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用“生命”彰显民族精神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9-03

 

用“生命”彰显民族精神

——从汶川地震看两纲教育的深刻内涵

512下午1228分,川有巨灾,国有大殇。一场8级特大的汶川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一时间,山崩地裂,江河改道。百万人的美好家园瞬间夷为平地,一片瓦砾;数万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香消玉陨,化为虚无。巨大灾难浸润着亿万人悲痛的泪水,而灾难的考验却把我们民族的精神极大地提升,废墟中闪耀的人性光芒像阳光照亮天地,灾难中传递的人间大爱铸就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拯救生命,是这次抗震救灾回荡在我们耳边最强的声音。党中央决定,抢救被困群众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为了拯救生命,十多万人民军队奔赴灾区,在废墟和瓦砾堆中日夜搜寻,把生的希望还给幸存者。为了抢救生命,数以十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志愿人员在余震不断的城镇乡村往来奔走,为灾区人民撑起生命的蓝天。从士兵到将军,从手指到最高端的设备,为了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为了生命,不惜代价,拼命坚持。个体的生命跃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埋在瓦砾下并不是在一线为国奋战的“大兵瑞恩”,他或她也许只是一个碌碌无为,对社会少有贡献的平凡人。然而在生死关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拥有了与政要显贵、科学大家同等的生命价值。生命得到尊重,人民得到尊重,“以君子待之则为君子”每个人因而成了无私无畏的勇士。在今天的汶川,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高扬起了生命的旗帜,彰显出新的民族精神。

汶川地震,是生命的灾难。与灾难抗争,演绎出的是生命的礼赞,国家的礼赞,民族的礼赞。

在北川,在地震发生十个小时后,一个满脸是血的小男孩被武警官兵从废墟里救出,一位战士把他骨折的左臂用木板夹住时,小男孩痛得哇哇直叫,然而,当武警官兵把他放到一块蓝色的木板上,准备转移的时候,一幕让世界动容的场景出现了。年幼的男孩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向战士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记者抓拍了这个宝贵的镜头,照片取名为“生命的敬礼”。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展示生命的光彩夺目,璀璨晶莹?这就是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柔弱迸发出勇敢,平凡升华为伟大,她们用生命的延续诠释了生命的高贵。个体的生命是脆弱,但在大难临头时,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别人生命的人是格外让人景仰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就是如此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拱成一座肉身屋顶,保护了四个学生的。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用血肉之躯挡住钢筋水泥的。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两纲”教育的内涵。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生死抉择的刹那间,他们义无反顾地以牺牲自己换来别人生存,这是何等地感天动地。

那位警察妈妈蒋小娟,扔下自己六个月大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撩起衣服,把乳头轮流塞进四个灾区婴儿的嘴里,用母亲的温柔体贴慰抚那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绵阳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黄琼,3天内接到7位亲人遇难的消息,她强忍悲痛,坚守医院看护伤员,直到15日晚,才躺到床上大哭一场。河北冀州市职工医院的医生焦静和他老伴吴殿华都已年过古稀,当老人从电视里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当即自费坐车到了德阳第二人民医院参加医疗救援,连续六天不下火线,共救治伤员110多名。成都武警某部200人的突击队,在参谋长王毅的带领下徒步前进。山在摇,地在动,山体坍塌,落石飞滚,桥梁断裂,道路损毁,这支曾经创造过世界军事上急行军奇迹的部队,再次依靠双腿与恶劣的天气与地理相较量,与死神相搏斗,用22个小时不间断的强行军征服了90公里的艰难险阻,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的救援部队,给与世隔绝30多小时的汶川带来生命的希望。为了抢救生命,我们看到十三万人民子弟兵、数十万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治医护人员和数不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战斗在受灾的每一个乡镇。他们奋不顾身地穿行在废墟中,过度劳累、容颜憔悴的脸酣睡在乱石堆上。他们冒死救人,以身相许,以命换命。为了高贵的生命,我们听到:“请采我400毫升血。”“我来帮助你。”“不要怕,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因为你们有十三亿亲人。”

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或场景,使我们心灵最软弱的地方不堪冲击,使我们灵魂最隐秘的角落得到荡涤。灾难中的日日夜夜,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把炎黄子孙中的悲悯情怀,守望相助,善心爱意,本能地释放出来,展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内在基因。在生死救援的瓦砾堆上,无数平常人用勇敢、爱心、建议、坚守、自强、真诚书写出中华民族在大灾难中的心灵史,至高至大的“个人”精神凝集成了伟大的民魂族。

在生命的召唤下,政治口号没有了。过去曾高不可测的政治,一下子离人们很近。党中央在第一时间作出抗灾部署,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震后两小时到达地震一线现场指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民政部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地震发生后13分钟解放军全军启动应急机制,各兵种部队火速集结,各路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方位全天候连续报道,我国第一次让信息公开化,国家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三天哀悼日,下半旗志哀。亿万人民在同一时刻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默哀与思考同在,悲痛与力量同生。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第一”在抗震救灾中涌现?是责任。国家的最高责任就是呵护每一个生命,就是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安全和尊严,就是使每个公民生活更幸福。当国家真正履行着对公民的责任之时,每个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就会以自己的尊严去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就会无私无畏,乐于奉献。救灾中,从国家领导人、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医疗工作者、救灾志愿者,一直到自救群众和捐款献血的亿万民众,所有的思想行动中都饱含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自觉性。高扬的生命旗帜,彰显出新的民族精神。慈善与爱心把亿万民众调动起来,团结奋斗;责任与忠诚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众志成城。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一次新的提升。

抗震救灾还在进行,“两纲教育”还在推进。但是对生命的尊重值得我们感念和深思。相信,一幅幅动容的画面会成为我们民族永不消逝的集体记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会激发我们探求两纲教育更深的内涵。我们应该从灾难中去挖掘出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抗击汶川大地震彰显出来的精神融入民族的血脉,永不淡忘;让世人看到一个巨大的越来越清晰的身影——“大写的中国人”。

 

田林三中  向滢

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