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心理与健康2017年第1期

发布人: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12-14

 

心理与健康

 

2017年第1

 

田林网块资料协作组

 

目录:

 

1、当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

 

2、心理课上巧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青春也可以向着阳光

 

4、“你真棒”背后的考量

 

5、初中生拒学行为现状、原因及对策

 

6、爱让她走出阴霾

 

7、欣赏式探询在青少年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8、本真课堂最芬芳——浙江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参赛反思  

 

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金昌

 

【概要】

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破烂”,在小孩子眼里可能都是晶莹的“钻石”。 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小孩们却都觉得,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以至于成人就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异常陌生”。“儿童视角”的缺席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教师或者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野代替儿童的视野之时,教育显得“别扭、拧巴”。

教师或家长的责任就在于从“儿童视角”出发,真正发现孩子的“沟沟壑壑”,并以此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意识到孩子犯了错且付诸行动的时候,学习也是在发生的,这是孩子的成长方式,通过课堂中集深度参与、智力激荡、想象力与可能性拓展于一体的方式,将“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得到呵护、唤醒和打开。

 

【关键词】  “成人视角”   “儿童视角”

 

【附原文】

下雪天,成年人往火炉子旁边围,孩子们却往屋外的雪地中跑;大人们怕风寒感冒,孩子们却踩着雪花不亦乐乎;成人脚下踩死一只蚂蚁毫无感觉,孩子却会为一只死亡的蝴蝶黯然神伤。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破烂”,在小孩子眼里可能都是晶莹的“钻石”。少了胳膊的娃娃,缺了帆的航船,每一样东西后面也许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儿童和成人是那样的不一样,以至于成人就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异常陌生”。米在他的绘本《我的错就是大人的错》中说:“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小孩们却都觉得,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

米以简单却有时带着反讽的口吻,叙述出小孩们对大人世界所产生的忧虑、抗议及不信任感。的确,儿童和成人是那样的不一样,“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儿童常常朝着和大人相反的方向愈来愈远。“儿童视角”的缺席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教师或者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野代替儿童的视野之时,教育显得“别扭、拧巴”,孩子们的内心就会布满荆棘、杂草和乱石,从此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歪歪斜斜。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属于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教师或家长的责任就在于从“儿童视角”出发,真正发现孩子的“沟沟壑壑”,并以此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获得2017年美国年度教师荣誉称号的辛妮·查菲,就是一个善于从儿童视角教育孩子的人。她说:“我们就像马戏团里玩杂耍的小丑,各种不同的目标就像一个个球,你试图把所有的球都稳稳接住,但总会有一两个球接不住。你努力去接这个球,又会错过另外一个球。很多教师都有这种‘一事无成’的感觉。”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学生、课堂或者教师。相反,我们必须接受教学中存在的固有的混乱。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中获得教益。”查菲的这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和“必须接受”的态度,就建立在“儿童视角”上。因为她深深知道,“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即便是孩子犯了错且付诸行动的时候,学习也是在发生的,那么我们就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查菲的所有行动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诚如她所在学校的校长泰比提·布朗所说的:“辛妮·查菲的课堂是我见过的所有课堂中集深度参与、智力激荡、想象力与可能性拓展于一体的典范。她将整个世界呈现给学生,以极少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方式开阔他们的思想与心灵。”的确,当“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当成人“迈步”跨入孩子们缤纷多姿的世界时,相应的,成人的原有认知、印象和思维习惯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成人不再从“教化或大人”的需要打量孩子的世界,而是从儿童视角出发,陪孩子放风筝、吹泡泡、找秋叶、玩泥巴……并在这样的活动中,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得到呵护、唤醒和打开。

陶行知先生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成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中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九十多年前的陶行知先生已经洞察到儿童视角的重要性,今日的我们更应和孩子们共在一个“情之流”中,耐心等待儿童成长那豁然开朗的一刻。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6

(责任编辑:宋莹)

 

 

心理课上巧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高达维

 

【概要】

华东师范大学项目组制定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国家标准草案中,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一种个人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它整合了电子课本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数字化学习终端(设施)及连通无缝学习服务(平台),实现课堂展示课堂交互教学活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自主、协助学习和反馈提供有效支撑服务。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成就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指个体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获取新的发展地位和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情绪体验。

电子书包拍照展示功能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表現欲望得到释放,提升情感能力,获得成就感。既能达到课堂展示环节的目的,还让每一位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学生内心也在一次次被展示、被欣赏、被认可中产生莫名的喜悦和满足感,激发兴趣和信心,在对成功的向往中叩响成就感之门。

心理测验是学生最喜欢的心理课课堂环节之一,通过简单答题测试学生即可了解自身的心理特质。电子书包的测评功能在心理测验环节的运用主要是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测验题目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作答,互不干扰,完成后上传至电子书包终端,教师在终端设备上查看答案,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及时反馈,学生便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私人订制的心理测验结果。

 

【关键词】 电子书包;心理课;成就感

 

【附原文】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昔日新生事物“电子书包”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华东师范大学项目组制定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国家标准草案中,将电子书包定义为一种个人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它整合了电子课本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数字化学习终端(设施)及连通无缝学习服务(平台),实现课堂展示课堂交互教学活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自主、协助学习和反馈提供有效支撑服务,这与心理健康教育育课倡导的“互动”不谋而合。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追求成就感(自我实现)定义为个体生存的终极目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成就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指个体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获取新的发展地位和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情绪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成就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推动力。因为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小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时更看重来自外界的认同,更需要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关注、认可和欣赏,若能在心理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助于他们产生继续追求成功的需要,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再次获得成功,最终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基于此,笔者亲身实践,将“电子书包”这一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心育课堂并尝试找到有效的应用策略和方法,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心理体验,提高学习成就感。

一、拍一拍,叩响成就之门

心理课提倡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鼓励其能展示、表达自身观点,激发内心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这就力求教师在心理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电子书包拍照展示功能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表現欲望得到释放,提升情感能力,获得成就感。

受传统教学环境的条件限制,每堂课参与展示的学生成果数量有限,一些学生受想展示又怕出错,怕被笑话,害羞不敢参与等矛盾纠结的情绪影响,导致课堂展示环节效果不佳,学生表现欲望无法释放。此时如果利用电子书包的拍照展示功能,学生选择想展示的区域拍照上传,将想法或策略快速汇总到电子书包终端,教师通过终端有效监控学生的展示情况,将所有素材都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师生共同探讨,这样的互动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满足其渴望表现的内在需求,感受完成任务所产生的成就感。

例如,我在执教“思维导图助记忆”一课时,学生绘制了极有价值的思维导图,却在展示中遇到数量太多和学生觉得作品太丑不敢展示的问题。二次上课时我利用电子书包拍照功能,让学生拍下自己最满意的思维导图部分,也可匿名上传,通过终端汇总分批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师生一起欣赏、点评。既能达到课堂展示环节的目的,还让每一位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习探究,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深入展开奠定良好的开端。经过尝试,学生们逐渐打消思想顾虑,解开思维羁绊,能积极参与课堂展示。学生内心也在一次次被展示、被欣赏、被认可中产生莫名的喜悦和满足感,激发兴趣和信心,在对成功的向往中叩响成就感之门。

二、统一统,采撷成就之石

心理测验是学生最喜欢的心理课课堂环节之一,通过简单答题测试学生即可了解自身的心理特质。但我在日常授课中发现,在心理测验题目展示环节或数据统计上显得不够规范和科学,或学生相互干扰,影响测验的客观性,教师无法及时反馈结果也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反馈奖励机制”的作用下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快乐激素”,如能产生快乐感的多巴胺、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快感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协助人们战胜困难、产生勇气的催产素等。换言之,只有当个体得到反馈,意识到自己达成某种目标,大脑才会增加快乐激素的分泌,让个体感受到满足和成就的喜悦,刺激个体继续坚持一件事。电子书包的测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通过即时统计汇总,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积累学生的成就感。

电子书包的测评功能在心理测验环节的运用主要是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测验题目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作答,互不干扰,完成后上传至电子书包终端,教师在终端设备上查看答案,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及时反馈,学生便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私人订制的心理测验结果。

例如,“记忆小能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记忆方法。我曾尝试采用直接讲解或学生查资料等方式进行,但效果均不佳,学生毫无兴趣。之后,我利用电子书包测评功能设计了相应的测验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记忆测验,完成终端统计数据,形成曲线,学生分析,教师反馈。学生从中成功总结出记忆规律,同时了解了自己记忆方式,课堂教学显得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实现课堂预期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内在成就动机。

又如在“社会是个大家庭”一课中,我设计了趣味《职业倾向测验》,学生独立完成所推送的测验题,即时看到统计结果数据,从中获得了一些对自身生涯规划有意义的建议。而我也能根据统计数据初步了解每个班级整体情况,及时安排下一环节的活动,课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教育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整体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计划,提升教师教学的成就感。

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但凡有成就需求者,喜欢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他们希望得到有任务结果及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电子书包的测评功能能给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及时反思总结,积累内在成就感,激励每位学生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投一投,铺就成就之路

团体动力学理论是设计与实施心理课不可或缺的依据。一节心理课的有效开展取决于团体内聚力、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领导方式与团体生产力、团体目标与成员动机以及团体结构性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小组合作成为心理课中不可缺少的组织教学形式。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也证实,学生对于整个小组获得成功能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团队中使自己的努力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团队获得成功,从而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更强的成就感。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9

(责任编辑:宋莹)

 

青春也可以向着阳光

张松

【概要】

“我”的中考成绩很难进入学校的尖子班,父母动用了一些关系才让“我”进入这个尖子班学习,“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但始终不见成效,这让“我”心理压力剧增,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甚至让“我”怀疑起自己的学习天赋。反观“我”的同桌,每天都在操场上运动,挥洒汗水,平时还有时间追自己喜欢的爱好,成绩却永远名列前茅。这使“我”好奇,找准了时机“我”问起了她,她告诉“我”锻炼后可以休息的更好,学习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她喜欢阳光,尤其是青春岁月,它会让自己充满激情。

同桌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学习“我”再也不会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有时浪费时间抱怨,而是走出教室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周末还会去做志愿者,虽然学习时间少了,但成绩并没有下降,反而一跃到了班上前几名。那年高考还如愿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关键词】 青春;阳光

 

【附原文】

 

以我的中考成绩,是很难分到学校“火箭班”的,还是动用了父母的一些关系,我才如愿进了“火箭班”。“火箭班”是全校的尖子生班,只有3个班,学校非常重视,几乎动用了全校的优势资源,配置了最好的老师。上了“火箭班”,等于离理想中的大学更进了一步。

进人高中后,一切以学习为主,生活特别枯燥。尽管这样努力,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 排在班上中游水平,我把这一切归咎于没有投人更多时间学习。事实上,我无法再投入了时间了,因为我每天一大早起床学习,很晚睡觉,休息时间严重不足。高一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排在班上的前30名。在我所就读的乡镇学校,有两千多名学生。按照我的成绩,上一般的大学问题不大,如果要上重点大学,还需更加努力。

我似乎努力到了极限,再也无法突破,离理想的大学还差了一大截。因为心理压力很大,晚上休息不好,半夜还失眠,精神高度紧张,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以前,每天会一大早起来背新概念英语。有段时间,我竟然不想起床。我知道自己身体在闹情绪,但也没有办法,勤奋重要,天赋也少不了。我发现我的天赋极低,不管怎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

要说天赋极高的同学,非雪梅莫属。雪梅是我的同桌,人长得漂亮,她不是那种埋头苦读的学霸,当我起来背单词的时候,她去操场跑步。在宿舍的窗台,我看到她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奔跑,从黎明到太阳升起,直到满头大汗,她才回到宿舍。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我不会出教室,待在教室里学习。雪梅很积极踊跃,她一直念叨着体育课,又是打球,又是跑步的,还追韩剧动漫。我搞不懂,她学习的时间没有我多,可她的成绩远在我之上,经常排在前几名。

期末考试,总分15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90,其他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我情绪特别低落,开始怀疑我的努力值不值得。每天这样披星戴月,把所有的时间耗进去了,结果却这样。看看雪梅,又成了班上的第一名,让每个埋头苦读的学生羡慕。连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学霸,对她也另眼相看,他似乎永远排在第二。

看着这个分数,我的心情特别复杂。放暑假,我回到家里。 父母不要我出门,叫我待在房间 里看书。我的世界只剩下书,其他的跟我无关,比如做家务、外出干农活。

这天,我看到了雪梅,她竟然出现在邻居家。我跟她打招呼得知,原来邻居是她的亲戚,她特意利用暑假到农村来体验。她戴着草帽,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地里穿梭。她一待就是十来天, 皮肤晒黑了,看不出一点疲惫,而是享受着地里劳作带来的乐趣。我脑子里有个问题憋了很久,很想问她就是关于学习方面,我觉得她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平时喜欢锻炼,节假日还跑到农村,没有那么多时间学习,可她的成绩为什么这么好呢?

那天雪梅刚从地里回来,我找准了一个时机,问起她。她仰起头,看着照射下来的阳光说, 我喜欢锻炼,因为锻炼后我可以休息得更好,学习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喜欢阳光,尤其是青春岁月,它会让我充满激情。

雪梅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我开始总结,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谁都抽得出来,但很多人不愿意那么做。我也不例外,有时,我会利用这个时间抱怨,或者发呆,脑子里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还有可能拿出手机,上QQ,刷微博,浏览网页,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说到锻炼,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保持沉默,不仅费时间还耗体力。待在教室里,淋不到雨,也晒不到太阳,谁愿意出去呢?但我们不知道锻炼后带来的好处——因为身体疲惫,自然会休息得更好,上课时精力才会集中。

接下来的学习,我再也不 坐到室内埋头苦读,而是走了出 来,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周末去 做公益,当志愿者。虽然我的学 习时间少了,但成绩并没有下降, 而是一跃到了班上前几名。

 

                                      摘自:《心理与健康》2017年第7

(责任编辑:韩振)

“你真棒”背后的考量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褚洁

 

【概要】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教师的表扬使学生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但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是激励学生向上的催化剂。因为表扬是把双刃剑,也像生病服药一样,不能乱用,有它关于时间和“剂量”的规则和禁忌等要求。

老师运用了贴切的小故事和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小事例为例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表扬的火候需要自己把握妥当才会恰到好处。

              表扬要及时。

              表扬要具体。

              表扬要求是。

              表扬要因人而异。

 

【关键词】 表扬;教育

 

【附原文】

1、表扬要及时

曾读过一则“金香蕉”的故事:在福克斯波罗公司早期,急需一项关系公司性命攸关的技术改造。天深夜,一位科学家拿了一台确能解决问题的原型机,闯

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看到这个主意非常妙,简直难以置信,就琢磨着怎样给予奖励。他弯下腰把办公桌的大多数抽屉都翻遍了,总算找到了一样东西,于是躬身对那位科学家说:“这个给你! ”他手上拿的竟是一只香蕉,而这是他当时能拿得出的唯一奖酬了。自此以后,香蕉演化成小小的“金香蕉”形别针,作为该公司对科学成就的最高奖赏。

区区一只香蕉,竟然可以作为奖品,而且可以取得神奇的效果,真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从中领悟奖励的学问——表扬要及时。

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希望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学生在做出成绩和贡献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奖赏和家长的肯定,这种肯定和奖赏,越直接越及时,效果就越好。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外界施加于个体身上的强化,这种强化决定了个体今后行为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每当看到同学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教师就应该趁热

打铁,及时给予表扬,一是激励该生继续奋发,二是强化他人认同向学。否则,时间一长,表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就不能起到强化行为、弘扬好班风的作用。

 

2、表扬要具体。

事情不论大小,只要是正向的、具体的、学生身边的,教师及时发现了,表扬了,其积极暗示导向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否 则,指向不明,学生懵懂,教育效果 会大打折扣。表扬孩子还真是一门 艺术,需要教师用心研究,把握好尺度,做到具体、有针对性。如孩 子打扫完卫生后,主动把工具放回 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教师只 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 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如果说:“你自 己把卫生工具收拾得这么整齐,我 真高兴!”下次孩子会更用心做好 这件事。再如期中考试,小强语文 考了40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翻 开这个学生以往的成绩单说:“你 看看,你上次的考试成绩是30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提高了10分, 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成绩优 良也不是什么难事儿!有什么困难 可以直接来找我。”小强被老师叫 来,本以为要挨批评,没想到受到了表扬,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3、表扬要求是。

表扬固然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实施时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功过是非,大小曲直,分析清楚,不夸大,不遮掩,态度诚实,辩证思维,使学生一目了然,知晓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夸大其词'一一“你很聪明”,“你回答得真 棒”。这种“满堂夸”的廉价奖励方式,表面上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把握不好度,就会显得过滥、过多,过分注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让学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阻碍了进步的脚步。

有错不知,有过难纠,这不利于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它告诉了学生什么叫真实。在成长中,学生只有既领悟到表扬的欣喜,又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才能够帮助其不断进步,健康发展。

 

4、表扬要因人而异。

教育中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对于谨小慎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放开手脚,而对于急躁冒进的学生,则要适当加持一下。对于生性怯懦缺乏勇气的学生,要及时给出“你真棒”的鼓励,而对于目空一切傲气冲天的学生,再来赞不绝口,恐怕就会适得其反。

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说,优等生往往经常收到表扬,但每 个孩子都是宝。中等生有长处要 充分挖掘,大力表扬;后进生学习 态度端正了,成绩进步了,要第一 时间给以激励;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也要大力弘扬倡树。

 

                                                    摘自:《心理与健康》2017年第8

(责任编辑:韩振)

初中生拒学行为现状、原因及对策

——基于案例的分析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刘丽秋

【概要】

每逢新学期时,就会有拒学现象出现。本文作者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案例分析,告诉读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及其原因,指导我们要建立友善的亲子关系,顺应和引导孩子阳光成长,并探索有效的策略矫正治疗,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关键词】拒学现象 心理  学校   家庭

 

【附原文】

一、拒学行为及其表现

每年临近开学或中考之际,很多初中学生因为对新环境的未知和对升学的迷茫、彷徨而出现了拒学的现象,有些同学因受到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拒学成为一个必须子以关注和破解的现象。

什么是拒学行为?国外有关研究认为拒学行为是指学生在学校注册期间应当上学,却间歇性不上学的行为,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定义,国内研究则更具体,指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任何拒绝上学或不能在课堂坚持一天并表现出一系列身心症状的心理问题。

拒学行为的表现通常是呈现系列性的:比如,上学期间长时间缺课;不定期缺课(缺某些课或到校缓慢拖延);早上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行为并做出拒学的企图;或者能上学但伴随着极度的害怕以及躯体症状并恳求父母以后不再上学。因此,拒学除了那些实际缺席者外,还包括那些不希望上学却未达到上述目标的学生。

研究发现,大约有5%-8%的青少年群体时不时地表现出拒学行为,但因国内有关拒学行为

但因国内有关拒学行为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多家长、教师对此不大了解。具有该种行为的学生,往往处在很痛苦、焦灼和压抑的状态,却又不知问题何在以及如何解决。本文选取初中预备年级和初三年级出现的拒学个案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学校家庭对拒学现象的重视和思考。

二、初中生拒学的现状

根据笔者咨询的案例来看,最近几年拒学的人数曾上升趋势,在师生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曾上升趋势。每年都会有几位以各种理由短暂或者是长期不能来学校正常读书的学生,其中短暂不能来读书的居多,虽然相比于之前资料里5%-8%的数据比例要低很多,但是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这种现状在不同年级的表现会有一定差别。但主要集中在初中预备年级和初三年级。

1.预备年级的拒学现象出现拒学的学生往往会在刚入学的一两个月之内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短暂性的天、两天的不能来学校。他们在家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意来学校;到学校会出现头疼、胸闷等躯体症状,上课提不起兴致,不愿意和同学交往等。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小张是一位刚入学一个月的男孩,已经有两次不来学校,第一次是妈妈请假的,说孩子身体不舒服,第二次是家里人也不知道孩子没来学校,因为班主任发现孩子没到学校,联系家人,家人寻找后才发现,原来孩子独自到家里的另一处房子去了。经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了解与咨询得知,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想一个人在家自学,没有和同学、老师之间存在矛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后来正常来校读书,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

小李也是一个入学一个月左右的新生,他从人校开始就一直闹情绪,经常哭,不喜欢现在的同学和班主任,觉得无法和同学们相处,觉得同学们不像自己原来的小学同学那么友善;特别羡慕班级里那些很外向开朗的孩子,他们怎么可以和大家都相处的那么好;羡慕隔壁班级的班主任,觉得那个班主任更关爱自己的学生,教学水平更高;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小张每天早晨上学前都会头疼,曾要求妈妈在家休息,但都被拒绝了所以没有出现不来学校的情况。后经过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不仅交到了很多朋友,在初中阶段还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

小于是入学一个多月的男孩,是双胞胎中的弟弟,是一个比较要强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成绩就没有哥哥好。曾在小学时班级发牌气,跑离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特别想重新开始,对自己很有期望,暑期班主任家访时他表示期望自己能考上市重点高中。但是,读到初中后,他的成绩不像哥哥那么靠前,始终是起伏不定。他就经常在家发脾气,并和家长表示不想来学校觉得自己胸口闷,想去看心理医生。在家会经常和妈妈哭闹,对哥哥发脾气、攻击哥哥。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从小在竟争的环境下长大,使他在认知上调整难度大,这需要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学校已经针对他的情况,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老师、家长进行过详细的商讨,帮助这个孩子调整认知、改变行为,顺利适应初中生活。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预备年级的孩子出现拒学情况主要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与以往的学习成绩和环境进行对比,孩子在上学前表现出逃避、哭泣、惊慌、抱怨和自我折磨等行为。在心理方面,拒学学生具有明显的苦闷、烦躁、焦虑等心理特征。在身体方面,拒学学生具有头昏、胸闷、腹痛等症状伴随。

2.初三年级的拒学现象

与预备年级相比,初三孩子出现拒学情况的表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会比较明目张胆的和父母表达自己不想来学校,读不进去书,并且不来学校的时间会明显比其他年级要长很多,有的甚至可以一、两个月不来学校,伴有躯体症状的情况会明显少于其他年级。以下是典型案例:

小强是我记录的第一个初三年级里拒学的孩子。初三第二学期,已经不来学校一周左右了,家长已经没有办法让孩子来读书,并且孩子什么也不和家长交流。我和班主任老师到家里去看孩子情况。从他沉默的态度冷漠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态度的坚决。他主要是因为同学关系有点小矛盾不想到学校读书,想远离那个学生。这个孩子后来一直在家复习直到中考。

小乐,也是初三下学期出现拒学。我和班主任来来到孩子家里,在我和她单独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她想在家自学,不想进学校,觉得在学校学不进去。现在进入复习阶段由于以前底子薄,老师讲的很多内容她都不会,每天都很难过,可是妈妈觉得她在家根本就不看书。在和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始终不太愿意讲话,但是倾听比较认真。我们假设:如果回学校话,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我并把和她交流的结果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最后达成一致,就是这个孩子可以在课上做自己会的考卷,不用跟着老师的进度。第二天,这个孩子也正常回到了课堂,直到毕业。

通过几个案例可以分析出,初三阶段的孩子拒学行为特点主要呈现在:其一,日常中的矛盾,如果在较低年级不至于成为据学的原因,但在初三阶段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其二,孩子现有成绩和未来预期有着较大的差距,引发逃避心理;其三,孩子拒学行为的周期较长。

3.其他各年级出现的拒学现象

其他各年级中,完全不来学校读书的孩子比较少,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居多,并且多数都伴有躯体症状:肌肉紧张、心悸、周期性出现的胃痛、腹痛、头痛或者其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呼吸急促等,这些躯体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他们会出现抗拒行为:这些孩子通常乖乖呆在家里,当要求其上学时会有言语和行为上的反抗。例如:发牢骚哭闹、发牌气,甚至是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通常早上较为严重,表现为拒绝起床;同时在他们的心理症状上:表现出不良适应性的恐惧及过度焦虑,较易出现分离焦虑、广泛性焦虑和社交焦虑、抑郁以及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睡眠问题。

三、拒学行为的原因分析

虽然说各个年级的拒学会有不同表现,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是相类似,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会五个方面。

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敏感、内向、胆小、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敏感、内向、胆小、自尊心比较强的一部分孩子,他们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多疑,容易产生拒学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在养育方式上,父母过于溺爱或者是过分干涉孩子,造成孩子内心脆弱、耐挫力比较差,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要弱一些;在家庭结构上,家庭长期不完整、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孩子,容易出现拒学问题。

在同伴群体方面:在校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缺乏朋友,不受同学欢迎,容易出现拒学问题;受到同学嘲笑与欺凌的一部分孩子,他们会惧怕来学校,也是容易出现拒学问题。

从学校来看,学业有困难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由于无法完成课业,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罚,也是容易出现拒学问题的一类人;学校管理过于严格,或者是老师过于苛刻,学校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等,使孩子排斥学校与老师,也是孩子出现拒学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方面就是社会的问题,比如有关升学、就业压力方面的负面报道和宣传,也对一部分孩子拒学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拒学的本质是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述五个原因中,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是主要成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教育方式,如要求严格、亲子沟通不足、家长过多保护、家庭外的互动不够等,以及单亲家庭等。学校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压力、师生关系和群体关系的恶化等。

四、拒学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中学生拒学行为的矫正,基本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尽早让孩子回到学校,孩子在家滞留的时间越长,回到学校的难度越大。二是取得孩子对矫正的理解和配合,这是心理方面暂时出现的行为现象,不是疾病,无需抵制。三是需要建立一个矫正团队包括专业心理教师、家长、班主任和孩子。

最好的矫正是提前预防和遇到后及时矫正。如何避免学生出现拒学问题,以及出现拒学问题后采用何种对策。结合产生据学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预防和对策两个方面,从家庭、个体、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入手。

1.建立友善的亲子关系

不少拒学的孩子中,50%左右是父亲或者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们要么是在外地工作,要么是婚姻重组后,把孩子放到老人那里,,亲子之间长期缺乏沟通;60%的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平时对孩子比较纵容,对孩子缺乏一定的约束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与孩子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这对于拒学问题来时,可以防患于未然

2.顺应和引导孩子阳光成长

从孩子个体来说,如果孩子是比较胆小内向、适应性弱、爱抱怨、敏感、孤僻、比较自我的这种类型,家长就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大方、大度一些、不要总是计较得失,同时,不要总是指责孩子。这需要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关注,并且身体力行的和孩子去实践,在家长要求孩子做到心胸开阔的同时,自己不能事事斤斤计较。我发现拒学的孩子到初中出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苗头,只不过是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所以,如果家长能从小引导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认知与行为能力,也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拒学的产生。

3.探索有效的策略矫正治疗

对于已经产生拒学的孩子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有效解决呢?我觉得可以从个体咨询、家庭治疗、学校辅助几方面入手。

个体咨询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维度的。一般会先明确孩子焦虑以及拒学行为产生的原因,而后认知重建以帮助孩子辨别不良思维学会理性思考,这时往往需要家长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共同配合,使孩子能够减轻抵触情绪,大家能够共同面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设立合理的学生学业要求。家长也要了解和避免自己的过度保护对儿童拒学行为的影响等等。

学校咨询工作可以建立班级的支持性方案,避免学生返校时遭遇嘲笑;建立学校和家庭间的辅导计划;帮助儿童形成在学校时的正面体验等。

拒学有时及其严重并且难以治愈,很难简单的描述拒绝上学的行为,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个体灵活调节,相应的其对策方法也应因人而异,选择仅对此个体适宜的对策方案。

4.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尽量避免对于拒学等负面信息的大量与夸张的报道,形成一种正面导向与社会輿论,使学生们可以正视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是避免拒学状况日益显著的对策之一。

摘自:《心理辅导》2017年第2

(责任编辑:卢婷芳)

爱让她走出阴霾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孙伟菁

【概要】

老师在文章中介绍了班上一名女生由于突召家庭变故,变得郁郁寡欢,并且迁怒母亲。通过耐心的交流中,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老师的心理辅导下,在大家的关爱中,女孩慢慢接受到集体温暖,体验到成长的愉悦,感受到亲情的炙热,最终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自制力的强者。

 

【关键词】家庭变故  人生挫折  关爱  温暖

【附原文】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班上的这个女孩宛若上苍宠爱的白雪公主: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他们本着富养女儿的原则,每天都专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让她学钢琴、为她请家教。她也是一个文静听话的孩子,举止得体、行为规范,除了因为家长呵护过度造成的动作慢、不自信以外,基本上没什么让我操心的地方。

然而她在初二这关键的一年,上课常常发呆,整日沉默不语,成绩严重下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及时找到家长沟通,她母亲泪水涟涟地告诉我:自己与丈夫分居了、孩子和爸爸住在一起,希望老师多关注她。唉,原来是父母突然出现的情感危机重创了她!尽管我常常与她谈心,鼓励她专心学习、正视挫折,但对整日酗酒的父亲的担忧、对母亲的强烈思念还是令她心神不宁。忧心忡忡的我正欲与她的父母再度交流时,一个噩耗从天而降:孩子的父亲酒后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接下来的一周她没有到校,她母亲告诉我:孩子经受不起这一突然的打击,悲痛欲绝,嘴里只是哭喊着同一句话“带我去找爸爸”,哭累了才睡一会儿,醒来依旧是痛哭。她撕心裂肺的哭喊令家人心痛不已、她无力自拔的现状让母亲无计可施。一周中对她进行了专业的心理疏导,但医生也颇感棘手:失怙对青春期的女生来说堪称最沉重的打击!

经过我和她母亲的不断努力,她终于重返了校园。可她哪有心思读书啊!丧父之痛、以及因知识脱节产生的焦虑笼罩着她。可是,她竟把母亲选作发泄对象。学习上的任何困难,都成为对母亲怒目而视甚至恶语相向的导火索。那段日子,我最怕的就是在早上接到她母亲的电话,那就意味着她和母亲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她又缺课一天。

一个学期后就要进入初三的冲刺阶段了,我已不能寄望时间令她淡忘伤痛。可如此的恶性循环,她怎么步入学习的正轨,她又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我翻阅了一些处理应激障碍的专业心理书籍,清醒地意识到我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但作为和她相处了两年有余的班主任,我深知这个女孩是一个信服老师、热爱班级的积极上进的学生,所以我坚信只要我和家长、任课教师、班级同学形成爱的合力,就定能让她的生活重见七彩阳光。

二、树立正面挫折的信心

那一天,在我的办公室里,如同两个成人般,我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我告诉她,奶奶失去儿子、母亲失去丈夫,她们都很伤心,但她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坚强地活下去;她却放任自己的悲痛,夸大学习中的困难,逃避自己的生活,实在有负众望。这次谈话我不再鼓励、不再安慰、我只要求她做个有责任感的人,自强自立起来。交流中,虽然她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惭愧,可并没有信心改变自己。她目光中的歉疚让我看到了光亮,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困境中崛起、挫折中奋发”的数篇励志美文,推荐她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美文中夹着我的一封短信,信中是我由衷的期盼:希望她既能欣赏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色,也要正视欲哭无泪的残酷现实;希望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无谓的泪水与别人的同情,而是培养自身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乖巧的她接过文章和信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三、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所有任课老师都热情地帮她补习,知识上的查漏补缺、情感上的嘘寒问暖,让心灰意冷的她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把。所幸的是她在校的时间里是极要自尊的、也是很顾及老师和同学感受的,初战告捷,改变计划的第一步顺利达成,随后我又安排她在校上晚自习,我班住宿的6个女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这6个女孩团结互助、蓬勃向上,有四个孩子是名列班级前10名的佼佼者。从此,这几个善解人意的女孩经常与她手牵手共进晚餐,肩并肩探讨题目当她遇到难题时,随时随处都有主动的援助; 当她孤独时,身前身后总充满着欢声笑语。晚自习结束时,她的作业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离开学校时她会轻松地和伙伴们道别。

四、体验进步成长的愉悦

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她无暇关注自己的伤痛,也一点点修复了她学业上的漏洞。课堂上,她分神的次数少了,有一次我竟然看到她怯怯地举起了手。我欣喜地请她发言,她的答案颇有思考深度,令我们拍手叫绝。我抓住这一闪光点,用真诚的赞美激励她,并发短信给她母亲,让妈妈也为她的进步鼓劲加油。厌学并非是因为学习的辛苦、而是源自没有成果的焦虑,获得了认可和成就感的她渐渐拥有了前行的动力和打拼的信心。

一天,我又有了新的惊喜。我从劳动委员的作文《感人的一幕》中读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女孩看到班级纸篓附近有纸屑和垃圾,她默默地一点点捡起、收拾干净。这个女孩就是她。劳动委员写道:原本失去父亲的她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爱,而她一如既往地为集体付出着、奉献着、服务着。我马上让劳动委员在全班朗读了他的作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钦佩的表情让女孩的眼中闪着晶莹的亮光。原本她以为自己是一株不起眼的柔弱的小草,大家的肯定让她经受住了暴风骤雨的考验,并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与韧性。

五、获得挚爱亲情的支撑

在校内努力的同时,我也充分意识到利用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首先我向家长传递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母亲应该从对成绩的关注转移到情感上的呵护上来。做家长的要始终坚定地站在自己孩子背后,要积极肯定孩子、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这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受用。其次,我向家长推荐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书籍,期待家长懂得让孩子走出阴霾,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开阔的胸襟,一种独到的智慧,这一切必须以宽容和耐心为基础,深爱女儿的妈妈与我达成共识,她积极地配合我,不再纠结于分数的高低,不再苛责焦虑的她为女儿点滴的进步和微小的成长由衷地喝彩,母女情感上的隙在慢慢弥合。

进入初三年级的女孩再没有缺过一节课,每天早上我都会看到她心态平和地坐在教室里,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天的学习生活,于是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终于从自怨自艾的狭小圈子里跳了出来,感受到了被关注被需要的快乐,她在我生日时送上一张写满祝福的贺卡,她在母亲节给了妈妈一个深情的吻,在班级里她也很主动很积极地帮助他人。面对我时,女孩的母亲不再流泪,她为女儿崭新的精神面貌感到欣慰和骄傲,对老师和同学们感激不已。这条曾经搁浅的小舟终于又扬帆起航了,纵使前方仍有风浪,仍有沟壑,我相信她不会退缩、不会迷失,因为她已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自制力的强者。

六、案例反思

反思自己辅导的过程,感慨题多。孩子的转变是让人惊喜的,但我的做法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酸甜苦辣皆有营养,经验教训都是收获,不断地总结方可提升与改进。

首先,想让孩子走出阴霾、内心强大坚韧起来,应该帮助她建立自身积极应对的方式。在认知和行为的调整过程中还需重视发掘孩子的内在动力源,引导其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其次,班主任应该提升自己的综合融通能力,努力争取家长、任课老师和班级同伴的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孩子构建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再是,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情境与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及时给予充分的鼓励,来改变其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恢复自信,把目光面向未来。此外,还应通过智慧的沟通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在受挫之后要奋发向上,要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他人、集体的高度。

学生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人性化的教育往往很难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简单化的思维是种专业上的浅薄和无知,学无止境,等待我的是一条不断求索的漫漫长路

摘自:《心理辅导》2017年第2

(责任编辑:卢婷芳)

欣赏式探询在青少年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宛玉

 

【概要】

欣赏式探询是组织发展领域常用的一套积极解决问题的技术,其原则及步骤对青少年生涯辅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阐释了在生涯辅导中如何更好融入欣赏式探询的原则,结合4-D循环模式解析了在个体生涯辅导中如何应用。

 

【关键词】欣赏式探询 原则 4-D模式 生涯辅导

 

【附原文】

一 引言

   欣赏式探询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大卫·库珀里德提出的一套关注组织发展和变革的方法(1)。传统的组织管理多是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修正现在组织动作中存在的不足。欣赏式探询则以积极的方式看待组织,将组织视为一段共同探索,发现的历程,强调由发现组织及其成员的优势出发,共同设计未来,实现组织效能的提升。欣赏式探询中的“欣赏”是一种态度,即肯定组织与个人优势,重视其价值,感知其潜能,为达到“欣赏”要遵循五个原则:建构原则,同步原则,诗意原则,预期原则和乐观原则。“探询”则是一种以提问为主的技术,强调积极的探索与发现,设计愿景及及时行动,具体而言就是按照4-D循环(发现,梦想,设计和实现)模式。欣赏式探询自提出后起初主要在组织发展领域应用,目前已拓展到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2)

当下青少年面临诸多生涯挑战和困惑,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视角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是生涯辅导的目标之一(3)。欣赏式探询建立在优势与希望基础之上,它通过对当下优势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释放个体的想象力,培养积极认知,促进个体成长,因此与生涯辅导这一目标较为吻合。欣赏式探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行动为重点,关注解决方案和正面结果的实施,这一方法也较适合于青少年群体,能为生涯辅导开展提供实操借鉴。基于目标的相似性和方法的适用性,在生涯辅导的过程中融入欣赏式探询的原则,借鉴其4-D模式按步骤实施咨询,对于提升青少年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应有促进作用。

二 欣赏式探询原则融入生涯辅导

五项核心原则构成了欣赏式探询的基础,代表了其背后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辅导态度。以下是对在青少年生涯辅导中如何融入其原则的阐释。

(一)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原则主张组织是成员依其个人的认知与情感所建立的有生命力的集合体,组织的发展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是交织在一起的。从个体生涯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生涯发展也同样是自主构建的过程,个体的生涯就如同自己做主角演绎一段以生涯发展为主题的故事(4)。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则,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要树立“人人都是生涯规划师”的理念,唤醒个体主动生涯规划的意识,多澄清来访者身上存在的各种生涯信念,介绍有关生涯理论丰富个体对生涯的认知。另外还可以引导来访者将个体的生涯发展比拟为组织发展,将生涯视为建构自我认同的生命设计的过程,学会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评析,阐释自己的生涯发展形态。此外还可以帮助来访者关注过去和当下的知识经验,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个体生涯发展的关系,引导个体设计未来的职业之路并积极付诸行动。

(二)同时性原则

同时性原则强调探询和变革不是两个有先有后并独立的过程,而是同时发生的。欣赏式探询主张提问是一种介入,从个体开始思考并提出问题的那一刻开始,改变已经在产生了。在生涯辅导中,当个体带着生涯困惑而来的时候,来访者往往未意识到改变已经产生,因此咨询师要帮助个体意识到生涯困惑其实是生涯规划意识觉醒的积极表现,意味着个体已经开始关注并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另外在咨询中来访者往往容易心切直接妹问题答案,咨询师也可以利用同时性原则与其解释,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本身就是咨询的主要内容,而他对问题的思考才是咨询中最重要起作用的因素,让个体从追求“我的生涯困惑是否有正确的答案”向“我的生涯问题对于我的生涯发展有什么影响”转变,以此推动来访者增进探索的主动性,产生更积极的对话与交流。

(三)诗意原则

诗意原则是一种隐喻,它认为组织发展不像一台静态的机器,而是一本开放的书,组织的成员一起来撰写这本书的内容。诗意原则对理解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每个人的一生恰似都在书写自己的生涯之书。咨询师在跟来访者沟通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隐喻,激发来访者对自己生涯负责的动机,引导他们意识到生涯发展是一个需要终身自主学习,理解和激励的过程。另外,在具体生涯辅导中,对于过早局限自己发展方向的个体,也要帮助他们领会到生涯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生在青少年阶段有无限多的发展可能,要保持心态的开放,不过早限制个人的发展时空,而要不断汲取知识经验,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

(四)期待原则

期待原则指出个体对组织和个人发展实现变革可能性的预判来自于对未来的构想和理解。积极的构想有助于促进个体积极的行动,正是那些描绘出来的指向未来的美好愿景,才会引导个体当下的实践。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要引导他们将目光关注到未来的蓝图而非当下的不足,这样有助于降低来访者的不良情绪,为积极对话提供契机。另外,引导来访者展望未来的生涯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使用幻想技术等帮助来访者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的美好,让未来成为维持个体在现实中努力的动力来源。此外咨询师要对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抱有期待,相信当事人是有能力的,积极的,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五)积极原则

欣赏式探询认为积极的提问导致积极的改变,通过正面问题的产生,激发和促进个体的积极性,才能找到变革的核心。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只有通过积极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掘来访者的优势,价值和潜力,才能协助个体探索并确立自己的生涯愿景,因而这也是生涯辅导的起点。为实践积极原则,咨询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看待来访者的生涯问题,引导来访者意识到生涯困惑提供了展示个人优秀品质和唤醒潜在能力的机会,协助他们从积极视角重新提问并思考。另外,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多报告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及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多思考“我能发展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等,以此帮助他们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此外,咨询师要协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如向日葵总是围着太阳转一样“,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体追求更美好的愿景。

三 生涯辅导的4-D步骤

欣赏式探询是通过4-D循环模式进行动作,4D循环中主要围绕乐观的主题进行学习,分享和行动,包含发现,梦想,设计,实现四个步骤(5)4-D循环模式主要以提问技术为关键,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步骤,因此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可以借鉴使用,以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生涯梦想,设计计划并采取行动。

(一)发现阶段

发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揭示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在该阶段咨询师要通过欣赏式面谈的方式,提出一些积极,正面的问题,以揭示个人的生命意义,成功体验等,从而确定“从过去走向现在和未来最核心的成功要素“(6)。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可以通过成就事件来挖掘来访者的背景及过去的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在发现阶段要将学生从问题重点转移到以解决方案为重点,帮助学生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如果在陈述中学生因提及挫折事件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咨询师要注意帮助他们找寻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优势,帮助他们将消极情绪置于积极方面。在发现阶段,咨询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 列举出你的五个优势;

2 你是如何建立自己优势的?

3 你什么时候做得最好,你喜欢什么?

4 你将来会有什么才华和优势,这些优势如何确保你成为好的员工?

5 你的优势如何应用于生涯决策/找寻工作/应对面试等?

发现阶段也是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发现潜能的好时机,因此也可以提问以下的假设性的问题。

1 我不知道如果……会发生什么?

2 如果你试过……怎么办?

(二)梦想阶段

梦想阶段是根据优势和潜能,创设一个清晰愿景,帮助个体对“未来是什么”和“未来可以是什么”有更多的认识。在此阶段咨询师要能够协助来访者将发现阶段的来访者的优势和潜能整合起来,勾勒出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共同愿景,引导个体从关注现状转向更有价值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咨询师要注意激发来访者的想象力,可以使用幻想技术等展望未来的自己可能是什么样子,帮助来访者审视他们与未来有关的希望与愿景。此外咨询师可使用提问技术让来访者描绘的愿景逐步清晰化和具体化。咨询师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要更多引导来访者专注于梦想的创造,而不是该梦想能否实现或如何实现。在梦想阶段,咨询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1 你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2 如果让你拍照工作场所你会看到什么?

3 描述10年后你的典型的一天。

4 你会怎样跟未来的老板提加薪?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梦想,还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1 当你专注于这个梦想时,你是否能够获得力量?

2 你需要获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使梦想成真?

3 当下可以为自己的梦想做好哪些准备?

(三)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思考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各项必备条件,设计行动计划以确保实现愿景的过程。在此阶段咨询师要协助来访者根据愿景形成个体认同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在每个环节需要为此投入的准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询问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可以做什么准备。然后根据来访者的回答建立一个需要采取行动的具体列表。该阶段咨询师要注意循序渐,可以不必要求来访者制定详细的达成步骤,以免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负担,阻碍他们向目标迈进。在此阶段,咨询师可以向来访者提问以下问题。

1 你能做些什么来更接近你的梦想?

2 什么人和资源可以帮助你?

3 你已经有了哪些储备?

4 在未来求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梦想?

(四)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树立希望,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愿景的过程。在此阶段咨询师要指导来访者按照先前设计的目标,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并积极采取行动。具体而言可以使用链条分解法逐层分解,将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使他们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月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然后结合小的目标形成具体的任务和保障的措施,并说明在每个阶段个体需要发展的知识与技能。4-D模式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也要注意提醒来访者生涯发展是一个“边走边修,逐渐定型”的过程,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馈,及时回归到发现阶段进行调整(7)。在实现阶段可以提问一些有助于来访者评估其行动现状的问题。

1 你在准备行动的过程中想到什么具体方法?

2 采取行动让你更加自信吗?

3 你在行动中有获得哪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4 你是否有掌握具体的求职策略?

5 需要转换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时你会怎样做?

四 总结

欣赏式探询为青少年生涯辅导开展提供了具体的原则和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负面生涯困扰对生涯发展的束缚,更好引导个体关注自己所需的愿景。在生涯辅导中咨询师要注意采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引导个体发现优势和潜能,展望未来发展的可能,设计方案并采取行动达成目标。在辅导进程中咨询师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意识到来访者才是积极探询的主体,咨询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要发掘个体成长的主动性。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欣赏式探询在个体生涯辅导中的应用,在生涯课堂教学,生涯团体辅导和其他生涯活动中欣赏式探询应该也有应用的空间,未来的生涯研究者和实践者可多结合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Diana W.P.D. David L.C.P.D. The appreciative inquiry summit:Overview and applications [J]. Employmeng Relations Today,1998,25(2):17-28.

[2] Loty J. The Power of appreciative inquiry:a practical guide to positive change [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15,53(8):45-48

[3] 于冬娟 积极心理学于生涯辅导之价值探讨[J].高教学刊,20157):85-86

[4] 关翩翩,李敏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 框架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77-2186

[5] 大卫·库珀里德,黛安 欣赏式探询[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文峰,叶小松 欣赏式探询:从肯定开始[J] 中欧商业评价,20125):42-45

[7] Brooks K.Appreciative career coaching:A practical and positive approach for college students [A] Nace Journal,2013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2

(责任编辑:张睿)

 

本真课堂最芬芳——浙江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参赛反思

浙江省衢州市廿里中学  杨胜丽

【概要】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根据学情确定主题,通过游戏、情境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组织教学。与学校其他课程不同,心理活动课更要求教师能在整个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悟,从而获得心灵成长。201511,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第三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本文结合这次活动就如何构建本真心理课堂,有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谈几点自己的反思,与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本真

 

【附原文】

一、  本真课堂是“生本”的课堂——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而心理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变,因此,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不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案的设计,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学生(12~18岁)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也要侧重于这方面的发展性辅导。本次赛课共12节,活动内容涉及生涯辅导4节、青春期心理1节、自我同一性4节、自制与坚持2节、乐观与希望1节。例如,“青春,八卦”“画条航线给自己”“有一种( )叫坚持”“种下希望的种子”等课堂,选择的主题正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碰到或是急需与他人交流、解决的内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能更好地使教与学浑然一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本真课堂是“体验”的课堂——以学生的情感为本

心理活动课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悟。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情感为本,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关心和期待其心灵的成长,那么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如,在“有一种()叫坚持”一课中,教师层层递进讲述了邓亚萍坚持的故事、播放了视频《天赋潜能》后,学生很动容,老师让学生们分享对整堂课的感受,有名学生说:“尽管现在我的学习暂时还不算好,但我不会灰心,或许20年后,我也可以成为下沙中学的名校友。”此时,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坚定地告诉他:“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你一定能行!”此时,学生已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台下也响起了一片掌声,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生涯探索之旅——兴趣丛岛”一课,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名人馆:疯狂猜人”及“体

验馆:帽子大挑战”等活动进行课堂体验。课堂中,老师以学生的感受、经历为指向,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成长规律,在开放度非常高的课堂中,学生感受到了职业兴趣对生涯规划的意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岗位,在现场活动体验中探索了职业兴趣,引发了学生对职业的思考。活动体验分享环节中,学生们推销自己帽子时的广告词令人捧腹大笑,如:“我的帽子,状元帽,戴一天——90分,戴一年——杭高,以我为荣!”“风吹雨打、雨打风吹,有我,不怕!”……这些课堂的现场生成,完全建立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亲身体验之上。

三、本真课堂是“收获”的课堂——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心理活动课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的课程,因此,心理活动课各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成长为本,让学生体验到收获成长的喜悦。

(一)情景创设,注重真实

在“彩绘你的情绪”一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冥想活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重新感受成长中的情绪变化,激起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可以说,这便是本课设计与其他“情绪主题”心理活动课方案相比呈现出的一个亮点。在让学生们回归到这样一个温馨和谐、能敞开心扉交流内心真实情感的情景中后,老师又带领学生通过“情绪涂鸦”活动,发现当下的情绪,对获得的内心体验进行由内而外、于无形到有形的真诚流露,学生们纷纷大胆、自由、安全地在方格纸中彩绘出自己的情绪图。这种画出来的方式显得更含蓄,更能有效地投射出学生情绪的变化,增强了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

(二)素材新颖,注重共鸣

每一名充满朝气的心理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都力求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方式。在“爱上自己”一课中,老师就将“QQ好友印象”这一学生日常休闲活动中的新元素引入了辅导过程中。她将自己的“QQ好友印象”向学生进行展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自我暴露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有了心灵的真诚交流,有了情感的真挚碰撞,实现了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显然,在试着回忆QQ好友给自己描述的好友印象时,学生就变得更加乐意和主动分享了。只是,在第二个分享环节“你‘今非昔比’了没”,当她将准备充分的教案付诸课堂实践时,却没想到课堂中又出现了少有的意外,学生在有成百上千名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变得异常拘谨,都选择了沉默,老师不免有些焦急。她在迫切地期待学生向集体发表自己在比较中的收获时,却忽略了其实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这已是在本堂心理活动课中所获得的一种成长和发展了。

(三)收获感悟,注重成长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由于课堂涉及内容较多,为顺利完成教学环节,只让个别学生简单发表下感受和看法,而放弃了小组讨论交流,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显得有些仓促。反思笔者的“我的性别角色”一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笔者根据抽到的“自我同一性”这一主题,深入学生中展开调查,发现七年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方面还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性别差异,理解性别角色差异;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增进对另一性别的了解和欣赏进而为下一阶段青春期人际交往作铺垫,笔者选择了“我的性别角色”这一活动主题。整个辅导过程有猜性别暖身游戏,有性别优势大比拼活动,有心理剧表演,有配乐诗朗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板书设计优美,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可是,在辅导过程中由于内容过多,性别角色冲突问题、双性性别问题等都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其实,笔者大可调整自己的辅导节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突出重点,不寄希望于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一课有一得即可。“心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灵的成长。”通过本次赛课及观摩其他选手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在心灵深处耕耘,看心灵之花遍开。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露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乐在其中,并且在参与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体验、心灵获得成长,这才是一堂本真的心理辅导课。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6

(责任编辑:马海敏)

 


图片飘窗效果

 12.JPG  未标题-1.png

版权所有: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地址: 上海市钦州路600号 邮编: 200233 电话: 64367906转各组室
 网站维护部门:田林三中信息部 电话 64364006*232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
   网站管理  | 制度规划



31010402000914



blu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