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人与社会)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5

第一讲 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承转】由此我们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一个人与我们生活的社会之间是不是也像一滴水与一杯水一样呢?

【活动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狼孩的故事。思考一个问题: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归纳】通过同学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就像小水滴一样,杯中的水由无数个小水滴组成,离开了集体,水滴会干涸。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组成了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群体组织,人们共同生活在其中,社会陪伴每个人成长。

【板书】一、社会伴我成长

【活动三】观察晓明一天的生活,说说晓明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场景:清晨晓明被闹钟叫醒迅速穿衣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骑车或乘车上学在学校学习一天放学回家看一会儿电视做作业洗澡睡觉。(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晓明一天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的确离不开社会。

【板书】1.个人离不开社会

【叙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趣而又深刻的话: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前面讲了社会是群体组织,而且是一个大的群体组织,它又由无数个小群体组成。

【提问】说一说,在社会生活中你还能说出哪些群体组织?

学生思考回答: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各类娱乐场所、商场、少先队组织等。

【提问】找一找,你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

【提问】这些群体组织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在发展变化的?

人员在变、组织结构也在变。通过提问、思考,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中,从而理解群体概念。

【板书】2.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总结】海纳百川,社会像大海一样,容纳了各种群体,各种群体又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群体,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每个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所以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点题)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才能学会和掌握生活技能、语言等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个人有哪些帮助呢?

【承转】是社会这面镜子。社会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提醒我们改正不足。现在我们就用社会这面镜子照一照,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请同学先讲)

举例来说,现在开车的人越来越多,违章的也越来越多,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重要干道很少有人违章,而有的地段违章的较多,尤其是偏远地区,为什么?

【承转】重要干道不违章是因为有警察,而其他地方因为警察不是很多,故违章者也较多,其实这是不对的,交通法规是人人都应遵守的,不论是否有监督,都不应该违规。

报纸上也经常登违规车辆的照片,请学生看登在报纸上被监控系统录制下来的违章车。

【提问】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归纳】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了社会这面大镜子,我们才了解了自己的方方面面,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社会这面大镜子的照映中,我们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出现在镜中

【板书】3.在社会中成长

【叙述】我国古代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也有许多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寓意深刻,比如是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的。

【提问】为什么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呢?

【归纳】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与社会进行交流,通过眼睛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社会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一切,从而有针对地进一步完善自我。

【承转】当我们在社会这面大镜子的照映下,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你看到的你和周围的人看到的你并不一样。

思考问题: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归纳】通过思考,我们懂得,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如果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则会产生骄傲和自满的心理,影响自己的进步;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则会产生自卑和沮丧的心理,也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总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水乳交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成长又离不开社会,通过今天的活动和思考,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个人的生活离不开世界,是社会伴我们成长。 

问题研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伴我们成长,可给学生布置一下作业:请同学们设计一张社会调查表,内容包括:

1.你所居住社区的名称?

2.你所在的小区内有哪些公共服务设施?

3.社区管理会(或居委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方便社区生活,为社区人们办了哪些实事?

4.随机调查你所居住小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满意程度?

5.请你针对社区的现状,提出你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区概念的了解,从而学会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

 

 

 

 

 

 

 

 

 

 

 

 

 

 

第二讲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有道德的表现。

3.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情感:

1.以遵守公共秩序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反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懂得公共秩序是正常有序的公共生活的保障,人人都应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学校里指导有一定难度。

教育过程: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板书:公共场所

2.小组交流:

假如你在排队购物时,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3.小结:
  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纪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纪律要求就叫公共秩序

板书:公共秩序
  师:有了公共秩序,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呢?

  板书:自觉遵守

二、激情明理
  1.小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大家自觉遵守与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提示:在车站、码头上车或上船;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查资料;)

2.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朱德元帅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放音频一:朱德元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说一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让朱军长先理发?你认为战士们的这种想法对不对?朱德军长会不会同意?为什么?

  3.全班交流

  4.小结:战士们的想法没有错。朱军长每天都有许多需要处理的重要的事情,如果插在前面理发,没有人会反对。而且,战士们都抢着请他先理。但是朱德并没有这样做,他懂得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做到遵守公共秩序就应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

  板书: 为他人着想

      从自己做起

  师:某部六练的战士们也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下面让我们继续听故事。

  5.放音频二:六连战士听电影的故事

  6.同桌互相说说:
  (1)六连战士们为什么不站起来看电影?

2)六连战士既然看不到电影了,站起来走走,随便谈谈话,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战士们向群众要会上级制定给他们的位置,现场会发生什么情况?

7.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8.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榜样。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四、复习巩固

1.出情境题:

1)在商场里,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顾客……

2)在公共汽车上,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在电影院里,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观众……

4)在公园里,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游客……

现场采访: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这样做会怎样?

2.出示课件:下载

  (1)小组讨论:制定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的要求,并把它写出来。(每组任选一题制定)

  (2)全班交流
3
.评一评

小组交流:下面这些同学的做法对不对?你对他们的行为怎样评价?

小结:在公共场所,任何人、任何团体不能为了自己的小集体,损害公众的利益,违反公众活动的规定。公共场所有安静、有秩序参观的规定,如违反这些规定,也是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

五、全课总结:

1.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小结: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探究活动

1.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调查。

2.到电影院、汽车站、商场、公园调查、了解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回来写个小的调查报告,并制定措施。

3.开展主题活动争做文明小公民

4.以小队为单位做一些有关遵守公共秩序的精美的宣传卡,贴到公共场所或发给过路行人,号召大家都来遵守公共秩序。

 

 

 

 

 

 

 

 

 

 

 

 

 

 

 

 

 

 

 

 

 

 

 

 

 

 

 

 

 

 

 

 

 

 

 

第三讲 保障社会安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概念;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有关规定。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逆向思维、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如:有法律约束是这样,无法律约束会如何?轻微违法怎样处罚?严重违法该如何惩治?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在生活中能做到自觉守法。

导入新课:

案例分析:

  (12002420日下午1点多,在开往东直门总站的359路公共汽车上,一个身高18以上中年外国男子突然对好言劝说他不要把脚放在汽车引擎盖上的中国女司机孟秋生大打出手,被打得鲜血直流的孟大姐被迫紧急停车。该名外国男子还殴打上前劝阻的乘客,用下流的语言和动作辱骂围观的群众,在记者采访拍照时还追打、威胁记者。在场的乘客和群众人人义愤填膺,但大家都采取克制的态度,协助110巡警将该名外国男子抓获。

  学生讨论分析这名外国男子的行径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分析角度:对女司机的危害;对其他乘客的危害;对周围群众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对他本人的危害。

  然后再来听一下专家的说法:

  专家说法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范愉:如果这个美国人不是外交官的话,不享有外交特权的特定身份,那么就要按照中国的法律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授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是这种情况,就应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解决。她说,首先要由公安机关对这件事情的性质作出断定,结果不是特别严重,就有可能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涉及到民事赔偿的部分一并解决。如果被打的人伤情确实很重,则要进行法医鉴定。教授说,关键是要看伤害的后果。

  北京市五环律师事务所焦仲宇律师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及二十二条的规定,该外国人在公共汽车上扰乱公共秩序、殴打司机和乘客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公共汽车司机及乘客所受伤害的程度对该名外国人行为的定性极为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该名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应当被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内拘留及200元以下罚款。同时,需要赔偿被打司机及乘客的损失和负担医疗费。

  (2)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石家庄市刑满释放人员靳如超因家庭琐事对其邻居及继母、前妻、姐姐等人怀恨在心,遂产生用爆炸手段报复的念头。200131214日,靳如超先后3次到从事非法制造炸药的河北省鹿泉市农民王玉顺、郝凤琴处购买炸药共600公斤,并进行了爆炸实验。315日上午,靳如超将所购炸药运至石家庄市郊外藏匿。315日晚16日凌晨,靳如超用早在去年从鹿泉市石井采石一厂工人胡晓洪处购买的50枚雷管和20余根导火索制成引爆装置,然后将575公斤炸药连同引爆装置,分别运送并放置到与其有矛盾的邻居和家族成员所居住的宿舍楼3处,及其姐姐售出的宿舍楼一处,之后将炸药依次引爆,共造成108人死亡,38人受伤。此外,靳如超还于200139在云南省马关县持柴刀将一名曾与其同居的女青年韦志花杀死。王玉顺、郝凤琴自20003月以来非法制造并向他人售出硝铵炸药共2.3万多公斤。418,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石家庄特大爆炸案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靳如超被以故意杀人罪、爆炸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为靳如超非法制造、提供爆炸物品的3名被告也分别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429做出二审判决,依法维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靳如超、王玉顺、郝凤琴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一审判决;改判被告人胡晓洪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依法核准靳如超、王玉顺、郝凤琴死刑,并于宣判后立即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学生再从不同角度分析此案例,充分认识靳如超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教师总结:
  在两个案例中,一个扰乱了公共秩序,一个危害了公共安全,并都受到了法律相应的制裁。可见,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 维护公共秩序(板书

  1  公共秩序的定义(板书

  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秩序

  (请同学们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及其危害。)

老师归纳:在大家所列举的这些现象中,有发生在学校的,有发生在电影院、球场的,还有火车、汽车上的等等。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制造了混乱,给个人、集体或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这些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惩处。现在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几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措施。

(投影一)

违反《条例》的表现

违反《条例》应受到的处罚

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结伙斗殴等流氓行为,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行为,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拒绝或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

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学生将案例分类,然后说明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或者分组进行小品表演,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120011128日下午1,因工资纠纷,江某爬上金陵船厂50高的吊塔上以死相逼,一直到当晚828分才下塔。他的行为造成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给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江某的行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22002年4月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2002年全国甲A足球联赛北京国安队重庆力帆队的比赛中,北京市市政技校99级一学生,持一面绿色大旗从观众看台跳入场地,值勤民警上前劝阻,该人不听,仍滞留在场地内持旗奔跑。(该人行为严重影响了赛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章第二款,现公安机关依法将该人予以治安拘留。)

  (31986120 日,耿某酒后拨打“110”电话,谎报匪警,胡说有人要他的命,让警察快来救他,并用言语侮辱警察。后被公安机关予以拘留处罚。(耿某谎报险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二、保障公共安全(板书

  1、公共安全的含义。(板书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2、法律严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看投影:

  (投影二)

违反《条例》的表现

违反《条例》应受到的处罚

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的行为。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地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

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的

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案例分析:据广州日报报道,既未持有个人驾驶证,又未办理危险物品准运证的何某,利用人货车非法运送液化气,被深圳市宝安区消防大队依法处以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

当日下午3时多,宝安区消防大队防火科对松岗镇一家气站进行防火检查,一辆停放在气站门口附近,车身上没有任何易燃易爆物品准运标志,却装满液化气瓶的人货车,引起消防干警的注意。

  检查发现,这辆人货车未办理危险物品准运牌证,车辆的排气管没有经过防爆改装,当时驾驶人货车的何某本人也没有驾驶证。消防干警对车上液化气进行了清点,发现车上共有液化气40瓶。据何某供述,这些瓶装液化气主要供应居民使用,这辆人货车就是其经营液化气的流动仓库,平时他就在沙井、松岗一带广发卡片,一有求购电话,立即改用摩托车将气送去。(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被拘留?如何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因为稍有不慎,这样的流动火药库,都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何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何某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消防部门依法对其作出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

  如果要避免危险的发生,一要靠人们的自觉守法,二要通过对违法分子的制裁,警示他人。

  (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同样是危害公共安全,何某被拘留,靳如超却被判死刑?美国流氓应受到何种处罚,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归纳:

  因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他们造成的社会危害不同,受到的处罚自然也就不同。因此,何某被拘留,靳如超却被判死刑。美国流氓所受的处罚应根据被打的司机的伤情来定。如果伤情严重,就应按故意伤人罪对其进行刑罚处罚;如果伤势较轻,则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确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希望同学们在实际行动中要做到自觉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同妨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

  

 

 

 

 

 

 

 

 

 

 

 

 

 

 

 

 

 

 

 

 

 

 

 

 

 

 

 

 

 

 

 

 

 

 

 

 

 

第四讲 遵守交通法规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政府为保障交通安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制定了交通法规,人人都应遵守。

2.知道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与学生有关的一些交通法规。懂得交通规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懂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情感:

1.深感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一种义务感。

2.愿意按交通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3.对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感到不满。

行为:

1.注意按照交通法规的要求做。

2.向别人宣传交通法规。

教学重点:理解制定交通法规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如何适应现代交通特点。

教育过程:一、考一考(使学生初步了解交通标志和设施)

1.出示课件 下载(场景一)

2.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

  在这里都有哪些交通标志和设施?

3.继续出示课件

4.小结:

为了保障人们的交通安全,国家不仅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和设施,还制定了交通法规,要求我们自觉遵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人人遵守交通法规

板书课题:遵守交通法规

二、辨析,初步感知。

师:宁宁是从乡下来的生。暑假里的一天,他来到城里的叔叔家。他已经多年没有到城里来了。星期天,叔叔带他到博物馆去参观。

  出示投影片

  1.说一说:
  三年来,城市交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
  2.小结:

  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马路加宽了,修了高架桥和地铁,马路上的人多了车多了。人们就更应该注意交通安全。

  板书:现代交通设施全 车多、车快 人多

3.小组交流:

 宁宁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过马路?

4.小结:

马路上,车辆行人要各行其道。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这样才安全。

5.提问:

 行人从人行横道过马路时还要注意什么?

6.小结:

 过马路时要注意信号灯,注意行人和车辆。先看左,再看右。

7.小组交流:

我国政府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在法律上作出了哪些规定?这说明了什么?

8.小结:

制定交通法规是为了保障安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应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

 交通安全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特别是在交通日益繁忙的今天。我们应该了解、掌握一些与我们有关的交通法规,牢记在心里,不仅自己按照法规的要求去做,还要向其他人进行宣传,号召大家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三、复习巩固、加强辨析。

1.出示课件 下载(场景一)

  小组交流:图中哪些行为是违反交通法规会影响交通安全的?

  继续出示课件。

2.完成评一评

  小组交流:下面几个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交通法规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不遵守交通法规就是违法行为。遵守交通法规不是为了给交通警看的,而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因此,不论交通警在与不在,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走人行横道是非常危险的。见到不走人行横道的现象,自己应该上前去向他们进行宣传交通法规,而不应该向他们学。交通法规是人们行路安全的保障。

3.完成议一议

  (1)小明应当说服爸爸不要骑车带着她,因为这是很危险的,同时也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2)跨越护栏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要过马路,应该走地下通道。尽管远一点,但却是最安全的。

4.联系学生实际,指导实践。

  四、布置任务
  开展一次交通安全活动。
  1.从报纸、杂志中查找,或去交通队采访,了解近两年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例。
  2.结合查找和调查的事例,在班上说说交通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幸?
  3.结合调查的事例,给周围人写一封信,向他们宣传交通法和交通安全。

探究活动

一、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自己查找资料,近几年儿童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例,然后写一个小的调查报告。

数字

 

原因

 

分析

 

二、开展遵守交通法规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活动过程:

1.小组交流:交通法规都有哪些?

2.全班交流:

3.读查找到的关于交通安全的资料。

4.全班讨论:我们应该在怎样遵守交通法规?

5.以小组为单位写遵守交通法规的安全卡。

6.走上街头宣传交通法规,向行人发宣传卡。

 

 

 

 

 

 

 

 

 

 

 

 

 

 

 

 

 

 

 

 

 

 

 

 

 

 

 

 

 

 

 

 

 

 

 

 

 

 

 

 

第五讲 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2.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情感:

  1.愿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厌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敢于批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白事理

1.什么叫社会公德?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叫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都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

3.为什么人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呢?加以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是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是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4.为什么说遵守社会公德能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否则,又会怎样呢?投影出示书上四幅图,结合图请学生谈谈看法。

  (1)大街上的电话亭属于什么?(公用设施。)公用电话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电话是人们进行交往、联络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联系业务……)如果公用电话被破坏了,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过马路、铁路有哪些规定?(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闯红灯,不在铁路边玩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好处?反之,会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

  (3)为什么要种植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大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

  (4)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行为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哪些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的需要,是大家的需要,是符合每个人利益的。

5.是否遵守社会公德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而且对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小明当总经理的爸爸是怎么说的。小品演示:(前不久,小明爸爸的公司与德国老板洽谈业务。外国老板看到我国环境优美,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欣然同意投资合作。)

  看了小品,你怎样理解社会公德状况是国家文明的窗口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旅游,往往通过我国人民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环境乱糟糟,大家都不注意公共安全,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外国人来观光、旅游、投资会有什么想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外国人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


  小结: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影响到经济建设。

6.可喜的是,在我国能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们来看看小记者采访的录像片断。

  (1)片断之一:两歹徒持刀上门抢劫,正巧被路过的方刚看见。方刚与歹徒殊死搏斗,不幸身中数刀,鲜血直流,但他仍死死抱住歹徒,群众闻声赶来。

  提问:方刚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2)片断之二:有人捕杀来公园暂时栖息的白天鹅,立即受到周围群众的制止和谴责。

  提问:捕杀白天鹅属什么行为?(伤害珍稀动物。)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想法?你会怎样对待捕杀者?

  在我国还有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为了贪图小利,不惜损害公众的利益,请看录像。

  (3)片断之三:有人擅自剪去电缆卖钱,有人故意破坏窖井上面的铁盖。

  请你结合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例,说说自己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这些公共财产被破坏了,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也给生活带来不便,更有甚者,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这不仅是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而且是违法犯罪行为。)

  (4)小结:从以上正反事例中,我们认识到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才能安定团结,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障。

二、辨析是非,指导行为

  1.通过学习,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现在老师请大家想一想,碰到了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各组长抽签选题后,组员根据内容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材料之一:在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两人破口大骂,继而大打出手

材料之二:为了走近路,强强擅自拉开马路上的防护栏。

  材料之三:有人在公园的草坪上踢球。

  材料之四:有人为了得到水獭等珍贵动物的皮毛以牟取暴利,竟捕杀水獭等动物。

  2.你对最近上海市政府颁布拆除违章建筑有什么看法?小明认为自己家的院子既美观又安全,拆了多可惜。你对这种想法有什么意见?

  3.下面这些想法对吗?请你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1)听说要学《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一课,有的同学想:社会公德是公共场所的事,老师看不见,遵守不遵守没关系。

  (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修养好、文明素质高的表现。所以,不管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我们都应该遵守。)


  (2)有人说:大家都遵守社会公德,我自然就会遵守;大家都不遵守,我一个人遵守也没用。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遵守社会公德必须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形成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的大气候。)

三、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随着世博会到来,你将怎样遵守社会公德?

  2.布置开展遵守社会公德的调查、访问活动

3.总结:同学们,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要大力提倡遵守社会公德。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争当遵守社会公德的小公民。

 

 

 

 

 

 

 

 

 

 

 

 

 

 

 

 

 

 

 

 

 

 

第六讲 为社会献爱心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2.知道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情感: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

2.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行为:

1.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2.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教学难点: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教育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说是什么?

小组交流:

当自己生病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别人对你的爱意味着什么?

二、听一听(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1.放音频:

歌曲《爱的奉献》

2.想一想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3.说一说

你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4.小结:

我们的周围有多身体有病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学一学(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阅读材料

1.小组交流:

吴霜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他是什么心情?

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想想此时吴霜又是什么心情?

2.小结:

当同学身患重病的时候,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非常痛苦,此时,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一份爱。这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的鼓励和心理的安慰。

3.同桌互相说说:

张磊遇到的是什么困难?

陈光是怎么帮助张磊的?

4.讨论:

陈光拿出的这些钱是不是随手可得的?

他为什么要把攒了两年的钱全都拿出来替同学交书本费和学费?

5.小结:

当同学家中遇到不幸,生活、学习有困难时,他们会非常着急。此时,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一份爱,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同学渡过难关。

6.小组交流:

新学期来临的时候,朱明是怎么做的?

五十六元钱代表着他的什么心愿?

7.提问:

你了解希望工程吗?

你为希望工程做过哪些事?

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

8.放视频:

  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共同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1)请同学谈感受

2)老师补充

9.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生,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需要我们的爱心、帮助。也许由于我们的爱心,他们就可以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学、读书,和我们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我们也为他们献上一份爱心。

板书:学会关心他人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四、说一说

小组交流:

当你从报纸或电视中看到受灾地区或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时,你有什么想法?

以后你打算怎样向需要救助的人们献爱心?

五、读一读
1
.出示小黑板:

愿爱的阳光洒进每一个贫困的角落,赶走贫病与忧伤。

愿每一个受助的人走出困境,每一个给予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2.请同学在小组中谈感受

六、全课总结 激发情感

1.再次播放音频

歌曲《爱的奉献》

  师: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伸出友爱之手,为我们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让我们每个人的爱汇成江河,滋润所有的心灵。

2.放音频

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师生同唱

七、布置活动

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活动对象:本校、本地区、其他地区的残疾人或生活有困难的人。

活动形式:写慰问信,捐送图书,学习用品等,或帮助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探究活动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世界充满爱

1.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调查:

调查本校、本地区、的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

2.把他们的代表请到班中。

3.同学读献爱心倡议书。

4.举行献爱心小仪式。

同学捐零用钱、学习用品、生活用品。

5.请同学代表宣读今后的帮扶计划。

6.同唱歌曲:
  《让世界充满爱》
二、以小队为单位,到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家中服务。

三、以中队为单位,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同学建立手拉手互助班,保持书信联系,并开展适合的帮扶计划。

四、在班中设立爱心角,随时捐献零用钱和自己不用的文具

 

 

 

 

 

 

 

 

 

 

 

第七讲社会交往

交往礼仪(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懂得社交的基本常识。

2、学会在社交活动中自觉遵守、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行为举止合乎人情的社交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场合而做到文明而礼貌的礼仪行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做一份关于《社交能力程度》的调查问卷)

你的社交能力如何?想做一个彬彬有礼、人人喜欢的人吗?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社交礼仪,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二、讲授过程

(一)相识是交往的开始

 社交场合的介绍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是良好交往的起点。

☆自我介绍:是推销自身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1、自我介绍的方法应该包括三要素:姓名 单位 和身份。

2、把握好自我的评价、神态。

学生招聘活动:自我介绍

☆介绍他人

首先要准确了解被介绍双方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情况,为他人做介绍的礼仪要点:

1、把握好介绍的顺序:原则是“位尊者有优先知情权”

地位低→地位高 年轻者→年长者  男士→女士 

晚到者→早到者  未婚者→已婚者  客人→主人

注:情况:将一个人介绍给集体;将集体介绍给个人,介绍的内容要明确、具体、客观,不应夸大其辞。

介绍他人时,应多用敬语,在较正式的场合介绍词也比较郑重:“某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谁谁”

2、把握好介绍的仪态,正确的做法:直立站好,上体稍向前倾,眼神注视被介绍者,伸出右手,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腰际上方,不要东张西望。

(二)握手是心与心的交流

1、握手的正确姿势

⑴站着握手

⑵右手相握,左手是失礼的举动

⑶举止优雅,精力集中:含笑注视对方,不可左顾右盼,也不可接电话等。

2、握手的时间:要根据双方交往的程度,与初次见面的人时间稍短,上下晃动一两次即可。

3、握手的顺序很有讲究

谁先伸出手?⑴同学、朋友、同辈⑵上级、长辈⑶女士

注:登门拜访时是个例外,宾主见面时该有主人先伸出手,辞行时由客人先伸出手到别。

三、情境训练

⒈到朋友家去做客,发现有陌生人时…

延伸到下节内容

 

社会交往礼仪(二)接待和拜访礼仪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懂得拜访和接待礼仪的基本要求和规则。

2、培养学生礼貌、热情待客、访客,让学生通过接待和拜访礼仪的基本常识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⒈如何做一位礼貌、不失礼仪的访客是本节课的重点。

⒉待客要有始有终,送客不只是道别

⒊关键是掌握拜访和接待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小游戏:分组)

知识抢答: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分组选代表做知识抢答题,不仅要说出对与错,还要说出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过程

(一)拜访 注意;到他人家做客时,不宜双手空空;不已随便带人;不宜过分拘束;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外人,反客为主。

1、提前预约

选择适当的时间去拜访,这里应注意几个时间上的问题:

⑴避开主人休息的时间如:早上不要过早拜访,午休时间不应去拜访

⑵避开就餐的时间

⑶避开主人固定生活习惯的时间

预约好后,应准时到达。

     2、服饰的选择:整洁、朴素、大方。

     3、举止得体

⑴走进主人家门有讲究,进入前应敲门或按门铃

⑵进们后应向主人致意,致意要注意顺序。

⑶主人敬茶或糖果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谢谢,对主人招待的饮料一般只要打开后,应在辞行前喝完。

⑷登门拜访时,在主人没有主动邀请或引导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走进主人的其他房间;不要擅自翻动主人的书信、报刊;更不要摆弄主人珍爱的工艺品。

4、道别不只是说“再见”

⑴把握告辞的时间。拜访者应适时主动提出告辞。

⑵把握告辞的时机。最佳的时机是在自己说完一段话,别人还没有继续谈的时刻。

⑶把握告辞的举止

⑷把握告辞的形式

(二)接待的礼仪

1、准备充分,恭候迎接

特别注意修饰仪容仪表,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迎客是非常失礼的。

2、礼貌周全,热情招待

⑴礼貌敬茶。注意敬茶的礼节

⑵规范言行。言行有三点必须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⑶创造和谐气氛。

3、善始善终恭敬送客

⑴婉言相留

⑵感谢馈赠

⑶恭敬相送

(三)情景练习 总结

 

社会交往礼仪(三)社会交往技巧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学会社会交往的简单技巧,学会与同龄人交朋友,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重点 

学会社会交往的简单技巧,学会与同龄人交朋友。

 难点 

学会与同龄人交朋友。

 教学准备 

挂图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课,板书课题。

为什么说同学都是好朋友?你在班里跟同学相处得好吗?

讨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

二、    看图。

图上的两位同学相处得好吗?

你是怎样跟同学相处的?

三、角色扮演游戏。分小组扮演,评比。

1 早上上学路上,两位同学相遇,互相问候。

2 课间时,一位同学生病,送他去医务室看病。

3 学习中遇到困难,没有笔写作业,主动把文具借给别人。一位同学的奶奶生病了,同学关心询问。

五、 总结:

在集体中,大家要亲密相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爱护,使自己有很多好朋友,使同年更快乐。

七、讨论:你怎样与同学交朋友?

礼貌大方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第八讲 对社会负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明确一个人首先是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

      ②了解社会身份的含义,懂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有多种社会身份,并明确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明白什么叫社会责任,理解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理解负责任的意义和代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懂得责任是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已经有所体会,但尚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多种社会身份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对负责任的意义,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深刻理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相应也有多种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教学过程与设计思路】

      知识探究

      一、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

      1.社会身份的含义:指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2.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身份

      观察“三幅图片,思考:

      1)你虽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会身份?还能列举出自己拥有的其他社会身份吗?

      在家里――父母的子女;在学校――老师的学生;在村里――居民或村民;在商店――顾客;在公交车上――乘客;在公园里――游客;……

      2)你的多重社会身份是哪些因素决定的?你的基本社会身份是什么?(公民)

      3)将来你成年了,你的社会身份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了丈夫或妻子,成了父母或母亲…)为什么?(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或他参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3.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1.责任和负责的含义

      2.社会身份不同,社会责任也不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父母的责任是抚养子女……,那么,作为学生、子女,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

      说一说:

      我的责任:(1)在学校——(2)在家里—— 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做得还不够?

      在家庭中,我们要尽力帮助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积极为集体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应该具备的责任。

      

      社会调查大展示:

      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当这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集中起来时,大家颇为感慨。以下是社会调查中记录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

      1)有些同学看到同学无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只怕招惹麻烦。

      2)有些同学轮到值日时,出钱雇其他同学代劳,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学考试经常作弊,甚至以技术高超为荣,沾沾自喜地“传授”给低年级同学。

      4)有些同学看不起成绩不佳、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交往。

      5)有些同学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在家务农的父母说话,嫌父母没地位。

      6)有些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相互攀比。

      这些现象看似小事,与学习无关,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小事中体现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我们应负的社会责任。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2)劳动的义务(责任)

          3)诚实守信

          4)团结友善

          5)孝敬父母

          6)勤俭节约

      小结:每一种身份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请看:

      道义大看台:

      李学生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

      今年220日,为抢救两名儿童,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学生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当天,在金温铁路温州黄龙段马坑隧道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两个正在铁轨上玩耍的小孩被吓得惊慌失措。这时刚好路过的李学生毫不迟疑地飞身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小男孩就往铁轨外面甩,同时左手去抓较远的小女孩,就在李学生刚抓到小女孩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质朴的李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动亿万人的赞歌,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中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真情相助,近一个月来,社会各界自发为其家属捐款23万元。

      学生讨论回答:

      1、李学生的行为是不是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3.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道义上的责任包括:诚信、高尚的品格、勇敢、奉献的精神。在偶发的情况下,当别人提出请求,而自己又作出了某种承诺,这就形成一种责任,这是偶然形成的也要去履行,这是道义上的责任。当看到别人被邪恶伤害,处在危险之中,尽管别人没有提出请求,自己也没有作出什么承诺,可以说没有形成责任,但出于道德良知,出于正义感,也自动地挺身而出,出手相助,这是道义责任的最高表现,这种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

      2、你还能说出感动中国的人物吗?

      (提供网址: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022/01/index

      出谋划策:“小陈的苦恼”

      小陈该怎么办?你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要负责任地做好集体的事,就要暂时把个人兴趣和爱好放在一边,或者采取一些办法,求得两者的平衡。

      

      三、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负责任要承担代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需要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还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1(1)负责任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例:学生搞好学习,成人做好工作,教师教育学生等。此外,有时还需要付出金钱。如父母经济上要支持孩子读书,抚养孩子做人;成人要赡养父母,还有意外伤人都要付出金钱。

      (2)负责任还需要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

      其原因一是有些虽然是责任,但是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愉快,就会有精神压力,付出精神代价。例如:在学校,老师要班干部去辅导后进生,但有些后进生不易沟通,不接受帮助,这就造成不愉快,但又非做不可,就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二是因能力有限,信心不足,生怕做不好,也会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例如:在学校,老师推荐学习较好的学生参加省、市学科比赛,这是老师、学校给自己的责任,自己因担心考不好,影响学校荣誉,也会形成精神上的压力,即承担精神上的代价。

      (3)负责任还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例如:学生的主要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当期末考试快到了,为了争取好的成绩,应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复习上,这就需要暂时放弃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娱乐活动等。

      2.责任是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一致的。

      在我们为别人负责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负责。我们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社会、国家对我们负责,三者相辅相成。例如,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培养新人;学生对老师的责任是尊师重教,听从教导;社会、国家的责任是支持学校、发展教育;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是发挥才智,建设强国。可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一致的。

      名言赏析: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刘易斯

      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只有我们人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人人都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九讲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

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

个人应该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割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危害。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析法,综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讲授新课: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教材举了两个典型事例,用以说明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外国大发明家;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平凡贡献的中国普通水电维修工。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板书)

由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总会或深或浅、或曲或直地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个人活动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

从性质上看,有促进、推动与阻碍、破坏之分,界限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程度上看,有大小之分,在于人的素质的差异。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①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学都不招生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上大学深造吗?“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学招生了,但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推荐”,他们可以有不经“推荐”选择考试录取的途径上大学吗?同样,今天,所有的大学都要经过高考招生录取,学生要想上大学深造,有不经高考就上大学的选择吗?

所以,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那些个人努力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观努力才会有结果。

②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

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板书)

⑴二者相互区别(板书)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

⑵二者相互依存(板书)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讨论: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学生讨论、发言)

3、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板书)

⑴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⑵反对忽视个人努力的观点(板书)

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请用本节课学习的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