方法较多,我个人想达到的目标也较多,有些目标的制定显得有些杂乱,甚至牵强。如“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仅因为引入用了水立方就想达到这一目标似乎有点勉强。(2)由于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的几个问题目的性较强,能力目标中经历质疑,猜想,归纳活动中的猜想这一环节没有体现出来,当问题3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提出并解决后,很多同学就已经利用理论推理得到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了,从而没有预想的质疑与猜想的过程。(3)教学目标中谈到了“发展推理能力”这个“推理”到底是指数学的不完全归纳法证明呢,还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概念指向不明确。从这三方面的考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这样更简洁,也更符合本节课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

第一次试讲,定在年级最好的班级八(2)班,为了让学生探索多边型的内角和公式,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的第3个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觉,我原本计划的学生讨论环节根本就没有出现,学生根本就不需讨论就得出了结论。有的甚至直接得到了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后,再把n=5代进去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原本我预想把这个问题当作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一个铺垫,而事实上完全多余。后通过两位导师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设计的问题对于该班学生步子太小。如果在另一个层次较弱的班级上,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对象的不同成了一个败笔。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根据我要上课班级的特点调整了设问的步伐,给学生恰当的思考空间,这样上下来的效果好多了,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公式探究

第一稿的公式探究教学将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不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而第二稿则删掉了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主要按第一种方法探究,而如果有学生想到其他方法,则简单的介绍一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就不作说明,这样改动的原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体验将多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体现化归思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一就足够了,如果太强调分割的方法,为给部分同学,特别是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定的干扰,使他们疲于去理解不同的分割方法,甚至产生混淆,到最后还是不能理解到底用哪种,怎么用?

四、练习设计

 第一稿中新知运用第4题放到了巩固练习中,目的是进一步突显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中的多边形的边数与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两个量中已知其一便可求其二的这一重要作用,而这一设计强调了通法,选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一改动更加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五部分:《22.1多边形(1)》教学反思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教材与教参的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本节课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学习四边形的基础, 公式的运用还充分地体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同时,对今后学习的镶嵌,正多边形和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编者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体现了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二、教法与学情分析

1)关于处理好课堂中的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现在正要求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处理好课堂中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要让学生发展,给学生的问题、思考的空间、问题的难度都要在备课的考虑范围以内,难度不够、空间太小,训练不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考虑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的条件下设计教学过程的提问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不乏开放性。而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次经历让我深感每一节课的设计一定要适合教学的对象——学生,设计的问题和环节难度要适当,空间要适宜。教师如果能深刻理解基础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每一节课做起,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能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

2)注重“突出重点”,忌“面面俱到”

正式教学中,立体设计与公式探究两个环节都进行了改动,其实本节课中可以抓的点很多,能体现的数学方法很多,而我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经常想面面俱到,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但有时反而会因为顾虑的问题太多,造成目的不明确,不能突出重点,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教材,研习大纲,有所侧重,有所删选,注意排除人为的干扰,增强教学目的性,确保重点突出。

3)关于课堂中的应变

两次试讲课中,学生的思维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当我让学生探究n边形的内角和时出现图1中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两次试讲中都没有出现过,而此时如果我借这位同学的错误分割方法想下去的话恰好可以引出另一种分割方法,即点O在多边形内,也可以借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一定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课堂教学会更充实,但在实际教学中当我看到这种方法,第一反应就是他画错了,而没有其它更多的解释,便顺着我计划的思路进行下去了,这样处理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错在哪里,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正确的方法。如果当时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及时的将学生的错误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与载体,这里应该是个不错的环节。老师的应变有时会成为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较强的应变能力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除了需要较强的理论功底作为基础,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的积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里,多读理论书籍,每天坚持进行课后反思,坚持写课后记将成为我的必修课。

4)重视每一个细节

不论是试讲还是公开课,蔡老师都会详细的记下每一环节的时间,会记录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是呀,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课堂教学更应该重视每一个细节,大到每个环节的安排,小到教师表达的每一个用词,要做到“滴水不漏”,而这等功力是必须通过每一节日常教学的重视与积累获得的。

三、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本节课从整个流程来看,重点突出,主线清晰,基本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掌握情况良好,同时在让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体会了化归的思想,顺应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但也存在不足,如上面应变能力中提到的这一环节,处理不是很妥当,而正由于这一环节的问题,影响到了最后练习部分的解决。

一节公开课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方面都争取尽善尽美,其实日常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我用心上好每节课,我的学生才会用心学数学,从而喜欢上数学学科,而我才能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日益积累宝贵的财富。

现在正在提倡有效性教学,而我们认真备课的目的不正是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吗?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苏莉娅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由:“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转变的改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年,我同广大同仁一样,积极投身于教改第一线,不断地摸索、实践、分析和总结,有了一些的感悟。下面我就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本人的一孔之见。

  1.有效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随机应变,力争把教材用好。“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者推后。比如说,在上第一课时时,可以不要急着要学生记单词、学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的有趣,再让他们学习新内容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动起自己的小脑筋,使这一课得到良好的效果。9年级的教材中课文只有7篇,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教这7课,学生们一定会觉无趣,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课外的相关内容,可以是相关内容的延续,可以是相关内容的背景补充,可以是作者的介绍。又比如说在新授教学中PRE-READING的环节中就可以围绕课文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QUIZ作为热身活动,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表达新单词,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复习学过的单词,又学会运用现教的单词,而且更加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英语学习充满更大的兴趣去探索。

  2.学习环境英语化。作为英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应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时尤其是新授课应尽量使用英语,创造出和谐、浓厚的英语环境,从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不是只单纯的做听力练习。培养学生看英文报的习惯,背诵其中的好句,佳作,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英语熏陶,诱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3.分层要求,兼顾全体学生。新课程提倡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学生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和有效的。我班有6名学生属于年级极差生,同样的学习要求对他们而言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对于这6名学生,我采取了放低要求,内容不变的政策。他们的默写可以是自行先写好中文后自默写(其他学生是听要求同步默写),小练习讲评之后的订正,其他同学重做后订正4遍,而他们则先重做,后以重做后计成绩并订正1遍,过几日同样的练习再做。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要有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读背习惯。学英语离不开单词的运用、词组的搭配及句型的操练。读背结合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英语教学家胡春洞指出:“大量背诵是通往真实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成绩差,往往是不肯花时间读背单词、词组和句型。因此,每次授课后,我总是会布置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主要词句和段落,让他们养成每天朗读和背诵英语的习惯,通过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及默写、抽背等形式检查他们的读背情况。

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为高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还经常性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如词汇的记忆:利用字母发音规律拼写单词,通过上下文猜意、利用词根或词缀和对同类的词汇进行分类,联想记忆法,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记忆词组和句子等。又如:对一些易混淆的语法点,则教会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法,列图表帮助记忆等。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后,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自然也就会逐渐由被动学习转变到比较主动的学习,从而真正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5.及时总结,鼓励质疑。每节课,留5分钟,鼓励学生对当堂课或是当天的练习自己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间,课后及时质疑,并将有代表性的疑问带入下一节课,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同时学生的疑问对我自己教学中的盲点也给予了及时反馈,一举两得。

 教师只有关注课堂实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指正,共勉。

 

拓展课的有效选题和有效教学开展

戴芬

之所以想到“学说上海话”这个拓展课题,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学生对于上海话普遍是哑巴——会听不会说,即使会说,也是不伦不类的口音,一些方言特色浓郁的词语,更是不解其意。

二是由于现在的孩子没有弄堂生活经历,直观上缺乏了解,感情上更难体验到弄堂生活背后的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

基于上述两点,在拓展课选题时,我很快想到了这一课题。想借此机会,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孩子,多了解这个城市独特的语言;更想让他们能通过对语言的了解,从而了解上海城市文化、人文特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我先带着学生从回忆熟悉的上海童谣入手。这些孩子,很多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哼着童谣带大的,所以“炒好黄豆翻跟斗”、“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蒲桃四斤壳”……这些童谣深埋在记忆深处,一旦重新唱起,倒也很能勾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慨。

接下来的课时,我主要是带着学生一起“从上海方言中常用词语看上海人”,“从上海方言中独特的洋泾浜话中看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比如捣糨糊——不懂装懂是捣糨糊,懂装不懂是捣彩色糨糊,而难得糊涂是正宗的捣糨糊;轧闹猛——上海人喜好轧闹猛可能是以前物资紧缺紧俏商品都要排队的后遗症;周立波讲的“朋友,侬是模子”是赞许你办事行、厉害,但是“打桩模子”就不怎么样了,这个人是个“大模子”就更与办事能力无关了。“不要太。。。喔”,“伊格人门槛勿要太精哦”,到底是精还是不精,赞你、损你,都还拐个弯和你“搞脑子”。学生终于知道,原来门槛精是中西混搭—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mongky+精;了解了上海寸土寸金,所以有“螺狮壳里做道场”这样具有迷你色彩的语言特色……

从选题到教学开展,意在让学生从方言特色中去窥探上海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从方言中更多地了解城市文化,才能更贴近这座城市。而实际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对城市文化有了浓郁的探究兴趣。

感受英美文化,学好英语不怕

                            -----我的有效教学浅谈

                                               朱旦琼

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英语,更加感受到英语的用途,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例如,每节课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读与说的练习。经常让学生学唱一些英文歌曲。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适当引入英语文化知识也是相当重要与必要的。因此,我经常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异。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牛津6A教材中“cousin”一词意指亲属关系中与自己同辈的称谓。父亲一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同胞兄弟的孩子)()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同胞姐妹的孩子);母亲一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兄弟的孩子)()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姐妹的孩子)。英语中一个词“cousin”能够指称众多的成员,这表明某社会成员与这些分布在不同亲属地位中的同辈人都保持着相同关系,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都一样。而汉语中对众多亲属成员使用众多称谓,说明了某社会成员是与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关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父系的姑表关系要比母系的姨表关系更加亲近。因此,汉语中不同亲属成员是用不同称谓是其社会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学生通过外语学习,能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模式,日常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消除跨文化的冲突,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的素养。例如,英美不熟悉的人初次相见习惯用“How do you do?”互相问候,与熟人相见则用“How are you?”“Hello!”“Hi!”问候;而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见面时常说:你去哪儿了?”“你往哪儿去?”“吃过饭了吗?”等来问候,从而导致中国学生常用“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supper?”来问候英美人,造成误解。英美人觉得不礼貌,或有触及隐私或忌讳之嫌,而中国学生却习以为常,如用 “How old are you?”“What is your monthly pay?”“Where have you been? ”“Where do you plan to spend your holidays? ”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here?”来问讯英美人,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击。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因此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会引起许多误解,难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例如a white lie, black sheep, a green hand 等等。这些色彩的含义和中文有明显的区别。我鼓励学生查找网络,找更多的表示色彩的俗语或惯用语。学生也觉得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又如,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而英美推崇个人主义。在中国,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英美则相反,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的权利。当听到别人的赞扬甚至是恭维时,从不掩饰自己欢快的心情,说一句“Thank you”来欣然接受。在中国,由于中国长期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视谦虚为美德,推崇集体的价值,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我炫耀。当中国人听到赞扬时,通常是采取自谦、自贬的态度,说些做得不好你比我强多了过奖之类的话。在教学中,我在不断渗透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文化背景。

 

作为英语教师,教授的不单是英语知识,更是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眼界。因此,    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化知识和交际规则。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以及体现一定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等。交际规则包括介绍、称呼、打招呼、邀请与应答、遗憾与同情、询问、感谢和应答、道歉与应答、告别、恭维与赞扬、打电话、购物、约会、看病、建议等等。此外,学生还要学习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手势、身体姿势、服饰、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在日常教学中,偶尔加入一些谚语等,对学生而言将会受益匪浅,如No pain, no gain. Rome isn’t built in a day. 等等。

 

总之, 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已充分地认识到英语文化与英语教学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化,体验真实场景。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谈,希望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的有效教学故事

美术徐瑞蓉

这学期我上了六、七年级的科技幻想画美术课后,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想象能力太有创意了,发散性思维太丰富了,科幻画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在画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想法很怪异,有的表现的是战争题材,有的是表现未来建筑,有的表现的是海洋世界,反正什么样的题材都有。为了引导学生创作出真正的具有科技内涵的科幻画,为了提高学生科幻画创作能力,在课堂上我收集了历年来科技幻想画作品做成演讲稿幻灯片,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什么是科幻画,然后我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先思考一下:“我们要用科技手段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我们开始画草稿。

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人发挥了创作才华,画出的草稿千奇百怪的想法,真的会让你忍俊不禁。

徐燕冰同学的科幻画“伸缩风扇”是为了解决吃很烫的食物时,神奇的筷子会伸出一对风扇,食物马上会清凉可口。

蔡燕菁同学创作的“会飞的书包”,是为了解决学生上学可以空手到校,学生只要控制遥控器,书包就会到指定的地点。

六年级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更是奇想天开。画的“天气遥控器”,只要你把遥控器一开,天气就会起变化。还有的同学画的“神奇的飞行器”,造型新颖,功能特别多,它可以在天上飞行,可以在地面上开,又可以钻到地底下救人,还可以潜入水底穿行,这简直太神奇了。

纵观学生的科幻画创作,有的是符合要求的,有的不太符合要求。例如“会飞的书包”、“天气遥控器”等题材有点离奇,不太现实,那是空想。因为科幻画是用美术形象反映未来科技,是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美好的幻想,不是神话传说,更不是梦想。

所以在第二节美术课时,我专门对有些作业进行了点评,并且,怎样进行创作具有科技含量又有青少年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美好的幻想画。通过这次修改,同学们的科幻画有了较大的改观,并且,出现了一大批比较好的科幻画。例如有“未来的空中城市”、“神奇的飞行器”、“家庭机器人保姆”等作品。这些习作通过加工和提炼参加了区级的科幻画比赛。

 

科幻画创作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评价学生创新价值的具体表现。尽管有的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的激情还是应该肯定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欣赏每一位学生

 孙琦

英语学习的世界很精彩,充实着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我常常把自己刚学到的一些我称之为“经典”的英语名言警句或歌曲等带入课堂,因为我相信感动我的东西也一定能感动学生。说不定哪一句话,哪一首歌就成为学生一生开始喜欢英语的理由。

记得教06届学生时,有一个叫小徐的男生,平时不声不响,安静内向。可在有一节诗歌写作课后,创作了一篇很成功的英语小诗,让我爱不释手,我反复品读,字词运用恰当贴切,情感表达真实到位,不禁让我很惊讶。因为平时小徐的英语成绩平平,真没想到写诗歌的感觉如此到位。我在随后的课堂上朗读了他的诗歌,全班同学欣赏完后也不禁向他投去羡慕钦佩的目光,随后报以热烈掌声。我也一时兴起就给了小徐英语诗人English Poet的称号,鼓励他多多创作,用简单的英语诗歌的形式发表心中的想法。其实当时只是出于一种鼓励,心想时值初三,学生也不会有时间去写额外的作业。可是事隔一周以后,小徐真的很腼腆地递上了另一首诗歌,要求我帮他看看。他写的就是初三学生每天面对沉重学习压力的无奈心情,同样是一首好诗,稍稍有几处语法错误,我帮他认真修改,并建议他投稿。我发现他虽然内向却一个内心丰富细腻的男孩,否则不会写出这样的好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仍积极创作,但随着中考的临近,因为忙于复习,他不太再有诗歌让我帮他修改了。但在毕业后的E-mail交流中他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Vickie老师,我原本不喜欢英语的,因为背单词背课文太枯燥了,但是喜欢你的英语课,你总会给我们几句很美的句子,让我课后总有细细品味的东西,自从您那次把我封为英语诗人后,我信心倍增,非常想学好英语,想写更多的诗歌,谢谢您!”

读完他的信,我陷入了沉思,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带来的效果,而是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我一贯喜欢英语诗歌,喜欢歌曲和电影。因此在课堂内总会提到一些经典名句或插播一段视频学唱一首歌曲。想不到,这个无心之举,在小徐的心里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相信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我们不能吝啬欣赏和鼓励,尤其是那些成绩平平,没有出众表现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被欣赏。

 

 

让体验成为教学手段

陈旭栋

《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地理中重要而难上的一节。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个区域的学习向来是七年级地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很有特色的一节内容;说它难上,因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去过黄土高原的不多,对黄土高原一些典型的特点,如: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等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如果一味的要求他们记住这些特征,恐怕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敢肯定,只要下课铃声一响,我一踏出教室的门,他们立马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所以,如何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我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对某些事物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些事物给了我们强烈的刺激。如果我能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来撞击他们的心灵,那是不是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呢?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走进了教室。。。。。。

 

在讲到“土层深厚”这个特点时,我特地画了个对比图:黄土高原土层厚度与我们的教学楼相比较。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趣,因为他们发现我画的教学楼看上去非常的“矮小”,一点都不像平时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楼,有的同学还在质疑我是不是画错了。看到他们惊异的表情,我暗自庆幸。于是我索性让他们来算一算。

“黄土高原的土层一般厚度为5080,如果我们的教学大楼一层是4,那相当于多少层教学楼呢?”

20楼”学生脱口而出,但说出口的学生显然不那么自信,因为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诧异,于是,我又接着问:“黄土高原土层最深厚的地方可达160,又相当于几层教学大楼呢?”

40楼”这下有很多人报出了答案。

“那我站在下面看,脖子要伸的很长了。”

“我的帽子都要掉了。”

“我家住22楼,那么深的黄土可以把我们家都埋了。”

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提了提嗓子问道:“你们说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不深呢?”

“深——”这一次的回答整齐而又响亮。

有了这次的经验之后,我也更来劲了。在后面的教学中同样运用这样的方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0000平方千米,上海的陆地面积是6340平方公里,相当于几个上海市的面积呢?”

这下整个班级都沸腾起来,草稿纸、计算器,笔算、心算,一番热闹的景象。

70个!”

“哇——”全班一片惊讶声。

“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2.7%,而黄土高原的总面积是630000平方千米,而我们学校的足球场大约是2500平方米,按这个比例来算,相当于多大面积呢?”

60平方米!”又有人说出了答案。

“我们学校的一个沙坑是30平方米。”我提示道。

2个沙坑”学生的反映也很快。

“按照这个比例来算的话,我们人站在黄土高原上,就相当于一只蚂蚁站在我们的足球场上一样”我又做了进一步提示。

“那森林不就看都看不见吗?”学生说道。

2个沙坑大小的森林,找都找不到。”

“怪不的一眼看去全都是黄土。”

“这森林也太少了吧。”

。。。。。。

学生中又一次喧哗起来,看着他们各抒己见的情景,我心里很是高兴。

40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当我说完下课,走出教室门的那一瞬间,我的耳边隐约传来这样的声音“下次我要跟我爸说,要他带我去黄土高原,我要亲眼看看。。。。。。”

我心中暗喜,也许,这将成为他们茶前饭后议论的话题吧。

 

地理中有一些东西比较抽象,学生光听老师讲,不会有太深的印象。有时候拿一些他们熟悉的东西来对比一下,他们会觉得更容易想象,对知识点也更容易记住。所以,我很提倡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这种“体验教学”。把知识点生活化,既让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又在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不正是老师和学生都向往的学习方式吗?

 

 

优选课程资源,深化有效教学

王轶康

我觉得如今的学生对一些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所以如何进行优选课程资源,深化有效教学是很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认真备课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因此优选课程资源备好每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同时,我还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的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堂效应。

另外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活化知识教学。如果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我觉得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我要力自己在示范时能给学生一种感染,让他们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再采用提问式教学,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在某些动作技巧的教学中,把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或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还有就是在课堂中多采用小型竞赛的形式。初中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中改进。

                                  

 

重视提问  促进思考

 

提问,除了教师问学生外,还包括学生问教师。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岳阳楼记》的总结课上,当我结束讲解,自认为分析已经很到位时,没想到有学生提问 “范仲淹为什么会欣然应允写下此文呢?”

学生的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颇有深度。由于下课时间已到,我便让学生回去认真考虑,明天上课再议。下课后,我不敢怠慢,赶快查资料。

第二节课,我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受友人之托,总不该推辞吧,我们都知道,当时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情绪是非常低落的,而当时范仲淹也被贬谪,应朋友之请,应该欣然应允吧。”一位同学发言,口气颇自信。

我避开话头,领着学生翻译ppt上的文言文: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京师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抵书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了而乐’,其意盖在此矣。”

 “噢,这是作者对滕子京的劝勉,不要因屡遭打击、仕途失意而颓唐,而要做到先天下,后小我。”学生们恍然大悟。

把握这一时机,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又继续在ppt上出示了下面一段内容: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中进士,经范仲淹举荐,召试学士院。西夏犯境时,朝廷委派滕子京知经州加强防务。因为他功绩卓著,治边有方,经范仲淹一再举荐,升为天章搁待制,节度边陲重镇庆州。可不久,却遭到诬陷,被贬为虢州知州,又改知岳州。正在这时,范仲淹应他的请求,为重修岳阳楼写记。”

“作者的目的是要用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劝勉友人,从迁客骚人登斯楼的不同感受入手,把迁客骚人的或喜或悲同古仁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相对照,开掘、生发而立意深邃、高远,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对岳阳楼的叙写同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所以,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与滕子京的特殊友情而写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对人才的珍惜、爱护。”

至此,写作的意图,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对于课文的学习,通过学生驳问,触及到教材的深层次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教学相长,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思考是提问的前提,提问是思考的外观,两者合一,就可以筑起了一座座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桥梁。

 

 

依托学生的回答 恰当为教学服务

黄旭萍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空间,思维空前活跃,个性愈发张扬,使得教师对课堂学习活动的预设性大大减弱,随机性和偶然性急剧增强。这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应变能力和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依托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评价为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可以研究的一个方面。

怎样解决当前评价中的问题,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借老师的一堂《公共设施让生活更美好》中的提问、回答以及评价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把握好激励与赏识的主导性

古希蜡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对于点燃这个“火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课堂评价中处在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评价要能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课上,当学生回答了小区公共设施的变化后,老师只是说了“嗯,好的”,然后,就开始让第三小组开始展示学校的公共设施情况,这个学生也就自行坐下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发言非常好,讲得比较全面,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老师可以说“你的观察非常细致,看到了社区设施的细小的变化,那你们看到了学校公共设施的变化吗?”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赞赏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自然地衔接到了下一环节。

二、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堂终归是学生的,课堂提问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不应该都是教师一手包办。“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师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释放了评价的空间,也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当老师提问“你感受到上海的变化了吗?”学生讲述了越江的变化,然后钱老师就简短地作了评价,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我们教师能这样说“他讲述了越江的变化,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回答,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都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有时是对他人意见的认可,有时是对别人举例的补充和更正。由于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解读同学的意见过程中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意见得到及时补充调整而趋于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在“倾听、解读、交流”这一动态中向更深层次推进。在评价中教师适当地“让权”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来,把师评、生评、自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把握评价的时机

课堂提问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适时的评价,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中,在当学生答对问题时,钱教师没有能及时发现并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瞬时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对于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你怎么看?”时,讲到了三个不同的方面,思路比较开阔,但老师没有进行点评。如果老师说“多好呀,开拓思路就会有提高,这就是收获。”“说得真好,正是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这样的评价,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然而,有时当学生的发言不正确,或不完善,或一时答不上来时,就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合理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瞬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瞬时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得到保护。通过延时评价,在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机会。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把握评价的过程性。

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提问的目的。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不应停留在重复、更正层次,停留于学生的回答结果,而应及时引领,巧妙提升,使学生实现更大的发展。本课中,在世博会方案设计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了下去。在下节课交流时,建议钱教师先选择了一份并不完善的设计方案,恰恰因为学生这不完善的探索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其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评价重点放在探索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上,并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思路,沟通联系,使其自主实现方法的优化;最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方案进行提炼,使学生从零散感性的认识得到提升,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五、把握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善于运用真诚亲切、幽默风趣的课堂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如沫春风,会使课堂显得生机勃勃。然而,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言语,而是更多地通过无声的语言来传达教师的评价信息。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摩都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激励。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明确、更有力,还能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