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中学音乐课创造教学模式的研究

发布人:[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11

在中学音乐课创造教学模式的研究

田林第三中学  柳建芳

摘要:中学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很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新课程  教学模式   创造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的重要课程,目前素质教育十分注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代教育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观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同步化、标准化,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我结合自己的日常的课堂教学,谈谈对在课堂中创造模式的构建和施行的可行方法。

一、理论依据和施行创造教学的可行性

“创造教育法”是本世纪兴起的教育思潮,他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批判性的创造现代知识信息,培养创造能力为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前能为使命。

“二期课改”提出让学生在艺术学习领域中通过创造实践活动认识自身的创造潜力,现行的音乐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探索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创造教学课堂模式的方法

1、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

1)主体与客体相结合: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开始转变,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让他们更好的激发兴趣。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既要紧扣作品的中心精心设计,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2)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锤炼,精练、简洁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轻松、开放、自由的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种相当和谐的状态中能更好的促使课堂教学氛围,

3)因材施教:遵循适应性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和教材、教法的逻辑顺序和心智发展顺序协调统一起来,精心组织一些易引起学生兴奋或疑惑的关键点,提供创造的素材和条件,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尝试解开这些疑团,亲自获取创造音乐的元素。那如何丰富创造实践的途径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素材和条件呢?有几种思路:

A、节奏创作: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可以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提供最简单易行的途径。在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中,尤其离不开节奏的运用,只有学生认真听音乐,他们才能理解和体会每部作品属于哪个地方特色的音乐,只有理解了基本的节奏,学生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音乐。

B、歌词创编和简单的旋律创作:音乐课上进行歌词创编或创作,教师可以根据原有歌词让学生更新歌词再创作或者“乐句填充和旋律变奏”,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联想、想象能力。在七年级第三课《少年抒怀》活动“班歌DIY中,让学生选取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重新填上歌词作为班歌,同学们通过歌词创作组和旋律创作组,分工合作、共创自己的班歌曲,唱出心中的理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C、自制乐器创作。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打击乐器,并利用这些乐器进行即兴的或预先设计好的音乐创作演奏。例如在学生自备空易拉罐、瓶盖、旧车铃、竹片等,师生共同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乐器,如自制沙球、三角铁、鼓等,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作品进行伴奏。

2、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针对该音乐作品的各种方案,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酝酿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表演等活动激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在创造教学中,提倡经常以小组为单位,以围绕音乐创作为中心内容,开展同一内容的创作比赛,比比哪一组创作得精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最佳组,全体进行表演。在六年级(下)第二课欣赏与音乐创作教学《一杯泥土》中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结合有情节、有形象的音乐,学生在创编肖邦离别的过程中,运用包括音乐、诗歌、戏剧和舞蹈的创作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在多名学生表演过程中不断评价强化对情景和意境的创设,离别的创作新颖且生活化,易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感受肖邦对祖国那份热爱之情,很多学生在表演中纷纷落泪。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创作与表演,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个人创作及表演才华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锻炼与成长。

3、运用多元化智能理论,纵向与横向相结合

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多种形式的音乐包罗着当今世界科技、民族、艺术等各个领域,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八、九年级的艺术课就很好的结合与其他领域知识的横向联系,音乐与诗歌,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绘画等等,学生学会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知识更好地聆听音乐、体验情感,进而提炼和加工成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学到的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增加艺术的人文色彩,发挥各类艺术的表现力。

三、创造教学模式的步骤

欣赏是为创造做准备,表演是为了检验和体现所创作的作品。中心活动是创作,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表演能力和创造里等多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教学的模式大体可分为这几个步骤:

诱导学生的创作欲望 —— 鼓励探索—— 兴趣和爱好 —— 分组表演 —— 师生相互评价,促进发展

创造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望为前提,音乐创造教学就是要用音乐知识本身的逻辑力量、艺术魅力和教学方法的启示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如比较法,发现法,选择法等,精心组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自己音乐方面的才能和潜力。

四、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在音乐教学中我选择了八年级一个班级进行实验,这个班级音乐课我一接手上课时就觉得较为沉闷,在上课中提问回答不够积极,对问题回答的思路不够流畅,在创造过程中没有新意。基于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营造良好的气氛引发他们的想象、在欣赏中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创造性的想象、运用通感教学,升华创造性的想象。比如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创造拓展中“过雪山草地”,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音乐作品知识很淡薄,我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采用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谈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再用配乐诗朗诵,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共同完成创作教学,在此过程中充分渗透了音乐与语言、图画和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激励作用。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创造力有很大的提高。虽然他们的创造力还较欠缺,但是他们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欣赏、演唱、旋律、表演等方面都明显进步,并在学校的各项艺术活动中积极的参与和实践。

由此可见,在中学音乐课中进行创作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的音乐要素和创造能力十分有效。但音乐创造教学一定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使音乐创作课充分体现音乐性、情感性、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得到活化,创造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 

《教育科学论坛》  四川教科研所理论室  20039 

熊川武:《学习策略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

王键:《音乐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音乐教育网