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宋娟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22

              激活思维的“火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沪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八单元第34课。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一单元收录的六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本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这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鉴于此,在教学中,我决定以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勾画有关人物语言、神情等描写的句子,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在教学已近尾声时,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有学生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有学生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有学生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是她——方迪,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回答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点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在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   

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我想:“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田林三中     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