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我当了一回老娘舅
田林三中 戴芬
个头不高,白白净净的,一笑眼睛就成两条弯弯的线——怎么看,他都不像那种会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可是,他却让我这个班主任头疼至极。
“我是自卫!”
进中学才一个多月,他拔了三回拳头。
同学和他开玩笑,他却当了真,把别人按在地上揍了;跑步时后面同学不小心踩到了他,他不问情由迎面就是一拳,体育老师刚批评他不该打人,他就暴跳地叫着“让我死了算了”;同学不小心翻了他的水杯,……
男孩子,调皮些,打点小架,常有的事。可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与同学相处,滋事生非的频率这么高,这么睚眦必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每次惹事之后,他进办公室的第一句话都是理直气壮的。从他所陈述的理由中,我听到了这样的心声:“他们都是故意来惹我的,我不过是自卫。”甚至在我批评教育他的时候,他也是满脸恨意,咬牙切齿,用恶狠狠的目光无声地对抗着我对他的批评。才多大的孩子,为什么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只针对他,只对他一人不公平呢?偏激的心理导致外在暴躁的行为,那么,会不会是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这样的他呢?
恨从何处来?
我尝试从他父母那里找到一些前因。他妈妈也是一脸惊讶:这孩子小学时没这么暴躁呀。不过,细谈之下,我还是找到了点答案:消息四年级时,他曾经和老师有过摩擦,由于他的执拗,思想没做通,倒惹得老师最终把他本已获得的学习优秀生的荣誉给撤了。这一次对他的影响很大,性格也有所变化。
我想到了每次在批评教育他时他的一脸恨意。可能,他对老师有成见;可能,他觉得讲“理”帮不了他;……不管怎样的可能,下一回,在批评指责他“打人总是不对的”时,我是否该多给他一些“好好说话”的机会呢?沟通,才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才能让我能走进他的心。
他最在乎的会是什么呢?
他又拔拳头了!他一脸激动地走进办公室:“我这人就是暴力的”,“处分就处分”,“开除我我大不了就呆在家里”……他把我前几次对他的批评和“威吓”全还给我了,然后就毫无畏惧地等着我的大发雷霆。我只是对他说:“你现在情绪太激动,我们没法理智冷静地沟通。你先进教室上课,也让自己平静一下,等你能冷静说话了,我们再沟通。”
给他扣的大帽子已不管用了,我该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是他在乎的呢?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最在乎什么呢?
一节课后的他是垂着头站到我面前的:“老师,我这人没什么前途了。”我听到了希望。我向他指出:“你是自己躺在了地上,还大叫着我无路可走了,我没前途了。没人挡你的道,只有你自己。”“有缺点,无妨,只要改正。不然总是拳头相对,你会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你能感觉到班里同学都躲着你了吗?他们觉得你惹不起,你想这样吗?”他的眼里没了恨,求救般的看着我。我终于找到了他的“软肋”——虽然他总觉得同学对他有恶意,可是他又怕孤独,内心深处他很渴望有朋友,而不是有敌人。
我给他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要求:1、同学也会有缺点,就象你一样,所以要宽容一些,不要苛求别人完美;2、同学犯错惹事不是只惹到你一个人身上,没有谁只针对你一个人,不要把它放大;3、有了摩擦不要只想着别人的错自己的对,给自己几秒钟想一想,我哪里处理得不当,其实可以怎么做,就能避免矛盾了;4、学会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解决矛盾,避免矛盾升级,这不是打小报告,这不丢脸,这就像我在路上有问题找警察一样。他笑了,我递过一面镜子:“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你很可爱,多笑笑。”我能感觉到,捧着镜子傻笑的他,心和我走近了。
“我很想揍他,可我忍住了”
几天后的体锻课上,他被足球狠狠地踢到了。他又气呼呼地走进了办公室:“老师,我很想揍他,可我忍住了。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踢到我的,可是他连一声对不起都没有,看我痛得蹲着,也没来问我一声。我只想讨一声‘对不起’,他不肯!”“今天你做得实在太对了太好了!……”我到班里大大地表扬了他今天的“大度”和“宽容”,他坐在下面乐滋滋地,我也乐开了花,以为自己成功地转变了他,以为自己的教育成功了。可是——
“我早就想自杀了”
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他的作业不认真,没几句,他就受不了了,公然和老师顶撞了起来,还拿出刀片要自杀,扬言“不是为了爸妈,早就自杀了”。我惊呆了。这孩子,才好了几天,怎么又由“暴力别人”转为“暴力自己”了?“为什么又说早就想自杀了”?我没有急着去找他,给他一个平静、给我一个思考的时间,这内中应该另有原因吧。
“爸妈要离婚”!
午自修时,我把他轻轻叫到了静静的走廊:“为什么要说到死?有什么事吗?”他一时没说话,眼圈却红了起来。“有什么事不妨和老师说说,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老师总比臭皮匠强吧。”他终于憋出一句“我爸妈要离婚,”“我爸外面有人了”。
这个答案是我完全没有预想到的。家长的事,我怎么管呢?可是,牵涉到孩子了。难怪他脾气暴躁失控。他硬硬地让我别和爸妈说,说不想让他们担心,他说自己扛得住。我安慰了他几句,可心里知道,这种安慰如隔靴搔痒,于事无补。怎么办呢?我总不见得去干涉别人家里的事吧?
他没再和人闹矛盾。可一直闷闷的。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本该是活泼调皮、无忧无虑的,他还要为大人会不会离婚、家庭会不会离散而忧心忡忡,他稚嫩的肩哪里扛得住呀。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这件闲事,不该管也要管了。
插手了一回家务事
我在下班后的时间悄悄请来了他的父母双方,绕了半天圈子,终于不得不说出了必须面对的正题,并指出大人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我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婉转、真诚。家长在尴尬之余,也能感受到我为孩子的忧虑之情,也能想到孩子说出家事背后对老师的信任。我们的谈话就有了良好的沟通基础。从接下去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虽然大人之间的感情出现了点问题,但他们都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深爱着孩子,只是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无意识的伤害。话既然谈开了,感受到双方的诚意,我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就不必那么多的回避和顾忌了——妈妈性子过于急躁,对孩子的期望太急于求成;爸爸比较大男子主义,孩子教育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责怪到妻子头上;家长经常争执吵架,对孩子的性情发展也会有很直接的影响;大人吵架时说的气话,孩子往往会当真;……
和家长沟通了,再找孩子传授“机密”——平时多主动和爸爸接触交谈:学习上有不懂的请爸爸教一教;双休日拖着爸爸一起去打球跑步;爸爸生意上有许多应酬,可他还是很重视你的,多找些机会把他留在家里,家才会多一些家的感觉,爸爸才会多感受到为人父该承担的责任;……他很认真地边听边点头。
以后的一段日子,我出好处暗暗观察他:话多了,笑容多了,也有了三两朋友。他悄悄告诉我:爸妈不太吵架了,爸爸在家的日子多了。没想到,我居然最还做了一回老娘舅哦。
“要听得进批评”
主要问题解决了。我自然要顺竿打上:“以后不管有什么委屈,要耳朵听得进批评,不能因为顾及脸面,一听批评就暴跳翻脸。”他频频点头。为防万一,我也同几位任课老师私下打了招呼:他这孩子特别敏感,特别好面子,脾气也急躁,虽然慢慢在改正,但还是希望发现问题时,能在课后在办公室里解决,可能会更容易帮助他成人错误,改正缺点。
现在的他,成天乐呵呵的,还总是默默地为班里搬、装饮水桶;明年3月才过生日的他,已经在四处邀约同学到时去家里庆生玩耍,怕人拒绝,还私底下请我替他说说好话。
这好话我当然要帮着说啦。能帮助一个学生,从暴躁走向温和,从孤独走向快乐,管一点闲事,说一点好话,又何妨?
我的反思
这个学生前后反复的暴躁行为,其实究其根源,在于不和谐的家庭——父母经常在家争执、吵架,甚至有时还相互出手,口不择言时还要扬言离婚。在家庭环境中,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一个粗暴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造就孩子粗暴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也是靠拔拳头来发泄他内心的压抑和恐慌。这样的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如果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疏导,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是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学校替代家庭,或无视家庭的存在,终究将会丧失学校本身的主体性。无论家庭、学校,都必须在各自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方面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必要根据需要适当介入家庭,进行一定的家庭干预,以达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或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往往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这一点,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深有感触。可是,我们往往觉得这是别人家事,无法插手询问,更无法提出建议,不然难免会惹来白眼讽刺。其实,就这一案例来看,诚恳地建议,得体的表达,教师介入家庭的教育还是有其可行性的,并且因是解决的是根本问题,能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取得有效的结果。教师在介入之前,应首先将学校和家庭的战线统一在一起,阐明家庭目标和学校目标的一致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也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很多麻烦和痛苦,家长也想尽快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但许多家长在与孩子的较量中深感不知所措,内心也需要寻求第三人的帮助。这样,作为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比较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的教师,自然就是外人中最佳的第三人的角色。
当然,介入家庭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是需要教师谨慎行事,可能还需要与学生、与家长有相当的前期感情投资。世界上最深最大的学问,就是教育孩子。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对孩子的爱。寻找合力的道路是艰辛的,我们呼唤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呈现均衡的合力,让教育日臻完善,让我们的孩子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