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朱旦琼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08

感受英美文化,学好英语不怕

                            -----我的有效教学浅谈

                                               朱旦琼

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英语,更加感受到英语的用途,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例如,每节课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读与说的练习。经常让学生学唱一些英文歌曲。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适当引入英语文化知识也是相当重要与必要的。因此,我经常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异。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牛津6A教材中“cousin”一词意指亲属关系中与自己同辈的称谓。父亲一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同胞兄弟的孩子)()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同胞姐妹的孩子);母亲一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兄弟的孩子)()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姐妹的孩子)。英语中一个词“cousin”能够指称众多的成员,这表明某社会成员与这些分布在不同亲属地位中的同辈人都保持着相同关系,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都一样。而汉语中对众多亲属成员使用众多称谓,说明了某社会成员是与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关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父系的姑表关系要比母系的姨表关系更加亲近。因此,汉语中不同亲属成员是用不同称谓是其社会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学生通过外语学习,能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模式,日常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消除跨文化的冲突,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的素养。例如,英美不熟悉的人初次相见习惯用“How do you do?”互相问候,与熟人相见则用“How are you?”“Hello!”“Hi!”问候;而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见面时常说:你去哪儿了?”“你往哪儿去?”“吃过饭了吗?”等来问候,从而导致中国学生常用“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supper?”来问候英美人,造成误解。英美人觉得不礼貌,或有触及隐私或忌讳之嫌,而中国学生却习以为常,如用 “How old are you?”“What is your monthly pay?”“Where have you been? ”“Where do you plan to spend your holidays? ”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here?”来问讯英美人,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击。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因此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会引起许多误解,难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例如a white lie, black sheep, a green hand 等等。这些色彩的含义和中文有明显的区别。我鼓励学生查找网络,找更多的表示色彩的俗语或惯用语。学生也觉得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又如,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而英美推崇个人主义。在中国,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英美则相反,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的权利。当听到别人的赞扬甚至是恭维时,从不掩饰自己欢快的心情,说一句“Thank you”来欣然接受。在中国,由于中国长期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视谦虚为美德,推崇集体的价值,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我炫耀。当中国人听到赞扬时,通常是采取自谦、自贬的态度,说些做得不好你比我强多了过奖之类的话。在教学中,我在不断渗透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文化背景。

 

作为英语教师,教授的不单是英语知识,更是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眼界。因此,    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化知识和交际规则。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以及体现一定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等。交际规则包括介绍、称呼、打招呼、邀请与应答、遗憾与同情、询问、感谢和应答、道歉与应答、告别、恭维与赞扬、打电话、购物、约会、看病、建议等等。此外,学生还要学习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手势、身体姿势、服饰、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在日常教学中,偶尔加入一些谚语等,对学生而言将会受益匪浅,如No pain, no gain. Rome isn’t built in a day. 等等。

 

总之, 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已充分地认识到英语文化与英语教学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化,体验真实场景。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谈,希望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